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古诗词课堂鉴赏的策略和方法

2012-04-29 18:09杨丹
考试周刊 2012年74期
关键词:乌衣巷互文意境

杨丹

古诗词鉴赏已经成为中考的常考内容,但众多初中学生都觉得难。为了提高古诗词鉴赏试题的得分率,笔者进行了如下几方面的探讨。

一、引导学生理解古诗词的创作“意象”

从形象出发,鉴赏古典诗词,充分考虑到它们创造形象的特点。古典诗词的形象,是借助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的情感形象,我们姑且称之为“意象”。鉴赏具体作品的时候,不仅要着眼于它们所描写的客观物象,而且要透过它们的外表,看到其中注入的意念和感情,更要注意主客观两方面融合的程度。只有抓住作品的意象,领悟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认识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鉴赏古代诗词作品。

二、指引学生领悟古诗词的“意境”

诗人在写作时是十分注重意境的。那么,鉴赏者在欣赏诗词时一定要注重对意境的把握。意境是什么呢?简而言之,是情和景的和谐统一。情,指的是思想感情;景,指的是艺术境界。意境是思想感情与艺术境界的结合,这一结合,不是两者的简单相加,而是两者有机地组成一个整体。这正如古代诗词评论者所说的,情与景谐,思与境共。具有完美意境的诗词,情与景的和谐统一,不仅情景交融,而且情景相映。

1.触景生情。因见到某一景物、某一场景,油然而引出某种情感的抒发,这体现在作品中常常是情与景的一致、情与景的融合。

2.情景分列。在诗词中,写景部分和抒情部分界限很清,表面看来,情与景是并列的,是分开的,实际上,情景一致,情景交融。杜甫《江亭》中的“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前后句都是一半写景一半抒情,“水流”、“云在”是景,“心不竞”、“意俱迟”是情。

3.景略情在。有的诗词,表面看来,全是抒情,同寄情于景的形式相反。这样的诗词是否就没有意境呢?也是有的。本是触景生情,情与景一致,但写成诗时,却把景略了而直抒胸怀。

三、指导学生细心品味古诗词的修辞手法

在古典诗词中,修辞手法的运用是相当普遍的。一般而言,像比喻、夸张、拟人、设问、反问、排比等都常见,而且比较容易理解领会。古诗词中常见修辞手法有:

1.互文“互文”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在古诗词中的运用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

有时为了避免词语单调重复,行文时交替使用同义词。从这个角度讲与“变文”是一致的,这种互文的特点是在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词组或句子里,处于相应位置的词可以互释。掌握了它,有时可以从已知词义来推知另一未知词义,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其中的“用”和“以”处相应位置,由此可推知“以”就是“用”的意思。又如“求全责备”这一短语,其中“全”与“责”处于相应位置,由此可推知“责”就是“求”的意思。这类互文是容易理解和掌握的。

2.列锦

所谓“列锦”,就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运用“列锦”,可以收到很好的表达效果。

(1)简远美。所谓简远,是指选取那些具有巨有概括性的事物,经过作者巧妙的艺术处理,使之凝聚丰富深广的思想内容和情感。

(2)意境美。意境指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或自然景色)与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艺术境界。马致远的《天沙净·秋思》前三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叠用九个名词,写出九种典型事物,形象地展示了一幅野郊秋游图:几棵苍老的秃树兀立山野,枯败的藤蔓缠绕其身,黄昏归巢的乌鸦栖息于树上,淙淙的流水流经桥下,荒村茅舍逸然自适,古老荒凉的驿道上秋风阵阵,困顿疲乏,飘泊异乡的游子骑着马踽踽独行。这三句表面写景,实则景中含情,情景交融,尤其是“枯、老、昏、小、古、瘦”等词的运用,有力地渲染出游子那种长期羁旅在外、不得与家人团聚的凄戚惆怅、郁闷悲苦的思想感情。景由情生,情由景显,情和景熔铸成一个浑然天成的艺术整体,创造出萧瑟苍茫、深沉隽永的意境,给人留下强烈而深刻的印象。难怪王国维赞曰:“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佳境。”(《人间词话》)

四、启发学生感受古诗词的“含蓄之美”。

古诗词中的“含蓄之美”,一般有如下情形。

1.托物起兴,意味隽永。如巧用双关、象征等手法来写,更为别致。如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首句托“红豆”起兴,暗喻后文相思情,用语清纯又极富形象性。“春来发几枝”,寄语设问,饶有情趣,读来倍觉亲切。“愿君多采撷”,仍言在此而意在彼,实际上是暗示友人珍重友谊,用语诚恳动人。“此物最相思”,此句既切“相思子”之名,又合相思之情,妙用双关,加上这“最”字更显含蓄委婉。

2.以小见大,言微旨远。往往以眼前景物反映重大内容,写眼前景物又较注重细节的描写。如《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写昔日人来人往的朱雀桥,今天又荒凉冷落了。“野花草”往往象征衰败,“野”字增添荒凉意味。“乌衣巷口夕阳斜”,夕阳西下,再点上一“斜”字,何等惨淡?“旧时王谢堂前燕”,把“燕子”想象成历史的见证人,似乎信手拈来,却足以使人想起乌衣巷昔日的繁荣。

3.欲言又止,欲说还休。所谓“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如《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此二句表面上是在写李龟年的交往过程,流露的却是对开元盛世的无限眷恋和郁积心头的沧桑之感。

猜你喜欢
乌衣巷互文意境
乌衣巷与六尺巷
互文变奏的和弦:论雅各布森的《我叫夏洛克》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乌衣巷
侧面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
图像志的延伸:互文语境中的叙事性
略论饶宗颐古代“语— 图” 互文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