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孔识别异族效应的ERP研究综述

2012-04-29 22:38:56范莉妍李瑾贾德梅
考试周刊 2012年74期
关键词:异族面孔种族

范莉妍 李瑾 贾德梅

摘要: 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来研究人脑对面孔识别异族效应的加工成分是近年来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的方向。异族效应是面孔识别过程中一种非常稳定的现象,表现为个体对本族面孔的识别与再认成绩显著高于异族面孔。对于该现象产生的原因目前主要有种族态度假说、知觉经验说与社会分类说三种理论。采取事件相关电位的技术来揭示面孔识别异族效应产生的脑机制是近年来才开始的,目前已有研究证明个体在识别本组面孔和异族面孔时在个别脑区产生的脑电波是有差异的。虽然用事件相关电位的方法研究面孔识别的异族效应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和国际上该方面研究的进展相比,我国还是非常落后的。因此,对于进一步探索面孔识别异族效应的脑机制是非常紧迫和必要的。

关键词: 面孔识别异族效应事件相关电位

面孔识别是人们社会生活中一项重要的技能,它能使我们对面孔的熟悉度、情绪状态、社会地位、性别、年龄和种族等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从而有助于人们的社会交往和环境适应。此外,面孔识别在模式识别、计算科学、心理测试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异族效应(other--race effect),也称作本族偏向(own--race bias),是面孔识别中一种特殊的现象,指的是人们识别与再认自己本族人的面孔的成绩显著好于识别其他不熟悉的外族面孔。

1.面孔识别异族效应产生的原因

对于异族效应产生的原因一直有着众多的争议,最早的是从种族态度角度来分析异族效应产生的原因,新近的一些研究开始从编码和表征过程中寻找异族效应的成因,主要有知觉经验假说和种族特征选择假说。

1.1种族态度假说

研究者最早是从个体对待异族人群的态度上来解释异族效应产生的原因。该理论认为,对异族持有偏见的人往往不愿意去仔细观察异族人,因而识别和再认成绩很差。有研究证明对异族的态度与识别异族面孔的成绩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弱相关,但在控制了反应偏向之后这种相关就消失了。虽然种族态度对异族效应的直接影响作用没有得到足够的证实,但它仍然可能会通过其他中介因素而间接作用于异族效应。虽然该理论目前还没有具体研究的支持,但在某种程度上的确可以解释异族效应产生的原因。

1.2知觉经验说

知觉经验说认为,人们对于本族面孔和异族面孔有着不同的知觉经验,因此使得区分和识别两类面孔的能力出现了差异。并且异族效应表现为,个体与异族人接触得越少,区分不同异族人面孔的能力就越差。但在知觉经验的差异具体如何影响到异族效应等问题上,研究者之间又有着很多分歧。一种观点认为,对异族面孔知觉经验的缺乏使得人们难以正确注意到这类面孔彼此之间的差异,因而难以有效地区分和识别;另一种观点则从专家和新手的角度进行阐述,认为多数人都是知觉本族面孔的专家,但在知觉异族面孔时却是新手。专家在进行编码时倾向于较多地采用构型加工方式,新手则较多地采用特征加工。加工方式的这种差异造成了对本族与异族面孔再认成绩的不同,知觉经验说得到了许多研究的支持。

在一些研究中,研究者让被试与一组人进行较多地接触后,对他们的异族效应进行测量发现,异族效应有减弱或消除的现象。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果个体与异族人接触的时间比与本族人接触的时间长,甚至出现异族效应的反转,就是说,个体对异族人面孔识别的成绩比对本族人面孔的识别成绩好。

1.3种族特征选择假说

该假说认为,人们在知觉异族面孔时往往首先会觉察到这些面孔的种族身份,注意资源主要分配在面孔的种族特征上,而容易忽视这些面孔所携带的个人化的具体特征。与此相对,知觉本族面孔时通常却倾向于关注不同面孔的个人化特点而较少去注意种族特征。由于只对异族面孔的种族特征进行了编码,因此在再认阶段被试就难以准确地区分出新旧异族面孔,从而出现较高的虚报率。根据这一理论可以预测,如果有意识地要求被试对异族面孔额个人化信息进行加工,就有可能消除或者减弱异族效应。Hugenberg等人(2007)从这一思路出发,在指导与中告知被试有关异族效应的情况时,要求他们仔细注意异族面孔的个人化信息,结果三项实验都成功地消除了异族效应。

对于解释异族效应产生的原因的各种假说都得到相关研究的证明,虽然彼此都有着不能解释的现象,但是并不能因此否定这些假说。它们之间是相互补充、相互完善的,各自都从不同的侧面解释了异族效应产生的原因,对我们正确理解异族效应产生的原因是非常重要的,并且需要我们在以后的研究中继续发展这些假说,使其更完备。

2.面孔识别和异族效应的ERP研究概况

事件相关电位技术的产生对于我们揭开大脑的黑匣子有着不可估量的潜在意义,利用该技术来研究面孔识别异族效应在大脑中脑电波的变化,对用科学的手段来证明面孔识别的异族效应有重要的意义。

2.1事件相关电位定义

事件相关电位(ERP)是一种特殊的脑诱发电位,通过有意地赋予刺激以特殊的心理意义,利用多个或多样刺激所引起的脑的电位,它反映了认知过程中大脑的神经电生理的变化,也被称为认知电位,也就是指人们对某课题进行认知加工时,从头颅表面记录到得脑电位。

2.2脑电波主要成分简介

被事件所引发的正负电压波动可以被称为“峰”、“波”或“(脑电)成分”,是事件相关电位研究的主要对象。一般而言,事件相关电位的主要成分(尤指事件发生100毫秒后出现的“晚”成分)遵循两种命名体系。

2.3面孔识别异族效应的ERP研究概况

研究者利用事件相关电位的方法研究了面孔识别的异族效应,实验结果表明识别东西方面孔时产生的ERP波形在枕部差异明显,而在额部和顶部ERP差异不明显,表明东西方面孔在视觉初级皮层的加工过程可能不一样,并且东西方面孔在结构编码上有着本质区别。

我国学者彭小虎等在东西方面孔异族效应机理的电生理学证据的研究中发现,个体在学习再认本族和异族面孔的实验中,头皮后部,东西方面孔产生的P80,N180及N260等ERP成分均有显著性差异,在头皮前部,P170,N320和LPC成分均有显著的东西方DM效应差异。

近年来,有人在面孔识别的ERP研究中发现了一个颞枕部(occipitotemporal) N170或N200,认为与面孔特征的结构分析有关,与性别、年龄和种族特征无关,代表面孔识别的特异性,但有些面孔识别ERP研究报告并未发现N170的存在。彭小虎等在面孔识别异族效应的电生理学实验中未观察到N170,推测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实验的刺激材料去除了面孔的外部特征。那么,N170究竟是“面孔特异性成分”还是“面孔外部特征成分”,有待于进一步进行研究考察。

3.结语

面孔识别是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一项重要技能,它能使我们对面孔的熟悉度、情绪状态、社会地位、性别、年龄和种族等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从而有助于人们的社会交往和环境适应。此外,面孔识别在模式识别、计算科学、心理测试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异族效应既是面孔识别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同时又是社会心理学和跨文化心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此外,该领域的研究成果还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有助于提高司法审判领域中涉及不同种族的目击者辨认准确度。因此,用科学手段揭示面孔识别异族效应的脑机制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的。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目前国内尚未见到关于异族效应的系统研究,用ERP技术研究异族效应的课题只是极少数,分析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我认为一方面的原因是我国心理学研究人员对事件相关电位技术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因此其研究方法方面有很大的局限性。另一方面是我国虽然是多民族国家,但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一般发展水平较低,给我们的研究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因素,阻碍了我们心理学研究在面孔识别异族效应的脑机制方面的进展。困难是存在的,但需要我们努力去克服,相信我们会在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研究异族效应的领域做出更大的贡献,丰富我国的心理学资料库,并且用其开启其他领域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彭小虎,罗跃嘉等.东西方面孔异族效应机理的电生理学证据[j].心理学报,2003,35(1):50-55.

[2]彭小虎,王国锋等,面孔识别特异性脑机制的ERP研究[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第17卷,第6期.

[3]杨红升,黄希庭,面孔识别异族效应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8,31(6):1450~1453.

[4]张磊,耿亮等,面孔识别的特异性研究[j].甘肃警察职业学院学报,第6卷,第3期.

[5]魏景汉,罗跃嘉,事件相关电位原理与技术.科学出版社,2010年4月第一版.

猜你喜欢
异族面孔种族
本期面孔
辽河(2022年4期)2022-06-09 01:56:03
说起1776年那些事,就不能不提种族和蓄奴问题 精读
英语文摘(2021年11期)2021-12-31 03:25:30
文学场域中的异我情结:马来文学族群叙事中的他者建构
今古文创(2020年35期)2020-09-10 07:22:44
多变的面孔
自然面孔
人与自然(2019年4期)2019-07-26 12:52:37
论美国基于种族的“肯定性行动”
反歧视评论(2018年0期)2019-01-23 06:47:22
论埃里森文化批评中的种族政治观
跟踪导练(一)3
二十一载的异族兄妹
中国公路(2017年14期)2017-09-26 11:51:45
古希腊人与先秦华夏人异族观念之异同
古代文明(2016年1期)2016-02-22 10: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