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佳敏 王勇
摘 要 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日益深入,翻译不再仅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的简单转换,更承担起了文化传递的重要作用。汉语与英语都是承载着浓厚文化底蕴的语言,只有将翻译与文化自然融合,才能达到真正的交流。
关键词 文化 差异 翻译 影响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Talking about the Influence of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 Differences to Translation
ZHAO Jiamin, WANG Yong
(Zhejiang Changzhe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Hangzhou, Zhejiang 310023)
Abstract With the increasingly deepening of the cultur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world, translation is no more the simple conversion between the two languages. It has been playing an important role of cultural transition.Both Chinese and English are blessed with very deep-rooted cultures. Therefore, the smooth communication can only be achived through the natural emerging of the translation and the cultures.
Key words culture, difference, translation, influence
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日益深入,翻译不再仅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承担起了文化传递的重要作用。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密切关系,文化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语言的交流。如果我们能正确处理其中涉及到的这些文化因素,对文化翻译的准确性将会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1 地域文化不同
生活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中的人会形成不同的文化,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各自所独有的民族心态。要在跨语言背景的交流中,加强母语和英语的地域因素差异性的比较,积累语言置换的差异性规律的探索,才能有效地实现地域因素影响下汉英语之间的差异性和独特性的默契与融合。
例如,英国是一个岛国,古时候的英国人喜欢海上航行,因而英语中有大量有关水的词语;而中国人则生活在亚洲广袤无垠的内陆土地上,因而对中国人来讲,理解这些表达方式就较为困难。比如:able seaman 一级水平,seaman 直译为海员,在西方国家 “ seaman ” 又指代有能力、有水平的海员,因此 “ able seaman ” 可意译为 “ 一级水平 ”。be left high and dry 陷入困境,直译为被留在水流到达不了的地方,在西方国家水给人以安全祥和的感觉,因此“ be left high and dry ”可意译为陷入困境。英语中形容花钱浪费为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则说“挥金如土”。地域文化因素往往是翻译中需要考虑的难点,翻译中重视地域文化差异的对比性研究,对于保证交流的顺畅,实现语言的科学性和规范性的意义转化与表达,具有积极的意义。
2 习俗文化不同
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岁月中逐渐形成的文化意识的反映和表现。在中国,人们对于亲戚之间的关系有很细的分类。比如在称呼里我们有“姨妈”、“舅妈”、“姑妈”、“伯母”之分,而这些称呼在英语中只有一个相对应的词——“aunt”。另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中西方对狗的态度。在汉语言文化中,与狗有关的习语通常含有贬意,如:“狗腿子”、“狗改不了吃屎”等,而在西方,狗则被认为是人类忠诚的朋友,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大部分都没有贬义。如You are a lucky dog. 你是一个幸运儿, dog-tired.累极了。
3 宗教文化不同
东西方文化在宗教信仰上存在着极大的差异,这些差异已经浸透在各自的语言表达之中,在跨文化交际中要了解中西方不同的宗教信仰,必须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否则,不仅会导致交际失败,还会带来严重的后果。隋唐时期,佛教传入中国,人们相信有佛祖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于是汉语中出现了很多如借花献佛、临时抱佛脚等与佛教相关的词语。而在西方国家影响最大的宗教是基督教,于是英语中就有了很多有关的词语如angel、monk等。英美人惊讶时会说:My God! 经历了一场惊险后会说:Thank God! 祝福时说:God bless you! 告别时说:Goodbye! goodbye 是“God will be with you” 的缩写形式,意思是“愿上帝与你同在”。这些简约生动的英语在英美广泛流传,影响深远。针对这些宗教文化的差异,我们要充分理解语言中的文化内涵,力争保留源语的宗教风格。
4 历史文化的不同
语言既受到历史的影响,又反映了历史的特征。例如:若把“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直译为“three cobblers together have more wit than Zhu Geliang”,英美人看了一定会觉得莫名其妙,即使在下面注释“Zhu GeLiang”是谁,读者也依然难以理解,所以翻译为“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 ”(下转第231页)(上接第213页)更容易让他们理解。另一个例子是汉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比喻一时虽然受到损失,也许反而因此得到好处,若把此句译成英语,我们很难把塞翁译成Old Sai,只能译为“A loss may turn out to be a gain.”这些历史典故都深深植根于两种语言的历史文化背景之中,所以只有熟知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才能解决翻译中遇到的难题。
5 思维文化的不同
世界上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思维方式,英汉两个民族在思维方式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中国文化习惯从整体上看问题;英美文化习惯于逻辑分析,强调个人为中心,因而导致语言表达上的种种差异。例如,在姓名、时间、地址的表达方式上,英汉两种语言的行文方式就体现了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中国文化从大到小,从整体到局部;而西方文化则正相反。比如:“2012年2月1日,汤姆于中国上海”应翻译为 “Tom,Shanghai,China,1 February 2012”。中国人和英美人对于一些事物的看法和喜好也不同,如对颜色、动物、植物都怀有不同的感情。在中国文化中,红色 (red) 常与喜庆、欢乐的事联系在一起等,如 “ 开门红、红色政权 ” 等;而西方文化中的红色则是一个贬义较强的词,象征着残暴,如:a red battle血战、to see red发怒等。
总之,一切语言都离不开文化。翻译不但要跨越语言的障碍,还要跨越文化的鸿沟,只有了解了语言中的文化,才能充分地理解原文,才能忠实恰当灵活地把原文中的深层含义传达出来。
参考文献
[1] 高迎慧.汉英翻译的艺术——形象的处理.教学与管理,2006(12).
[2] 方梦之.翻译新论与实践[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9.
[3] 张培峰.文化差异及习语翻译[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4] 戎林海.翻译与文化背景知识[M].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5] 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6] 吴璟.颜色词在英汉翻译中的异化和归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