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葬甲

2012-04-29 00:44金熙
环球人文地理 2012年7期
关键词:腐肉蜣螂昆虫学家

金熙

在昆虫分类学中,埋葬甲有自己独立的科属——鞘翅目葬甲科,它们分布很广,世界各地均有发现。葬甲和尸甲外形相似,成虫体长2.5~4厘米,色彩鲜艳美丽,很难让人将它们与恶臭的腐尸联系起来。

自然界中存在着两种著名的昆虫清道夫,一是“蜣螂”(俗称“屎壳郎”),专门以大型植食性动物,如牛、马的粪便为食;另一种就是“埋葬甲”,它们天性食腐,成天与各类动物尸体打交道。

与蜣螂相比,埋葬甲要少见得多。这是因为蜣螂的食物牛粪、马粪相对好找,而动物腐尸却不常见;其次,腐臭的动物尸体总让人避之不及,哪里还会走近翻开来细看呢。虽说埋葬甲的族群还算繁盛(大大小小有200余种),但它们始终远离人们的视线,笼罩着一层神秘、阴森的面纱。

按埋葬甲的习性划分,昆虫学家将它们分为“葬甲”和“尸甲”两种。葬甲的食性颇杂,除腐肉外,偶尔还会捕捉一些蜗牛、蝇蛆、蛾类幼虫为食。在每年的繁殖季节,雌性葬甲会先将卵产在动物尸体上,然后再与雄性葬甲齐心协力,挖坑埋掉尸体,让虫卵在地下不受打扰慢慢孵化。一旦幼虫孵出,它们便会就近采食身旁的腐肉,待羽翼丰满后破土而出。葬甲是极有责任心的“家长”,从虫卵埋下的那一刻到幼虫长成,10多天时间里它们会寸步不离,生怕子女会有丁点闪失。

同葬甲一样,尸甲也有“掘坑埋尸”的习惯,但它们这样做可不是为了繁育后代,仅仅是图一个清静的“就餐环境”。每当在野外发现动物腐尸,尸甲便会成群结队地钻入尸体下方,将土不断拱出。与此同时尸体也会慢慢没入土层,被埋葬起来,而尸甲们的“盛宴”在幽暗的地下开场了。

因为是群体合作,尸甲掩埋尸体的能力要比葬甲强得多。从较小的鼠、兔到大型的野猪、野鹿尸体,尸甲通通不会放过(葬甲只对小型的鸟类、蜥蜴尸体感兴趣)。它们埋尸的速度非常快,据一些昆虫学家观察:200只尸甲能在两小时内将一只成年野猪的尸体埋入地下,而它们的食量也同样惊人——不到3天就将这只野猪吃了个干净,在此过程中,平均每只尸甲都吞下了相当于自身体重60倍的腐肉。

埋葬甲掩埋尸体的深度和泥土硬度息息相关,在土层松软的地区,无论葬甲还是尸甲都能掘出将近半米的深坑;即使土层稍硬,埋葬甲也会利用强有力的腿爪和背甲,连挖带拱,迅速将尸体埋入地下。有埋葬甲栖息的地区,植被生态往往都要好一些——它们的独特习性不仅净化了环境,也使土壤得以改良。

猜你喜欢
腐肉蜣螂昆虫学家
欧洲南部的人类祖先跟鬣狗抢夺腐肉?
腐臭味的花
重读《昆虫记》系列一:勤劳的“铲屎官”——蜣螂
听说你想当昆虫学家(上)
听说你想当昆虫学家(下)
和蜣螂一起玩
和蜣螂一起玩
汤魂
自杀未遂者
鹰与蜣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