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后幼儿心理重建的思考

2012-04-29 22:38郭春涵
考试周刊 2012年79期
关键词:灾难灾害心理健康

郭春涵

摘要: 灾难对受灾者的身心冲击是巨大的,尤其是幼儿。身心的创伤及时地得到治疗、修复,它关系到幼儿今后一生的发展,尤其是心理创伤的修复更是影响到孩子今后的健康快乐成长。通过对灾后幼儿存在的心理问题的分析,从为幼儿提供安全的环境,宣泄幼儿的不良情绪,培养幼儿应对灾难的能力三个方面来对地震灾后幼儿的心理进行重建,希望修复灾难对幼儿造成的心理创伤,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灾后幼儿创伤心理重建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科技与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对自然的贪婪索取,从而引起自然环境的恶化,导致灾害频发,如干旱、洪灾、海啸、地震等。在我国,当汶川地震摧毁北川县城时,小懿懿的父母用臂膀为3岁的她撑起了一片生命的空间,使她幸免于难。而当她被解救送到医院就治后,一条腿被截肢。她躺在病床上,每次醒来都不停地哭喊着要爸爸妈妈。她喊每一位阿姨“妈妈”,喊每一位叔叔“爸爸”。这只是2008年来自四川汶川地震灾区的一个孩子,她仅仅是灾害对幼儿创伤的一个缩影。听着那一声声的爸爸妈妈,我们的心在颤抖、在流血。往远了说唐山大地震,据一些专家在对唐山大地震后心理干预的研究显示,尽管已经过去30多年,但地震对很多唐山人的冲击到现在还未消失,经历过大地震的孩子,他们的离婚率远远高于其他地方的同龄人。并且,孩子的年龄越小,地震对他们身心的冲击就越大。北京大学心理学系的研究显示,经历地震的幼儿,他们长大后的心理健康程度远远低于大地震后出生的幼儿。这种由洪水、地震、突发恶性事件造成的伤害叫急性创伤应激。对儿童来说,最多见的反应形式,首先是痴呆、麻木、丧失警觉状态不知闪躲或逃避,接着会出现惊恐、喊叫、噩梦,而且受伤情景会反复在脑中闪现。如果不及时进行心理干预,可能会对幸存者特别是幼儿的身心健康产生较大的影响。近年来,在一些遭受飓风、海啸和地震灾害的国家,许多机构、专家,以及志愿者也会在灾害发生后赶赴灾区,从事儿童心理治疗工作。世界卫生组织在2004年底印度洋海啸发生后立即发表声明,希望关注灾区民众的心理健康,尤其是幼儿的心理健康。

二、关于灾后幼儿心理重建的思考

(一)环境支持

对婴幼儿来说,安全稳定的心理和物理环境是非常重要的。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1968年提出了他的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人有五种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在人生开始的几年里就已经存在,如果这些需要在幼年得不到满足,婴幼儿的心理就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就会导致人格的发展出现障碍。马斯洛的理论告诉我们对于灾后心理的重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物理环境上的保障。对于灾后的幼儿来说物理环境上的保障体现在生理的需要上尤其是其中的衣食的满足,俗话说“仓廪实而知礼仪,衣食足而知廉耻”,说的就是基本生理需求的满足对人良好心理形成的重要支持保障作用。灾后的幼儿生理需求就要靠我们政府的支持和广大民众团结一心的合力作用。其次就是安全需要的保障上,这表现在对秩序、稳定与生活保障的需要上,这些在幼儿身上表现尤为突出。例如,幼儿对陌生环境感到害怕,失去父母或家庭环境不安定的幼儿往往容易受惊吓,缺乏安全感。对于已经经历了危险,受到了惊吓的幼儿安全感的缺失表现尤为明显。因而,对于灾后幼儿来说心理的重建必须建立在基本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的满足之上。

2.心理环境上的支持呵护。对于灾后幼儿来说我们不仅要给他们提供必要的生理和安全上的保障,而且要注意心理上重建。对灾后幼儿心理的支持、维修和呵护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亲情支持。灾后尽量帮助幼儿找到亲人,如果亲人全部罹难,就找过去与孩子接触过与孩子感情亲近、让幼儿容易信赖的人,如老师、亲戚、邻居、同学等与孩子感情亲近、容易信赖的人。如果实在找不到,应该配备固定的辅助人员较长时间地和孩子在一起,使孩子能与之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通过亲情的支持来安抚幼儿,增加幼儿的安全感。

其次,积极情绪的感染。作为人心理活动之一的情绪,具有很强的感染性,特别是成人作为孩子榜样,其情绪状态的好坏直接影响孩子能否形成安全感。如果成人在灾难面前恐惧、慌乱,尤其是在遭受损失后悲恸欲绝、消沉怨恨,肯定会给幼儿的心灵造成不良影响。所以成人在地震后不要在幼儿面前述说灾难中的悲惨事件,夸大灾情,而应尽量隐瞒灾害给家庭造成的巨大财产损失和亲人的伤亡情况,应保持冷静、沉着的积极情绪状态,为幼儿创设一种安全的心理环境,预防幼儿消极情绪的出现。同时,成人要尽可能保持灾前正常的作息起居,给幼儿安排有规律的、适当的活动,比如看书、玩玩具、和幼儿一起做一些亲子游戏等,尽量让幼儿感觉不到灾难所带来的变化,减轻灾害对儿童的刺激强度。

再次,正视、悦纳、引导幼儿的“退化”行为。2~5岁年龄段的幼儿,一般在遇到创伤后的主要表现是极度依恋,噩梦,夜惊,以及尿床等“退化”行为。这时成人从态度上要正视、悦纳、鼓励幼儿,以此来弱化幼儿的退化行为,同时还可以引导他们逐渐正视与消除由于灾难造成的退化行为。

最后,情绪宣泄。研究认为人的不良情绪会以不同的方式宣泄出来,情绪的宣泄会有效地释放人心中痛苦的能量,有助于人的心理健康。在灾难中,幼儿眼里看到房屋的倒塌、山体的滑坡,听到的是人们惊恐的尖叫、哭喊,甚至有些孩子还在经受着身体上的伤痛,这些都会使有的幼儿在灾后有不同的恐惧等不良情绪反映,比如恸哭不止,喊叫,惊恐、噩梦、自我封闭等。对此应该通过各种方式鼓励孩子把恐惧情绪发泄出来。不良情绪的宣泄途径很多,有诉说、游戏等。通过对不良情绪的宣泄,重建幼儿的心理系统。

(二)应激能力的培养

灾难是可怕的,有时又是不可避免的。它是一把双刃剑,给我们带来痛苦、创伤的同时,又让我们看到了希望——人性的力量与美好。在灾难中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团结精神与坚强勇敢的品质,这对于幼儿成长来说未尝不是一个启示,即培养幼儿应对困境与灾难的能力。只有具有了应对灾难的能力,幼儿才可能在灾难后能从容面对、自助与助人,从而减少灾难带来的创伤。培养幼儿的应激能力,首先必须教授幼儿应对某种灾难的知识。让幼儿认识到灾难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可怕,只要处置得当是可以预防和自我保护的。其次,在传授方法的基础上,通过游戏或演习来强化对幼儿灾难的认识和他们的正确应对方式。最后,通过游戏或演习后,面对一些预期可能发生的情况,我们还应教授他们一些相关的自救或救人措施,如,受伤后如何紧急处理、危急状况下要懂得舍车抱帅的抉择等。总之,应激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有助于幼儿在灾难中避免受到更严重的创伤,有利于幼儿灾后心理的重建。

参考文献:

[1]武志红.借绘画评估幸存孩子心理,引导打开心扉.广州日报,2008-05-24.

[2]地震对儿童心理伤害的程度.http://www.sinayn.com.cn/BabyArticle/703/14744.Html.

[3]华义.汶川地震受灾儿童心灵急需关爱.http://www.51766.com/www/detailhtml/1101325835.html.2008-05-19.

[4]郑雪,刘学兰,王玲.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6.43-44.

[5][美]艾里克.J.马施大卫.A.沃尔夫著.孟宪章等译.儿童异常心理学.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271-281.

猜你喜欢
灾难灾害心理健康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的警示及应对
雷击灾难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我省汛期常见气象灾害及防御
推动灾害防治工作实现新跨越
灾难报道常见问题及反思
灾难不是“假想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