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彩琴
摘要: 《红楼梦》蕴涵的文化内涵非常丰富,孝悌思想在其中亦有着独特的阐释。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普遍认同的优良传统。贾宝玉有着真性情的孝心,是人性之常态、真情流露的表现。
关键词: 《红楼梦》孝思想真性情
一部《红楼梦》成就了“红学”,其内在文化意蕴显而易见是极其深厚、丰富的。在《红楼梦》第一回作者便自云:“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训之德。”古人常将辜负父母养育、先生教导之恩视为不肖,作者既有如此之言,《红楼梦》中便可以说蕴涵着深厚的孝思想。“传统文化是每个中国家庭得天独厚的精神财富,孝敬父母是传统文化中最突出的特色,千古流传的圣贤教导,历代楷模树立的道德丰碑,脍炙人口的家庭和谐圆融的佳话,形成深厚的民族社会心理积淀,渗透到每个中国家庭,熏陶着亿万炎黄子孙”①。孝在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有着首要的位置,是一切道德的根本。而在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中,作者刻画的主人公贾宝玉代表的是天性使然的真正“孝”。《红楼梦》的主线虽不是“孝”,但又蕴藏着对“孝”的深层次理解,以及作者所要阐释的“孝”。
《红楼梦》中涉及的人物数量非常多且关系复杂,主要人物有着非常鲜明的性格特点。贾宝玉这一人物形象,是被曹雪芹赋予了“灵性”的,他是赤瑕宫神瑛侍者下凡造历幻缘,又含玉而生,此玉更是女娲补天所剩,灵性已通。故在当时贾宝玉实乃与常人不同,在他的身上有着未被世俗污染的自然本性,他凭着自己的真性情生活在大观园中。在固守礼教的贾政眼中,宝玉不好读书只知玩耍,实在是不能成才,有负期望。实则正因为宝玉的真性情,使得“孝”在他的身上得以真正体现,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红楼梦》中有一节非常直接写出宝玉的孝,即第三十七回,秋纹说宝玉之孝:“自己园里的才开的新鲜花,不敢自己先顽,巴巴的把那一对瓶拿下来,亲自灌水插好了,叫个人拿着,亲自送一瓶进老太太,又进一瓶与太太。”宝玉确实素常是个细心体贴的人,秋纹开头一句是“提起瓶来,我又想起笑话”,说是一“笑话”,又用到“巴巴的”、“亲自”这类词语来叙述宝玉送花之事,可见在秋纹看来,宝玉这一举动亦是难得的孝心。贾宝玉的身上有一股自然灵性,从来都是凭着自己的真性情说话做事,却无他意,自己园中的花,亲自灌水插好,亲自送给老太太、太太,其中并无矫揉造作之态。宝玉能如此行事,说明他是把母亲和祖母放在心上的。要知道,贾宝玉是个非常在乎儿女情长的人,心里常装着的是那些个“女儿”,而这次,他没有把花送给林妹妹或宝姐姐,却是亲自送给老太太和太太。可想而知,他对于两位长辈是孝顺的,希望她们可以开心快乐,才会如此。正如《论语·为政》篇中提道:“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在此孔子揭示了“善事父母”以新的孝道内涵,要求子女对父母的孝,不仅是物质上的奉养,更要有精神上的赡养,即去关心父母真正需要的。《孟子·尽心上》亦有:“孟子曰:‘食而弗爱,豕交之也;爱而不敬,兽畜之也。”当子女用自己的心去感受,才能真正照顾父母内心的所想所需,才能做到发自内心的敬爱。在贾家这样一个大富之家,自然是不缺财物,贾宝玉送花给祖母、母亲,正是用心给予两位长辈以精神情感上的关爱和尊敬。而这并不是特意或有企图而为之,是刚好园中的花开了,便自然而然地想到的,即这是宝玉的随意表现、真情流露,正切合孔子讲“孝”的根源性依据,即孝本人性之常态。宝玉显然是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他的天分没有受到扭曲,待人待事皆是由自己的真性情,这在当时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又如第八十八回,宝玉知道老太太近来常失眠,便拿着蝈蝈儿给老太太解闷。这一处亦是略带过,但宝玉的孝心已可以看出,两个蝈蝈儿不算什么,只是小孩子的玩意,但宝玉却可以想到老太太。对于老太太来说花和蝈蝈平常自然是不在眼里的,但想必此刻也是满心欢喜,因为她需要的恰恰是来自晚辈的真心的关爱。而在第五十三回,贾珍贾琏二人为取悦贾母,暗自准备大簸箩的钱,只听贾母说“赏”,便命小厮往戏台上撒钱。这一举动与宝玉送花、送蝈蝈儿相比便显得尤为虚伪与粗拙,可见带有功利性的讨好与真心之孝是有天壤之别的。
随着历史的变迁,孝的内涵发生了一些改变,传统孝文化中的一些政治伦理内容遭到全盘的否定,回归到家庭伦理的本质上。而之所以会有此“回归”,是因为真心的孝才是构成家庭伦理的基础,我们需要发扬的亦是如此的真性情之孝、没有阶级之差的孝。“孝”应当是人人都具备的,没有什么贵贱等级之分,它是超越时空、永恒存在的,宝玉可以有真性情之“孝”。今天,我们需要发扬这样的孝文化,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点,用心去敬养、关爱自己的父母,从而实现孝心和孝行的和谐统一。
注释:
①李祖扬,现代文明与孝伦理,道德与文明[J].2001(6),42.
参考文献:
[1]方程.传统孝道的历史嬗变与当代审视[D].西南大学应用伦理学,2008.
[2]余英时.《红楼梦》中的两个世界[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第1版),2006.
[3]邓遂夫校订.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校本(四卷)[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
[4]刘心武.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第二部)[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
[5]俞平伯.《红楼梦》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6]王小虎.孟子孝思想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
[7]马瑞芳,左振坤.《红楼梦》人物形象解析[M].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