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历史课堂效率

2012-04-29 20:03:07刘守丽
考试周刊 2012年79期
关键词:历史课导语历史

刘守丽

摘要: 传统的历史教学,方式单一,内容枯燥,学生提不起兴趣,课堂效果较差。为改变这种现状,作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从优化导语设计、利用插图、借助教具、与文学巧妙结合、巧设质疑问题、利用第二课堂等方面入手,谈谈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的一些做法,希望能给历史教学带来一些启示。

关键词: 历史课教学方法学习兴趣课堂效果

柏拉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青少年学生正处在思想敏锐、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阶段,凡事总爱刨根问底,好问为什么。如果历史课还一味采取传统的“满堂灌”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必然使学生兴趣全无。要改变这种现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应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激发、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之乐学、爱学,在乐中求知。那么,提高历史教学课堂效果,也就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事了。下面我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做法。

一、优化导语设计,激发学生好奇心,引起学习兴趣。

导语,就像一出好戏的序幕,这是能否一下子抓住观众,使他们发生兴趣的关键。历史课的导语,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缩短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那么,怎样设计导语呢?

1.自问自答式。此导语,即教师在授课前提出问题,接着教师指出对这个问题的几种不同看法,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如讲《古埃及》一课时,可用以下导语:“同学们,你们知道闻名于世的金字塔吗?它古老又神奇,有人说它是埃及人建的,也有人说是天外来客造的,你们相信哪一种呢?好,我们下面就讲埃及的历史,从中得到正确的答案。”

2.讲解插图式。讲授理论性强、概念多的课,应充分利用教材上与此相关的插图,配以生动形象的导语。如讲《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一章,我让学生仔细看课本封面彩图《查理曼一世被押上了断头台》这幅插图,配以如下导语:“1649年1月30日的伦敦,天刚蒙蒙亮,人们便迎着凛冽的寒风,三五成群地涌上卫厅宴会堂外的广场。不一会儿,一个偌大的广场被挤得水泄不通。下午一点半,面对广场的宴会堂中间那扇窗子打开了,在众目睽睽之下,一个全身黑衣装扮,面色惨白的瘦男人,被押上了断头台,这就是被英国国会宣判死刑的英国国王查理一世。随着查理一世在台上被处死,市民振臂高呼,相互拥抱,有的甚至把帽子抛上了高空。英国国会为什么要处死国王?人民群众为什么会群情振奋呢?请同学们看课文。”

好的导语是一堂课成功的奠基石,设计导语有一定的规律,但并非有定法。其作用体现在可以引起同学们的注意,可以使学生对所讲的内容发生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摘取历史知识的花朵。

二、利用教材中的插图诱导学习兴趣。

目前,国外一些历史教科书图文并茂,如日本的《标准日本史》,每一页上除了文字叙述之外,都带有图片,包括年表、地图、照片、图表等,还附有文化史图表。我国新编的历史教材,几乎每一个知识点都附有一幅插图,教材编写者力图使教科书图文并茂,其用意是显而易见的。

学生对课本插图是非常感兴趣的,我在教学过程中应紧紧抓住这一点。比如:讲郑成功收复台湾一段时,我指着插图这样说:“请看插图,图上战船林立,‘郑字大旗迎风飘扬,战士们开炮舞枪,斗志昂扬,炮弹纷纷落在敌船上,敌人节节败退,郑成功站立船头,指挥若定,景象何等壮观豪迈。”用这样有感染性的语言将插图激活了,学生的兴趣也就诱发出来了。

三、借助教具激发兴趣。

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心切,因而,借助幻灯、录像、模型等多种教具配合课堂教学,这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一种有效方法。

如讲述原始社会《我国境内的原始人类》一课时,北京人的体质特征是教学重点,教材上虽有北京人特征的描述,但并不直观,我就充分利用北京人头像的模型,让学生仔细观察,并与现代人作比较,从而掌握北京人的体质特征。

再如讲《开国大典》时,可配幻灯片,同时加之《义勇军进行曲》来烘托新中国成立时的庄严气氛和中国人民翻身做主人的欢欣,让学生在情与景、意与境水乳交融的境界里,去纵观这段历史,并思索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战争为什么会取得胜利?国民党、帝国主义为什么失败?

这样,让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官结合起来,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产生兴趣,而且营造了一种传递信息的最佳气氛。

四、让历史富有文学性,让历史陶冶学生情操。

“文史不分家”。在历史教学中我注意让历史和文学携起手来,用那些生动形象的成语典故、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电影戏剧等与历史课关系密切的文学形式,来描述历史人物,阐述历史人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讲秦赵长平之战时,引用“纸上谈兵”的典故说明赵括死背教条,脱离实际,导致赵军全军覆没的严重后果。讲清末官吏多,造成社会不平的根源时,可引用刘兆吉的《西南采风录》里的一首民歌:“天上星多月不明,地上坑多路不平,河中浪多搅浊水,世上官多不太平”来说明问题。

历史和文学结合,一要注意学生的文学基础水平;二是注意历史和文学的结合点要抓准。

五、巧设质疑问题,叩击学生心弦。

课堂教学的过程,就是给学生设疑问难,并帮助学生解决疑难的过程,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历史教师要善于把握历史的各个要素,依据教材内容,设计出趣味较强的问题:1.所设计的问题应富有启发性。2.要善于围绕教材中心,寻求关键点,抓住主干。3.要新颖、生动,拨动学生的心弦激起学生的情感波澜。这样,就会使学生在巧设的问题的长廊里思考、求索,寻求问题的答案,使他们不但“学会”,而且“会学”。这样,教与学相得益彰,其意融融,何乐而不为呢?

在讲授“美国独立战争原因”时,我是这样进行一系列提问的:第一,发生战争必然有矛盾,这个矛盾是什么?第二,这实际体现了什么社会发展规律?通过这样设疑,便使学生对战争发生原因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即如何寻找战争的根本原因——战争的必然性;何时发生——这要看时机何时成熟;战争缘由——只要有一根导火线,就可一触即发。

这样启之以疑,导之以句,引之以思,不仅紧紧扣住学生的心弦,激发他们的思维兴趣和求知欲望,而且使之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掌握解决同类问题的一般方法。

六、利用第二课堂提高兴趣

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习兴趣是历史教学的基本形式,我还充分利用第二课堂提高学生的兴趣。如采用故事会、专题讲座、历史文艺活动、历史墙报、历史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进一步开阔学生视野,增强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丰富他们的历史知识,从而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做一个品学兼优、对祖国有用的人才。

大教育家孔子有句名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历史课本身是一门内容丰富、趣味性很强的学科。历史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做到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使之成为“乐之者”,感到上历史课不仅是一种美的享受,而且不知不觉地提高了学习成绩。

猜你喜欢
历史课导语历史
导语
阳光
本期专栏导语
导语
戏曲研究(2017年2期)2017-11-13 03:10:03
“五味杂陈”——让历史课充满“历史味”
历史课点评的意蕴
新历史
全体育(2016年4期)2016-11-02 18:57:28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