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珊珊
2012年5月8日至13日,首届汉旺论坛——2012全球防灾、救灾与可持续发展国际会议先后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四川德阳举行,来自世界多地的专家、学者相聚一堂,共同探讨人类与自然灾难斗争的未来道路。
让未受灾难的人们提高安全意识、更好地生活,让生者坚强,死者安息,是这个国际论坛的最大理想,也是对在四川汉旺的地震中罹难的人最好的告慰。从这个主题出发,各路专家群策群力,为国际视野下的防灾、救灾与可持续发展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
论坛期间,联合国绿色城市、建筑、交通委员会前主席劳伦斯·布鲁姆(Lawrence Bloom)、比利时建筑设计师斯蒂芬·贝克尔思(Steven Bechers)、西班牙皇家御用画家埃尔文-林德(Alwin Linde)、丹麦腓特烈堡伯爵夫人文雅丽等就防灾、救灾等接受了《国际人才交流》杂志的专访。怎样建造更好的建筑
地震、台风、火灾……面对各种各样的灾难,一座高质量的建筑可以为我们减轻许多损伤,甚至挽救不少人的生命。然而,从“9·11”恐怖袭击中纽约双塔的倒塌到四川地震中因建筑引起的大量人员伤亡,我们看到,人类生活中多的是并不十分牢靠的建筑。这不禁让人反思,除了预防灾难,我们应该怎样建造更结实的、更好的建筑?
来自比利时的斯蒂芬·贝克尔思是欧盟总部的建筑设计师,也是“水平思维工厂”的创始合伙人。他设计的EEIG建筑,荣获1998年世博会“欧洲绿色办公室”的称号。
对于建筑与灾难的关系,斯蒂芬有着自己的看法。首先,在材料的选择上,他认为,应该使用健康的弹性材料,能够抵抗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等。在此基础上,如果能使用可移动的建筑材料,以便于重复利用,将会有更好的效果。
其次,对于灾后重建工作,斯蒂芬认为,应该确保当地的政府部门和当地人民的自主性,而不仅仅是依靠中央政府的调度。只有这样,才能为灾民提供及时的水、食物和医疗条件。此外,灾区还应建立完善的系统,如处理当地的垃圾、保证便捷的物流等——这些系统和最新的技术都值得好好研究,以便向全国、全世界推广。
在西班牙皇家御用画家、Vander Linde基金会主席埃尔文·林德看来,灾后重建不仅仅是盖新房子的过程,更是重建和改善历史、文化的过程。“灾后重建代表着一种改善,不仅仅是盖房子、建学校,而是如何更好地利用当地资源,如城市规划、基础设施的完善。建立一个展览中心,让人们记住灾难的教训,使新建的建筑物不再重复之前的错误。”林德说。从汉旺论坛出发,他呼吁大家在关注重建的过程中关注未来,关注每个国家的特色。
可持续的发展不仅仅是绿色能源的发展,而是在温饱的基础上思考更多的问题:文化、森林、艺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面向未来,我们更应保持自己国家的特色,建设更牢固、更好的建筑。到几百年甚至几千年之后,我们的子孙欣赏着我们建造的美丽公园、城市,仍然可以引以为豪。
面对干旱与水资源短缺
2010年,俄罗斯和乌克兰出现了非常严重的高温和干旱;中国的西南地区也不断地出现干旱。这些异常的气候状况的出现不仅与各国的经济发展以及世界粮食的价格休戚相关,也给当地带来巨大的苦难甚至死亡。
“干旱和水资源短缺是未来数十年里全球范围内可预期的灾难。”劳伦斯·布鲁姆在接受采访时回答道,“人们正在通过多种技术手段减轻它所带来的危害。比如在农业上,以色列成功地运用滴灌技术,既节约了水资源,又保证了农业丰收——此项技术业已成为中国等许多国家的楷模。”
他认为,面对全球普遍水资源短缺的情况,中国的南方地区过去水资源丰富,现在也面临缺水的问题。减少对河流、水资源的污染,购买新技术、采用新技术利用大气中的水,这些都是我们应该认真对待的问题。“我个人关注的是采用什么样的新技术更合理地利用大气中的水资源。我希望在未来一年之内,中国可以找到这样的技术,找到更多的水资源。”他说。
那么,除了通过技术的改善来收集尽可能多的水资源以外,我们在生活中还可以做什么?
正如来自丹麦的腓特烈堡伯爵夫人文雅丽所说:“我认为未来我们遇到的最大灾难就是无所作为,人们不认真对待他们面临的问题。”除了运用先进的技术对水资源进行有效利用之外,节约水资源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是我们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所需要关注的问题。
从过去大建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到现在通过建水电站、河流改道等种种方式获取水资源,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水对于我们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预防干旱与水资源短缺,需要我们结合当地的条件,采用合理的技术,更需要我们每个人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
一切以人为本
“我们一直在努力解决粮食的问题,如何减少自然灾害,如何让人类活得更健康、活得更长,但是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地球的人口是多少,如果现在我们还不清楚2050年全球人口会增长到多少,这是非常不负责的。”“我们必须要行动起来,我们所有人都要对未来的地球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如果不能保证他们生活在一个更好的环境里的话,至少要让他们享受到我们现在所拥有的一切。”谈及未来我们可能遇到的灾难与问题,腓特烈堡伯爵夫人最为关注的是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状态。
伯爵夫人曾是欧洲王室有史以来第一位亚裔王妃,一度同时在21个社会机构供职,担任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丹麦分会主席。在丹麦期间参加过很多慈善活动,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那些残障人士(包括灾难伤残人员)像正常人一样融入社会。她常对周围的人说:“慈善是从家庭开始的,让父母、教师和社会上的其他楷模都能教育下一代为需要帮助的人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很重要。”
灾难常常会造成健康人意外致残,对于那些残障人士,伯爵夫人认为,“帮助他们重新成为自立的公民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为了成为一个自立的个体,他们需要工作赚钱养活自己。社会也应该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为他们提供更多如导盲犬等帮助。”对于慈善事业刚刚起步的中国来说,欧洲诸国以及日本有很多值得学习与借鉴的地方。
无论在世界的哪个角落,“人”的健康与幸福始终是我们最根本的目标。从温饱、健康到权利,我们从来没有停止过对人自身发展的思考。而为了我们‘人的发展而行动,这不仅关系到社会的发展,更与我们每一个人、与我们的子孙后代的健康与幸福休憩相关。
中国平台,国际视野
从2008年的地震到2012年5月的汉旺论坛——纪念“5.12”汶川特大地震而展开的全球互助行动,汉旺论坛聚焦了全人类对防灾救灾与可持续发展的探索和追寻。汉旺论坛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认定为战略合作项目,劳伦斯·布鲁姆先生作出了很大贡献。他认为,汉旺论坛可以为中国与西方的合作搭建一个平台,让许多国家的专家汇聚起来,进行活跃的交流,采取非常有效的行动。
通过这一多元化的平台,与会各国已经深切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意义。仅凭一国无从知道的信息、无法实现的新技术、无法做到的事,都可以通过合作来共同完成。在面对灾难的挑战时,合作显得尤为重要。
劳伦斯·布鲁姆先生说,从汉旺论坛出发,他们将建立一个有效的国际合作机制来预防灾难。“第一,我们将与联合国合作,建立一个国际防灾平台,同时我们也将与德阳市合作,在四川德阳建立一个全球灾难中心(global disastercenter),为当地提供有关防灾技术的培训课程。现在,世界上还没有哪个国家有这个计划,希望中国能够在这方面先行一步,建立第一个预防灾难的中心。第二,与联合国合作,建立一个全球的城市网络。如果可以的话,促进各国(包括军队之间)的合作,如中英军队携手合作,如果某地发生洪灾,中国军队在某方面非常有经验,而英国军队在另一方面有经验,那么他们就可以联手展开救援工作。我相信最重要的是中国在未来5年能够提供这样的机会,促成这样的平台,开展国际间合作,那么我们的世界就会更安全。”
他表示,在接下来三到六个月,将在全中国建立奖励机制,鼓励大家为防灾、救灾、灾后重建的可持续发展提出自己的建议,吸引更多有想法的人建言献策,提高论坛的知名度。大家一起共同创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汉旺论坛人类在联合防灾救灾行动方面迈出的一小步,也是人类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合作、向着整个人类文明的建构和保护而迈出的一大步。从汉旺论坛出发,各国的专家学者必将带着防灾救灾、维护_人类文明的使命,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