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敏
初中数学上的新教材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学习内容与素材的选取以最有利于该学段学生的整体发展为主要目标。力求使每一个学生都学习有价值的数学、都能够获得自身发展所必需的数学、都能够在数学上获得最适合自己的发展。
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求——教材在保证基本要求的同时,也为有更多数学学习需求的学生提供了有效的途径。下面我谈谈在新教材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1.给学生充分探索和交流的机会
强化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突出探索式学习方式,即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与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活动。为改进数学学习方式提供必要的保证。
教材在提供学习素材的基础之上,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活动经验,提供了大量的操作、思考与交流的学习机会,如“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等栏目。同时,我们要求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及与同伴交流的方式,经历新知识的形成过程,包括归纳法则、描述概念、总结学习内容等。章后的回顾与思考、总复习也以问题的形式出现,以帮助学生通过思考与交流,去梳理所学的知识,建立符合个体认知特点的知识结构。
2.创设生活性问题情境,体验数学源于生活
数学家华罗庚曾说:“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
数学来源于生活,脱离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因此,我们的数学教学应该联系生活、贴近生活,让学生熟知、亲近、现实的生活中的数学进入课堂,使学生产生亲近感,诱发学生的内在知识潜能,使学生积极动手、动口、动脑,主动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而体验到数学问题就在自己身边,数学原来是那么贴近生活,那么丰富多彩,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如在《同类项》教学中,我拿出三小袋硬币,问:“哪些同学能帮助老师数数这里一共有多少钱?谁能数得又快又准呢?”学生的手一下子都举了起来,都希望能帮上老师的忙。有的学生把1角的硬币10个10个地数,把5角的硬币2个2个地数;有的学生先把硬币分类,一堆一元的,一堆5角的,一堆1角的,然后分别数出每一堆的数量……接着我又问:“如果是满满一罐,你会怎样数,你会选择哪种数法?”然后引入整式中类似的分类——同类项,学生感觉合并同类项和数钱是一个道理。课堂上学生兴趣盎然,气氛轻松活泼。
学生在现实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好奇心,有效地消除学生学数学的恐惧感。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和力量,感受到数学迷人的魅力。
3.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有效合作学习
3.1自主探究,问题质疑。教师给出自学提纲,让学生根据提纲阅读教材,了解教材的重点、难点,使学生对本节课的新知识有初步的认识。在阅读时,学生要边看边思,反复推敲,顺着导读提纲的思路,弄清知识的提出、发展和形成过程。对自学中碰到的疑难问题,小组同学可以通过“互相质疑,合作解疑”的方式,小声议论,互相启发,取长补短,在组内开展合作学习。组长协调好组内成员的学习活动,梳理出一些有困惑或有难度的问题,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在见解上达成共识。若仍不能解决,则由记录员整理好,准备在全班交流中提出来。
3.2合作交流,解惑释难。对各小组自学中存在的困惑不解的问题,以及新知识中的重点、难点、疑点,教师不要急于作出讲解和回答,要针对疑惑的实质给予必要的“点拨”,让学生调整自己的认识思路,让组间学生相互讨论,生生合作,各抒己见,互相探究,集思广益。通过再思、再议达到“通”的境地,解惑释难。对积极发言的学生予以表扬,对有独到见解的给予肯定、鼓励。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又培养了学生表达问题、展开交流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3.3师生小结,拓展迁移。课堂小结应该由师生合作进行,先让学生谈体会、谈心得,谈学习中应注意的问题,教师再给予指导意见。学生相互交流学习体会,往往能找到知识和方法的关键点,更易于被同伴接受,同时也体现师生合作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通过师生小结,从而达到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巩固深化的目的。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复习、练习、巩固、测试等手段,及时反馈、及时评价、及时矫正。让知识可拓展,让思维能迁移,做到概念清晰、知识准确、方法灵活、运用自如,全面实现教学目标,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4.写好初中数学案例
4.1主题。案例要有一个主题:写案例首先要考虑我这个案例想反映什么问题,是想说明怎样转变后进生,还是强调怎样启发思维,或者是介绍如何组织小组讨论,或者是观察学生的独立学习情况,等等。或者是一个什么样的数学任务解决过程和方法,在课程标准中数学任务认知水平的要求怎么样,在课堂教学中数学任务认知水平的发展怎么样,等等。动笔前都要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想法。比如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不同的研究课题、研究小组、研究阶段,会面临不同的问题、情境、经历,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写作时应该从最有收获、最有启发的角度切入,选择并确立主题。
4.2情节。有了主题,写案例时就不会有闻必录,而要是对原始材料进行筛选。首先需要教师对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外显的和内隐的)活动的清晰感知,然后是有针对性地交代特定的内容,把关键性的细节写清楚。比如介绍教师如何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就要把学生怎么从“不会”到“会”的转折过程;要把学习发生发展过程的细节写清楚;要把教师观察到的学生学习行为,学习行为反映的学生思想、情感、态度写清楚;或者把小组合作学习的突出情况写清楚,或者把个别学生独立学习的典型行为写清楚;不能把“任务”布置了一番,把“方法”介绍了一番,说到“任务”的完成过程,说到“掌握”的程度就一笔带过。
4.3反思。对于案例所反映的主题和内容,包括教育教学指导思想、过程、结果,对其利弊得失,作者要有一定的看法和分析。反思是在记叙基础上的议论,可以进一步揭示事件的意义和价值。比如同样一个“差生”转化的事例,我们可以从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学习理论等不同的理论角度切入,揭示成功的原因和科学的规律。反思不一定是理论阐述,也可以是就事论事、有感而发,引起人们的共鸣,给人以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