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国清
当今社会,是一个开放的时代。以人为本、个性张扬越来越被社会各界关注。在这个思想文化多元化的时代,单一价值观的作文教学模式已面临严峻的挑战。说真话,抒真情已成为作文是否精彩的重要标志。
要改变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创设开放的、充满创造性的作文课堂教学流程,取而代之的应是以“作文的审美多元化、价值标准多元化”为目标的作文训练方式。让学生在作文立意时抛弃假、大、空的言论,没有必要一味地去追求成人化的价值观,违心地去编造或去克隆,而要旗帜鲜明地鼓励敢说真话,真正地以我笔写我心,抒写出充满鲜明独特个性的佳作。要引导学生广泛地关注人性中最美好的因素,诸如感恩、善良、和谐、宽容等,并介入对有关社会自然、人生价值的思考,这种立意应是多元化的,也更符合当今社会的人生价值取向。
那么,在我们的作文教学中应如何进行多元化的立意指导呢?
一、在语文教学中要启发学生多元化立意。
长期以来,教学中凡写文章都要追求抽取积极主题向政治靠拢的教学模式,直接影响着学生作文文意的深入思考,因为文章的解读规律和生成规律是相辅相成、互为依存的,阅读影响着写作,写作又促进阅读的深入,它们是不可分割相互影响的。因此,在分析作品时,教师应倡导多元思维。像初中课文《皇帝的新装》主题思想的评议,我引导学生多元思维让他们各抒己见,大部分学生认为其主题是:无情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丑恶,讽刺了皇帝和大臣们虚伪、愚蠢和自欺欺人的丑行。我引申发问:“童话嘲讽的对象仅仅只是“皇帝”、“大臣”这些统治阶级?部分学生马上回答:我认为童话嘲讽的对象除了这些“统治阶级”之外,还有作为“被统治阶级”的普通百姓。这样的认识显然突破了传统的单一思维。笔者趁机继续发问:“童话在浓墨重彩地嘲讽了皇帝和大臣的极端虚伪之后,又描写了普通百姓的虚伪,实际上向我们传达了一个什么样的信息?”学生思考后得出了结论——贪图虚荣是人类普遍存在的性格弱点,不仅“统治阶级”有,“被统治阶级”也有。这样的分析无疑有利于学生作文主题的多元化,促使他们深入思考。
二、在课内外作文练笔时要培养学生多元创新立意。
作文与一个人的社会生活阅历和文化底蕴密切相关。由于学生的阅读视野、生活经历不同,对事物的认识各异,感受不一,因而表现在文章中的思想情感,认识能力也千差万别,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这些差别,彰显每一位学生的写作个性。每个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生活天地,有着与别人不一样的情感。老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必须转变观念,摒弃那些偏于程式化的训练方式,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减少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让学生放飞思绪,自由翱翔,写自己的独特体验。不但悦纳其顺应师长的心理倾向,而且宽容甚至欣赏其“离经叛道”。只要是维系着写作主体的正义感和良知感,就应当让思想自由地翱翔。即便学生在写作内容上有所偏激,教师也不应一棍子打死,而应充分利用批改这一环节,不仅对文、句、写作技巧进行评论,而且就其思想内容与学生沟通交流,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在这样的立意指导下,学生放胆作文,思维活跃,写出了许多耳目一新的文章。如,有一次我给学生出了一个作文题《秋的启迪》,让他们摆脱固有的立意倾向,敞开心扉,抒写性灵,要求他们写自得之见,抒自然之情,用自由之笔,显自在之趣。这次作文,有的学生表达了对秋景的喜爱,有的表达了对成功的向往,有的表达了对奉献精神的赞美,有的抒发了秋季里的哀怨……不一而足,令人眼界大开。由此也可窥见学生思想及价值观的丰富多彩。
三、在指导多元立意时要跳出误区,规范多元化立意。
任何问题都有一个“度”的把握。提倡立意多元化,追求立意多元化,并不是说没有限制。中学生作文立意的多元化,需要密切关注思想主流和多元化的问题。
作文中,通常有这种现象,运用立意的多元化思维来指导学生作文,结果往往出现作文立意偏离中心或游离中心的现象,导致学生作文被判定为“审题不准”、“离题”或“思想不健康”等。这种想象的出现就是因为作文在立意时,没有关注“主流现象”。一个材料,他总有一个最佳的立意。有的人写作偏偏写末枝的边缘。结果可想而知,“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如有的同学写关于“行善”的作文,现实中有人救助他人,却被误解为肇事者,于是就说“不可行善”。这既是以偏概全,又是违背了整个社会的道德主流,这样的文章只能被判为思想不健康,立意出问题。但“主流意识”与“多元化”是不矛盾的。确定“主流意识”,等于为“多元化”立意确定了一个临界面。超过了临界面,就会导致偏离主题。因此,我们要为“多元化立意”明确方向,规范多元。确保在多元立意的前提下让文章出新出彩。
总之,作文是一个人语言能力、思维习惯、思想素质、知识水平等的多元化综合反映,如果学生能够在作文教学中养成多元化立意作文的习惯,日后定能成长为开拓创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