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素玲
摘要: 现代教育媒体可为课堂教学营造浓重的气氛;可为释疑解难建立奇妙的突破;可为学生朗读引发丰富的情感;可为思维创新带来无穷的遐想。
关键词: 现代教育媒体语文数学兴趣
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教育媒体渐渐走入课堂,它以一种鲜明的教学特点,丰富的教学内容,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为特性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那么,如何让语文课堂插上信息化翅膀呢?
一、现代教育媒体可为语文课堂教学营造浓厚的气氛
儿童生理学家告诉我们:孩子的头脑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抽象思维的生长很大水平上借助于形象思维。因此,这就决定了他们一定对直观形象、色彩鲜明的事物感兴趣。现代教育媒体的特点是图文声并茂,能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效各异的感性材料,形象生动的动感画面,动听感人的音乐氛围,能把学生带进宽松愉悦的学习情境,从而为课堂教学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以此拨动学生的心弦,迸发创新思维的火花,以最佳状态投入学习。
二、现代教育媒体可为释疑解难打开奇妙的突破口
语文课本中,有些内容比较枯燥抽象,难以明确,只管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照旧不知所以然。在教学中,现代教育媒体可将课文中抽象的内容、教学的重难点化难为易,以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去感知知识,从而增强语文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为释疑解难打开奇妙的突破口。
三、现代教育媒体可为学生朗读引发丰富的情绪
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具有激趣、移情、引起共鸣的作用。运用传统的教学引导朗读,在情绪的变更、情境的创设、意境的复现都难以使学生入情入境。现代教育媒体可使课文无声的语言变成抑扬顿挫的声音,让课文中的语言形象和情绪迅速渗到学生心田去,从而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
四、现代教育媒体可为思维创新带来无穷的遐想
在当今的语文教学运动中,开辟学生的创造潜能已成为主要使命之一。因此,课堂教学要尽力为学生提供想象的时机,以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现代教育媒体进入课堂,使教学情况面目一新。教学中,可以把课堂时空还给学生,给学生提供创新头脑的感性材料和空间,激起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发散学生的思维,迸发创新的火花。
五、合理运用多媒体能提高课堂效率
1.现代教育媒体生动形象,易被感知,吸引学生,具有其他教学手段不可比拟的优势,但若运用不当,则画蛇添足,效果往往适得其反。如何发挥其独特优势,使之真正融于整体教学之中,选择适当的介入时机非常重要,一般地说,教材中难以用言语表达、学生缺少感性认识而难以领悟的地方介入现代教育媒体,就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学生茅塞顿开。
现代教育媒体只有适时运用,恰到好处,才能获得最佳教学效果。在教学以“整体感知、激发兴趣”为主的文本时,现代教育媒体的运用应放在新授内容的前面,这样有利于强化学生的认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顺理成章地将学生的无意注意引向有意注意,达到有效的过渡;在教学以“明理”为主的文本时,现代教育媒体的运用应在新授内容之后运用,这样有利于巩固深化学生所学内容;在教学以“思维的训练”或“突破重难点”为主的文本时,现代教育媒体就应出示在新授过程中,用补充、定格、重放等方法,有利于帮助学生学习新的知识、掌握新的知识、营造和维持良好的学习氛围。
2.选用现代教育媒体,首要原则就是教育媒体要服从于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必须深刻钻研教材,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然后制订出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进而设计出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教育媒体方案,确定有效传递教学信息的媒体类型和运用技巧,以便使多媒体发挥更大的作用,使学生更准确地把握、理解教材内容,培养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思维能力,变苦学为乐学,变被动学为主动学,促使学生在知识、能力、个性、心理等诸方面得以和谐发展。
3.现代教育媒体有其优势,但具体操作时一定要实事求是,注重实效,切不能摆花架子。
(1)吃透教材应该作为首要任务来完成。吃透教材通过独立思考才能达到对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的认识。吃透教材是理解知识的前提条件,而理解是能力的标志,小学生年龄小,实践经验少,对教材中的某些片段、词句、概念、定义理解有困难。通过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现代教育媒体,可使复杂、难以理解的内容变为直观、浅显、易懂的感性材料,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掌握规律,实现教学目标,优化教学效果。
(2)要把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作为突出任务来完成。创新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是各科教学必定要完成的重要任务。小学生现在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而抽象思维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要借助于直观形象,现代教育媒体正好能通过图文并茂声像,将知识性、科学性、形象性、情感性融为一体,富有强烈的感染力。
(3)处理好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从认知角度来看,部分语文教师认为现代教育媒体是无所不能的,所以就产生了过于依赖现代媒体教学手段的思想,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忽视教师的存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很难发挥出来。同时,这种变“人灌”为“媒灌”,也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会导致师生之间感情交流、知识交流的弱化,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极为不利。
总之,让语文课堂插上信息化翅膀,既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又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陶行知.陶行知文集.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
[3]陆志平.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师研修教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胡明根.影响教师的100个经典教育案例.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