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珊妹
荀子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焉,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传统语文教学向来强调“厚积而薄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而后才能著万言文。可见古人十分重视诵读。重视诵读,其实强调的就是语言积累问题。只有读得多,记得多,聚沙成塔,才能博闻强记,只有“厚积”才能达到“薄发”,应用起来才会左右逢源,得心应手。古人这种做法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和遗忘规律,反映了汉语学习的内在要求。积累是学习的前提条件,是新知识的生长点,也是形成创造能力的基础。丰富积累与提高素质是相一致的,重积累是素质教育观的具体体现。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视语言积累,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基本途径,是提高语言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和手段。那么,该如何帮助学生积累语言呢?下面,谈谈我的看法。
一、以读为本
朗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的重要途径,是学生学习作者的书面语言的一种重要手段。通过朗读增强语言文字的可感性,学生通过反复多遍的朗读,与课文的语言文字反复接触,能深刻领会作者在字里行间的语言节律,受到直接、强烈的感染。学习语言,单凭讲解思想内容,写作技巧,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而抓住“读”这一主线,反复实践,精于指导,学生才能从读中由感而悟,由悟入境,最终与作者心灵相通。只有加强朗读,多读,学生积累的词汇就越多,对于发展学生的语言也就越有帮助。
重视诵读,是传统语文教育的宝贵经验。有道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包含着对语言文字“感知理解―吸收积累―转换创造”的潜移默化的过程。要落实以读为本,首先要以读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即以读的训练为主线,并对朗读流程的各个层面有明确的指向。其次要保证读书时间,加大读书的实践。一节课中要给全体学生有足够的试读、练读和评议的时间,体现朗读对语言学习的诊断和激励功能,落实学生主体地位。最后,读书形式要多样,指导要得法。教师要根据年级、学情和教材特点,合理运用各种朗读,并加强指导。尤其是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习惯,善于在读书过程中发现疑难,并在深入阅读中解决疑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意识和习惯,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强化记忆
《教育心理学》指出:“在儿童的记忆仓库中,丰富的语言材料的储备,是理解和运用语言能力的必要条件,也是提高思维能力和智能活动水平基础。这个‘储备的手段,就是背诵。”小学阶段是人生中记忆力最旺盛时期,教材中的课文又大多文质廉美,通过背诵让学生积累大量的佳辞妙句,精美篇章,不断充实语言库存,并从背诵中领悟体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所在。我们应抓往这一有利时机,多方引导学生多读,多读至熟读,熟读至背诵。随着年龄增长阅历的丰富,学生在自悟、反刍中将自然理解消化当初背诵的语言材料。久而久之,学生对语言的运用就能得心应手了。
三、课外延伸
多读多写,是获得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扩大阅读量,其实也是在积累语言,充实语言仓库。要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就必须开辟广阔的课外阅读天地。叶圣陶先生曾强调指出:“为养成阅读习惯,为充实自己的生活,都非多读不可”。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应通过这个例子让学生获得读书的方法,但决不能让学生的目光只停留在教材上。教师应采取多种形式激励学生运用在课堂上学到的读书方法,广泛涉及各种题材、各种体裁的课外读物,充分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学习丰富多彩的表达方式,激励学生到更广阔的天地去感悟语言、积累语言。此外,还指导学生在阅读基础上写读书笔记,既积累语言,又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结合教学内容,适时引入富有时代气息的新鲜阅读内容,补充与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让学生在博览群书中提高语言能力。如果经常看书报,阅读面广,既善于“精读”,又善于“略读”,在一定的阅读的基础上,多动笔,及时记下收获,写下感受。在多读的基础上能摘抄或写出体会,贵在坚持,点点滴滴,积累丰富的材料。那么,学生的语感经验和语言能力就会逐渐增强,见识就可不断增长,认识就会不断提高,文化底蕴也定能越积越厚。
此外,我们学习语言不应局限于课堂和校园内,还要把视野拓展到更为广阔的天地——丰富的社会生活和广阔的大自然。语文课本,哪怕学生能倒背如流,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也是有限的。丰富生活,也就是在积累语言。语言来自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学习语言只有同生动多样的生活联系起来,学生的语言才真正是活的语言,才是富有鲜活灵性的语气,这样的语言也才会更有生命的活力。因此,就要鼓励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参与生活实践,并引导学生融入现实社会,投身于大自然,在丰富的生活实践中学习语文,增长见识,锻炼胆识。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语言积累。
只要掌握足够的语言积累,具有敏锐的语感,语言的“内化”就能顺利地实现,语文能力就能逐步形成。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能丰富知识,拓宽视野,读写能力也会有所提高,从而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