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物加工专业定向生“3+1”教学模式实践环节的改革

2012-04-29 16:45康文泽丁淑芳张鸿波康华徐岩
经济师 2012年8期
关键词:实践改革教学模式

康文泽 丁淑芳 张鸿波 康华 徐岩

摘 要:为满足黑龙江省东部煤电化基地建设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对矿物加工专业定向生“3+1”教学模式的实践环节进行了改革,构建了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了实践教学基地;改革了毕业设计等。该项目的实施表明,全面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建设了一支高素质具有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提高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促进了学科发展。该项改革对其它工科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也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教学模式 实践 改革 矿物加工工程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8-123-02

为充分发挥黑龙江省煤炭资源优势,《黑龙江省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建立以“鸡西、七台河、鹤岗和双鸭山”为核心的东部煤电化产业基地,因而将需要一大批专业基础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创新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这一需求为我校人才培养模式赋予了新的内涵,尤其是对矿物加工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为适应煤电化基地建设背景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我们积极更新教育思想和观念,不断适应新的发展趋势和变化,我们曾对矿物加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较深入地研究,如开展的“厂校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3.5+0.5+0.5+0.5模式”研究,以及“厂校联合培养人才‘三段式”教学模式的研究等,在此研究基础上又提出了针对定向生的“3+1”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环节的改革。本文针对定向生的“3+1”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环节进行分析和研究,对培养适合我省东部煤电化基地建设的应用型人才具有现实意义。

一、“3+1”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的研究内容

1.构建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为突出定向生工程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我们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从多方面考虑构建合理的教学体系,并对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学时比例进行调整,将实践教学的学时比例增大。

为保证实践教学体系的运行效果,我们在课程设置、实践环节的安排上听取各定向单位的意见,并围绕本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从实践课程设置和实践环节安排等方面入手,制定了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从2003年开始,在制定定向生人才培养方案时,对理论课时进行压缩,并将专业课集中在第四、六学期,第五学期和第七学期集中进行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在此基础上,形成了“3+1”教学改革模式,即3年在学校完成理论课学习,1年在现场完成工程实践训练。在实习实践过程中,学生选择现场工程技术人员为指导老师,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完成实践教学任务。同时,围绕实践教学活动的各要素(目标、计划、课程、教师、学生、评价等)形成立体的、系统的教学结构整体,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奠定基础。

2.建设实践教学基地。根据定向生“3+1”人才培养不同阶段的要求,建设了工程实践基地。分为基础实验教学、专业基础实验教学和专业工程实践训练三部分。其中,基础实验教学由学校基础实训中心组织完成,专业基础实验教学由本专业基础实验室组织完成,这两个实践环节是以学校为中心实现全校资源共享,完成工程实践的基本实训任务。专业工程实践训练由学校与校外企业联合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完成。目前,矿物加工专业建立了12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专业实践教学任务,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了保障。

3.改革毕业设计。实施矿加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环节的改革,就是要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在实践中改革毕业设计。为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多次重新修订实践教学大纲,将定向生的现场实践训练时间增加至1年,以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充分利用1年的工程实践训练时间,由现场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学校的指导教师联合指导,确定实习内容和常规的毕业设计题目,将毕业设计与实习有机结合,让学生从现场获得更多的与设计直接相关的感性知识。此外,还要针对实习现场的实际问题,撰写一篇专题论文。改革后的毕业设计选题尽量做到了完整、综合、理论联系实际,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鼓励学生创新,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项目实施取得的成效

1.全面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通过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环节的改革,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素质,真正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也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通过改革,毕业设计由现场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学校指导教师共同把关,设计选题丰富,内容充实,能够联系生产实际,解决生产中存在的技术问题,具有实际工程背景,学生的毕业设计做到了真刀真枪,工程设计能力得到了加强,毕业设计质量大幅度提升,连续四年矿物加工专业毕业设计质量均获得了优秀的好成绩。同时,学生针对实践训练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效果,在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论文15篇。另外,矿物加工专业通过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使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得到很大提高。针对现有五届毕业生,通过学校回访和用人单位信息反馈,学生在企业生产技术管理方面的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及适应能力较以往毕业学生有较大提高,毕业生能在短时间内进入工作角色,解决实际问题,做到了学以致用。他们在企业具有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的敬业精神,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

2.建设了一支高素质具有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如何,直接影响和决定着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为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实践教学,针对部分青年教师缺乏工程实践能力,采取了多种灵活措施,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努力建立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师队伍。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鼓励年轻教师深入实验室学习,发扬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在各实践教学过程中由老教师带队年青教师参与,要求青年教师与学生一起完成各种实习和毕业设计任务。通过几年来的实践,年青教师的实践能力、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得到了加强,增加了“双师型”教师的比例,从整体上提高了师资队伍的素质和水平。

3.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意识和适应能力。在为期1年的实践训练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这样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也激发了学生的顽强意识和竞争意识,在实习期间能学到工人阶级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突出了对学生德育实践的培养。另外,也学到了在学校中学不到的社会知识及工作方法,为学生尽快适应社会打下了基础。

4.深化了专业改革,促进了学科发展。以黑龙江省东部煤电化平台建设为背景,在我校“三大”教育理念的指导下,经过五年的探索和实践,深化了矿加专业的改革,增强了专业培养的实用性,加快了矿物加工专业的课程建设(如选矿学和煤化学),促进了矿加专业的教学改革,如开出了多项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这也从侧面证实了该项改革支持和促进了专业和学科的建设。

三、结束语

1.“3+1”教学模式实践环节的研究内容,符合新形势下高校突出实践能力的人才培养要求,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多样化,更新传统的思想教育观念,探索并实践了矿加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2.“3+1”教学模式实践环节的改革,充分利用煤电化产业基地的设备资源和人力资源,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创造了良好的软、硬件环境。同时签约的实习单位既是学生的培养者,又是学生的接纳者,可充分调动现场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参与该模式的改革与实施,保证了该项改革的实施效果。

3.“3+1”教学模式实践环节的改革在矿物加工专业定向生的培养中全面实施,有针对性地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也为黑龙江省东部煤电化基地建设提供人才保证。该项改革对其它工科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也有一定参考价值。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期间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HGJXHC110917);黑龙江科技学院教研项目]

参考文献:

1.陈虬,沈火明,葛玉梅,贺百玲.“4+2”专业培养模式实践探索[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

2.郑锋.主动适应地方和行业经济发展,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我校创办“3+1”办学模式的实践和体会[J]. 南京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4)

3.古德生,吴超.采矿与岩土工程复合型高级人才的培养模式实践[J].现代大学教育,2004(3)

4.张晋霞,牛福生,张锦瑞,刘淑贤.河北理工大学矿物加工工程实践教学体系[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5.赵跃民,沈丽娟,何亚群.中国矿业大学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及其人才培养[J].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2006(5)

6.许成祥,曾磊,刘昌明.土建类专业“工学交替”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11(5)

(作者单位:黑龙江科技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27)

(责编:贾伟)

猜你喜欢
实践改革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改革创新(二)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