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究中实现预期教学目标

2012-04-29 21:13:37严海波
考试周刊 2012年71期
关键词:导学文字交流

严海波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会读、会写书后的三个生字,理解生词和新出现的词语意思,了解小品文的一些常用写作方法。

2.能力目标:学习阅读质疑的方法,逐步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的阅读,加强对课文的理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培养学生探索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弄清课文写了哪几种大自然的文字,学习其中运用比喻等说明方法。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探究式教学、多媒体手段。

四、教学过程

(一)导学引思

导学引思是当下班级授课制形式中,难得的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机会,是形成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因此应倍加重视,让学生在探究、挑战中得到提高。

在教学《大自然的文字》前,可设计导学引思题:

1.自读课文,圈出生字、识记。

2.自学生词、理解其意思、积累词语。

3.填表:

【设计意图:先学后教,让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更容易实现教学目标,做到每堂课的任务当堂完成,让学生轻装前行。】

(二)探究发现

在《大自然的文字》教学中,可以设计如下探究:

探究1:同学们,你们认为学习本课要学习些什么呢?

探究2:大自然的文字与我们平时所讲的汉字有什么不一样?

探究3:探究生字词。

出示生字:熊猫耸立预兆。

1.让学生试读,找出读不准的音,然后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注音拼读。

2.分析“兆”的笔顺。

3.说说你是怎么记住这几个词的?

如:有的学生用组词成句法:“耸立”的山峰上,有许多的“熊猫”,是不是“预兆”着这里有许多竹子?

4.学生试写,同桌互查圈出错字。(全部正确的在课题旁画一个笑脸)反馈交流写错的字。

5.探究词意:

让学生把自己不懂的词都写在黑板上,重复的不要板书,各合作小组代表到台前板书。

探究4:检查读书情况

预设:

引读1: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

引读2:大自然文字的特点,成因?

引读3:总说认识大自然文字的方法?

标出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出现的错读,然后进行纠正。

6.读后讨论黑板上学生留下的疑惑。

7.让学生选出他们认为最精彩的地方,练读,指名读,比赛读,看谁读得精彩,教师相机点拨。

8.合作小组讨论、修正导学题,特别是表格。

9.展台出示答案,再次修正。

【设计意图:新课程理念要求学生的主体地位应该得到尊重与体现,教师在教学设计环节也应当强化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及时获得第一手资料,让学生也参与到教学设计过程之中,将学生的学习需求体现在教学设计之中,从而提高教学活动的针对性。本环节让学生提出学习目标,教师要围绕生本需求和文本的要求生成教学,不要为自己的预设所拘泥。】

(三)整合观点

1.交流导学成果。

(1)多媒体出示夜晚的星空:问学生你能根据什么星星判断出方向?

(2)动漫演示砧状云,问:为什么它会把飞机毁掉?

(3)动漫演示:石灰石的演变过程和花岗石的漂移过程。问学生看后的感悟。

2.整合导学答案。

(1)在小熊星座当中会找到北极星,有北极星的那边就是北方。

(2)看到砧状云,说明有大的雷雨。

(3)石灰石是由碎贝壳造成的,可见在远古时代……

(4)花岗石是冰搬来的,它周围的森林是后来才长起来的。

当然,以上的整合是课本文字的复述,学生如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会更精彩,这要在课堂上随机生成。如:星座:可以辨别方向;云:可以观察气象;石灰石:可以知晓地质变化;花岗石:可以推断地质变迁。

【设计意图:探究意识是指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究的心理取向,是探究动力的源泉。学生个人探究,小组互相交流,得到的可能只是零碎杂乱的发现与体会,教师可在此基础上组织全班共同探讨,见仁见智,然后将某些有共性的观点进行整合,使探究成果转化为一般性的专题结论,并要求学生陈述时力求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言之有序”。】

(四)能力提升

培养学习能力是当今办学的突破口,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探究之于素质教育,就像画龙点睛。这一环节,我做了如下设计。

1.读了全文,谁来联系课文说说你最强烈的感受。

预设:如:用多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说明科普知识。让学生找出相关部分练读,体会其中的妙处,师生在交流中提升了学习能力。

2.出示戴巴棣的《大自然的语言》(节选)速读:蚂蚁搬家,出门带伞,……鱼鳞圈圈,一圈一岁……

3.出示有关天气的俗语、谚语让学生读一读、记一记。

4.出示达标测试题进行检测。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这是一篇科普小品文,“大自然的文字”指的是()从文中知道找到(),就知道();……

(2)听写本课的生字词。

(3)参考课文的写法,写一段你了解的大自然的文字,是怎么了解的,写博文,和大家分享学习成果。

【对于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获得的创见发现、认知体验、情感体验、人生启迪,如果不及时加以整理和积累,很可能会因时过境迁而无处可寻。因此,此时宜引导学生趁热打铁,及时积累、迁移,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最有效的方法,是将探究所得诉诸文字,转化为成果,形成人文积淀与经验技能。将语文学习向课外延伸,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在班级的博客上发表博文,能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五、附板书:略

本案设计理念:在新课改中,要通过广泛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达到“人人动,堂堂清”的效果。

猜你喜欢
导学文字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科教新报(2022年12期)2022-05-23 06:34:16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今日农业(2021年14期)2021-10-14 08:35:28
文字的前世今生
热爱与坚持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海峡姐妹(2020年8期)2020-08-25 09:30:18
三角函数考点导学
“概率”导学
当我在文字中投宿
文苑(2020年12期)2020-04-13 00:55:10
函数知识快乐导学
“阉割课堂”,本不是“学案导学”的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