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课堂问题情境的运用策略

2012-04-29 22:02刘秀珍
经济师 2012年8期

摘 要:中职幼师生是一个活泼开朗、善于模仿、勤于练习、缺少思考、基础知识参差不齐且不够扎实的群体,教师必须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引领学生积极思考。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通过设置能够引发学生足够互动的问题情境、注重提问方式的技巧、采用灵活适度的问答策略,可以起到提高学生教育技能的良好效果。

关键词:中职幼师生 问题情境策略 教育技能 理答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8-137-02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以下简称中职幼师生)发展方向是幼儿教师,由于现阶段我国幼儿教育师资匮乏,存在中职幼师生毕业即上岗、适应期短、缺少应有的培训环节等现状,因此急需在学校通过各种方式培养学生的教育技能。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合理设置问题情境,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夯实理论功底,提高基本教育技能,增强学生入职的适应能力。问题情境策略,是把若干新知渗透到奇妙有趣的情节、场景或故事之中,以情境中的问题解决为需求,激发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自信,认识“做中学”的价值、培养学生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整合创新的规则、技巧。可见,问题情境策略具有情感冲击力强、内部驱动力强、合作动力强、整合建构力强的特点。

中职幼师生偏重于操作技能的学习,勤于练习,缺少思考,在具体的教学中,通过设置科学适度问题情境组织教学,有助于提高中职幼师生的积极思考能力,提高教育技能。

一、问题情境必须引发互动

根据幼师学生喜欢新奇、好问、好探索的特点,教师要选择能引起学生足够思考又能引起兴趣的问题,质疑问难,引发互动。

1.精心创设环环紧扣的问题情境,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可通过激发学生讨论和辩论的方式,夯实理论基础,如通过情境模拟让学生分析“注意力分散的幼儿是什么表现”时,教师在学生回答“没有小动作就是注意力集中”的基础上不断追问“没有小动作就是注意力集中吗?你同意这个判断标准吗?为什么?”这个追问显然与学生原有的经验发生了冲突,学生开始反思自己的认识,思考之余突然悟到了什么,便转向另一个角度分析幼儿的行为状态。教师的问题强烈地冲击着学生原有认知和思维习惯,在思维碰撞中逐渐建构了新经验。因此,要在一个恰当的当口,提出恰到好处的问题,尽可能导出“一波刚平”、“一波又起”的问题情景,使学生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从而有效猎取知识。

2.巧用“猜测”,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猜测”能不时吊起学生的胃口,让学生对接下来的场景充满期待,好奇地投入学习,积极地想象和表达。例如讲幼儿教师的教育理念时,引入下列问题情境:在一所幼儿园,幼儿户外活动的时候,有一个男孩子在拼命地摇晃着一棵脆弱的小树,眼看着有被摇断的危险。老师看见后,马上走过去,蹲下来询问孩子,孩子松开了小树,内疚地走开了。问题是“这位老师说了什么?”“你认为应该怎样做?”给学生几分钟时间进行讨论,然后介绍那位老师的具体想法和做法:那位老师认为孩子是知道要爱护小树的,他之所以出现这样的行为,想必是在发泄一种情绪,因此如果对孩子的行为进行严厉的指责,可能加重他的消极情绪,所以老师只是告诉他,“小树快受不了啦,头晕,脖子也快断啦。”孩子听了这些话,就会产生情感共鸣,进而从内心接受教师的要求。通过这个案例告诉学生,作为教师,不仅要帮助孩子停止一些不良行为,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她们了解那种行为背后的原因,从而才能真正帮助孩子、教育孩子。

3.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潜能。课前老师要针对教学内容设计出准而精、由浅入深、易引起学生兴趣又对学生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具有很大的“诱惑力”,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潜力,激活已有经验。如在学习“幼儿空间知觉发展”时,老师问:“在‘上下、前后、左右这些空间概念中,幼儿容易理解其中的哪些概念?”这一问题很好回答,接着问:“幼儿能理解这些概念的相对性吗?”继而又问:“为什么幼儿理解‘上下、前后方位容易,而掌握‘左右方位却很难?”“你能举例说明吗?”“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在工作中该注意些什么?”这样一些由浅入深的一系列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发现新知识,提高学生理解归纳能力,学生通过“参与感受”内化了相应的知识。

针对这些文化基础不够扎实的学生,过多的理论讲解会让她们昏昏欲睡,课堂的学习效果会很差。多设计一些生动的问题,尤其是通过案例呈现生动的问题情境,运用问题分析——理论归纳——新案例操作——分享交流的教学模式效果更好些。

二、提问方式要讲求技巧

中职幼师生自觉学习意识不强,知识基础参差不齐,学习兴趣不浓,注意力容易分散,课堂提问必须要有科学的策略性:

1.把握好提问的时机。教师应善于抓住提问的最佳时刻,在上课初期,学生的思维处于由平静趋向活跃的状态,这时多提一些回忆性问题;当学生思维处于高度活跃状态时,多提一些说明性、分析性和评价性的问题;当学生思维处于由高潮转入低潮阶段时,多提一些强调性、巩固性和非教学性的问题。教师在提问之前,需要对学生激思、激虑、设疑、释义,造成学生的“愤悱”状态,然后再提问。

2.选择好提问的方法。采用“连环问”的形式能更好地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性,针对中职幼师班课堂上经常出现一人回答问题多人溜号的现象,老师要求甲同学回答,乙同学评判并补充,再让丙同学判断是甲同学正确还是乙同学的更好。在提问过程中,一个相同的问题可能要同时问四五个同学,或通过几个同学像成语接龙一样共同完成,此方法可以有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此外,在小组讨论中根据情况突然发问、通过模拟情境从不同角度提问等都是不错的提问方法。

3.掌握好提问的数量及时间分配。教师应做到每节课都提问,所提的问题不能太少,在一项初中数学教学的相关研究中,在50分钟的一节课里,高效教师平均问24个问题,而低效教师平均问8.6个问题。虽然学科性质不同,提问的次数不能千篇一律,但一节课如果提问的次数太少,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一般一节80分钟的课应提15个问题以上,这样既锻炼了授课教师组织和管理好课堂的能力和讲述、演示的能力,又锻炼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和迅速反应能力,还起到集中注意力的效果。

三、理答策略要灵活适度

理答行为是指教师对学生回答的反应和处理,它是提问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接住学生抛过来的球”,通过倾听收集来自于学生答案中的信息,及时进行鉴别、筛选、评析,并积极加以反馈。反馈的常用方法包括:

1.适宜的方法强化正确答案。对于学生正确的、富有价值的、能促使达成目标的回答,教师要强化信息。强化信息是指采取适宜的方式突出正确答案,如适当重述该学生的答案,把这个问题提出来让学生讨论,进一步追问、质疑等。理答的语言应简练、生动、富有变化,老师丰富而机智的理答,为幼师生提问技能的形成起到示范和范例作用。比如,可以采用“我和你的感觉一样”、“老师怎么没有想到”、“我很喜欢你的说法”等有变化的语言来应答。切忌千篇一律地机械重复学生的答案,这样会淡化学生的成就意识。

2.积极引导。当发现学生回答中有理解上的错误与存在思维方法上的局限时,教师要及时给予纠正和引导。但是要注意评价的方法,如果学生提出不成熟的意见,教师不应当全盘否定,比较好的做法是针对这个意见加以提问,最好问一下全班同学:“你们怎么看待这个意见呢?”或者:“谁能加以补充?”等等。教师不应该吝啬自己引导性的语言,如:“接下来5分钟我想听听那些还没找到机会发言的同学讲话。”或直截了当地说:“今天我要鼓励每人至少发言一次”,或以一种留有余地的方式邀请不爱发言的人发言:“某某,这个问题你怎么看的?”“你是不是要考虑一下,过一会儿我们再谈。”

3.适时启发。如果发生一个学生答出问题的一部分,并且教师要鼓励更完整的回答,下面的这些话语可以达到这个目的:“关于这一点你可以再多说一些吗?”“你所说的非常正确,但还有另外非常重要的一点你没有注意到。”“你能举个例子吗?”在探究更完备的回答时,教师不应该逼得太紧,那样的话会使学生过分激动和紧张反而无法回答

通过一系列问题情境策略,对中职幼师生来说,可以丰富专业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增强应变能力,进而提高教育技能。

参考文献:

1.王义堂,田保军,王硕旺.新课程理念与教学策略[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3:106

2.朱静.创设问题情景激发教师互动.幼儿教育,2010(5)

3.郭咏梅.激发学生主体参与,让幼师文化课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J].学前教育研究,2006(9)

4.梅纳新.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的理答策略[J].早期教育,2006(8)

5.周军著.教学策略[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6.吴志华,柳海民.论教师专业能力的养成及高师教育课程的有效教学途径[J].教师教育研究,2004(5)

7.谢玉萍.幼师教育理论课程案例教学模式初探[J].学前教育研究,2002(6)

8.刘秀珍.中等师范学校幼师学生专业素养提升的教学策略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10

9.张博.我心目中理想的幼儿教师.学前教育研究,2003(9)

(作者简介:刘秀珍,黑龙江省妇女干部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学前教育理论和教学法 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

(责编: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