贾伟
从上海刚搬到北卡的第一年,有次我去儿子的学校接他回家,记得那天小学三年级部的孩子全在外面草坪上玩,我找到儿子带他离开时,旁边荡秋千的一个小女孩看见了我们,便大声地喊我儿子的名字。但儿子(听到了)却低头疾走,没有理睬她,结果那位女同学一面喊着一面就追来了,跑得太急,小女孩狠狠地摔了一跤,我赶紧上去把她扶起,不无歉意地把她交给(后面赶来的)她的妈妈。
回到车里,我批评了儿子不讲礼貌没有风度的行为,于是我们便开始了(父子之间第一次),关于女人的对话。我问他为什么对那位女同学不理不睬,儿子嘀咕着说:她老爱跟在我身边,班上所有人都在笑我,烦死了。我问:为什么要烦她呢,她很可爱啊?儿子:她长得丑死了。我问:凭什么你觉得她丑呢?儿子:她黄头发,头发乱七八糟的。我说:人家金黄色的头发是天生的,你从前没有看惯而已,她头发乱那是风吹的。儿子:她缺一颗门牙,难看死了。我说:这算什么理由,你还缺过两颗门牙呢,无非现在长齐了,爸爸觉得你这个同学长大以后肯定很漂亮。儿子迟疑了一会儿,问:那你又有什么理由呢?我笑着把话题就此打住,告诉儿子他还小,过些年可以继续这个话题的讨论。当时心里在说,傻孩子,她以后是否漂亮你看下她妈妈那模样,那还用猜吗?
看来每个人的内心深处早就有一套(对异性的)审美标准,哪怕是一个远未成人的小学生。而这套审美标准的由来,在很大程度上还是要看他的认知水平和生长过程中的文化氛围,就像我们社会对“人才”和一个人的“前途”的判断,也有着我们根深蒂固的衡量尺度。
我女儿在高中毕业时说过几件值得我沉思的事情。女儿就读的是北卡一所比较不错的高中,到了升大学的时候,她的很多同学在选择大学这样的“人生大事”上所做的决定是有点让人费解的。其中一个同学(也是女儿的好友)被本州的杜克大学录取,最后选了去南卡大学,是跟男朋友一起去的;一个非常优秀的男生被一所名牌高校录取,但最后说服家人,去了佛罗里达南部的一个大学,说那个大学一直是自己的梦想;而女儿的小姊妹中有好几个人没有去东部三角区(那里集中了北卡最好的几个大学)上学,而是选择了北卡州西部山区的阿帕拉契州立大学。我仔细问女儿习几个同学到底为什么选择这里,她也答不上来,说有几个家长曾经是这里毕业的,估计那几个同学是受了父母影响。我之所以对女儿的同学选阿帕拉契州立大学很感兴趣,是因为我本人去过几次北卡东部的山区,那里风景秀丽,就像世外桃源,但那个地区的几所高校排名是比较靠后的,曾经心中有个疑问:这种人烟稀少的山区高校怎么会招得到像样的学生?从女儿同学的毕业去向上看,这似乎不是个问题,但是,为什么会这样呢?
最近我收到北卡一所“寄宿”高中的来信,邀请我带儿子去访问。这所高中是北卡州立大学系统17个成员之一(另16所都是大学)。他们的校长(曾访问过我实验室)跟我详细介绍过这个(类似于大学预科)中学的情况。他们是美国版的“重点高中”,而且是“官办”的,运行经费全部来自于州政府,北卡本地的中学生有资格通过考试进入这个学校完成高中的最后两年学业,择优录取,学费(和住宿费)全免。可想而知,这个学校的学生入学竞争非常激烈,可以说该校毕业生代表了北卡的最高水平(除此以外,北卡还有其他少数几家私立和公立的优秀高中具备相似的质量)。我仔细看了下这个“重点高中”近5年来的高考录取和入学统计数据,发现有不少(跟女儿的高中差不多的)异于我们常理的结果。5年来该校共毕业了1571名学生,申请的学校约300所,平均每人收到3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60名毕业生被哈佛大学录取,但最终选择哈佛的只有7名,被普林斯顿、哥大、康奈尔、斯坦福、宾州大学录取的各有72、40、41、43、38人,实际去报到上学的人数分别是10、12、10、9、11人。被麻省理工和耶鲁录取的为62和61名,实际去了22、18名。录取最多和选择最多的两所学校不难想象,是本州除杜克以外的两大巨头:北卡罗莱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和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前者录取了928人,实际招到了632人,后者录取了867人,实际去了342人。杜克录取人数265名,实际去了73名。我特地看了下这些优秀毕业生中有没有去位于山区的阿帕拉契州立大学和北卡罗莱纳大学阿什维尔分校,结果也很有意思,两个学校录取85和61人,分别有22人和19人去了口我估计选择位于北卡罗莱纳金融城市(也是最大城市)夏洛特的北卡罗莱纳大学夏洛特分校的会有不少人,结果是:录取54,实际去了10人;位于大都市纽约的名校纽约大学,录取52人,实际去了6人。从择校比例和范围来分析,看不出什么规律,能看出的一个特点是这批学生比较自主、随性、平和,他们普遍喜欢本州的大学,没有特别的欲望一定要上常春藤等名校,也没有完全不考虑排名相对靠后的“偏僻”的高校。
从北卡两个中学毕业生的择校取向,我感觉到自己脑子里一些根深蒂固的观念在经受着冲击。其实教育本没有那么复杂,教育的本质就是提供一个良好的认知环境和知识传授过程,让学生固有的人性特质得以健康地成长,成为一个人性健全的人。我想这些中学毕业生是幸福的,他们可以独立、自由地按自己的意愿去尝试人生并为自己的选择负责,而高校不就是要培养这样一些(思想独立和人性健全的)青年人吗?一个由这样的人组成的社会才可能是一个和谐的社会!
而我们国内的中学和大学教育,大多走在与常理相反的道路上,老师和家长都在狠劲地把学生们往“出人头地”的方向推。我们借助各种指标,测量学校的排名、学历、单位名声、财产、官职,据此给每一个人定性,给每一个学生设计未来的人生。凡是不在我们“指标体系”里的东西,便被忽略不计了。而那些不在“指标体系”内的,恰恰可能是我们业已丢失的、让我们的人生真正具有意义的东西……
末尾再交代一下:到北卡3年后,女儿问她弟弟那位金头发的女同学怎么样了,儿子不耐烦地说,班上女生没有不是金头发的,你如果说上次那个“摔跤”的女生的话,她早转学走了,不过这一问我们意外地发现儿子审美的“指标体系”出现了大幅变化,因为贾同学用让他老姐(也包括他老爸老妈)内心彻底崩溃的口吻说:金头发的女孩的确比黑头发的要好看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