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英伟
摘 要:人文精神是高校教育全面发展的体现,更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体现。它是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精华所在。面对高校教育中人文精神缺失的现象,加强和促进大学生人文精神教育是高校的重大课题和巨大的历史使命。
关键词:人文精神 大学生 高校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8-099-02
一、高校教育中人文精神的缺失
共产主义社会在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中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人类整体性发展实践的最终目标是塑造“完整的人”。而人文精神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是一种以人为本,以人为对象、为主体的思想。同样,人文精神的核心是追求真、善、美的价值理想,对人生价值的理解是人文精神存在的前提,说到底,它的终极目标就是人的自身的发展。因此,高校教育中心必然地蕴含着、渗透着强烈的人文关怀。高校的教育中提出人文精神似乎是画蛇添足,然而,作为高校教师,特别是作为人文学科教师的笔者目睹了高校教育的现实和现状,深深地体会到人文精神的重要性,以及高校教育中的人文精神缺失的事实。
人文和科学本是大学里两门非常重要的领域,然而在技术理性所统治的今天,科学理性对人文精神的压抑使得人文精神在大学里日渐萎缩。科学理性所推崇的理性万能和理性至上导致了人类对技术和科学的新的迷信。结果竟是科学独揽大局,人文精神退缩到被人遗忘的角落,科学主义的思想使得那些“飞流直下三千尺”、“轻舟已过万重山”美丽的感觉变成了夸张的东西,从而丧失了感觉的丰富多彩,使世界变得单一和现实。
高校教育中缺乏人文精神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许多高校按照市场的需要和发展来设计大学的发展以及学科、专业、课程的建设,那么与市场联系不太紧密的人文学科由此受到歧视,从而导致人文精神严重的失落。
第二,在目前高校的教育体制中,人为地把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割裂开来,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在大学生的发展中出现了片面的现象,出现了有技术没文化的“单面人”。
二、高校教育关注人文精神的必要性
第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是人,现实的、具体的人,他的哲学的目的是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类社会有史以来所关注的话题就是人的价值和人存在的意义的问题。面临着现代社会人类生存的种种困境,面临着我国社会急剧变革的过程,作为敏感而富有丰富思想的大学生更应该关注人文精神的发展。人文精神对于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人文关怀是哲学的永恒话题,理所当然应该是教育的永恒话题。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应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现了高校教育对“人”的核心的关注,也体现了高校教育在对“人”的培育中关注生命的价值取向,即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为了人。关注大学生作为活生生的“人”以及一个“完整的人”的塑造是整个教育世界的意义。因此要实现教育以人为本的目标就必须理解生命的全部含义,领悟教育的真正使命。人文素质教育是保证教育目标实现的基本条件。人文素质教育同时也是实现“完整的人”的必备条件。“完整的人”的塑造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体现了深刻的人文精神。
第三,社会和谐发展的灵魂是人文精神。历史经验的发展反复证明,社会的和谐发展有赖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和谐发展。世界所面临的各种复杂的问题决不能单方面地依赖自然科学的发展或人文精神的发展来解决。高等教育中缺乏人文精神必然会导致教育的片面化,其结果是影响整个社会人才素质结构失调,进而会进一步导致社会的全面和谐与发展。
三、高校教育体现人文精神的路径分析
第一,把人文精神渗透于具体的教学中。首先,注重引导和启发学生关心和深入探讨人生、人心和价值等问题,是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教师的首要使命,可以结合实际情况把西方哲学中的人文精神、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人生智慧引进教学,让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终极关怀在中外古今哲学的对话中更开放更有生命力。其次,作为理工科的教师在教授和传播知识的过程中,对于人文精神的渗透同样不可逃脱责任和缺乏这样的意识。我们通常说塑造完整的人和完整的大学生是高校教育的目标,有人是否探讨过,一个只注重自然知识和技术技能传播的单向度的教师能否达到这样的培养目标呢?试问在普通高校中是否存在着这样的课堂,即一个注重科学知识传播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课堂呢?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人文精神的渗透应该体现在每一门课程当中,这样的课堂才能体现马克思所提出的人类的终极目标,即实现人的全面的本质。这样的教育才是和谐的教育,全面的教育,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所说的人与自然的统一以及人与人的统一。人的科学和自然科学是同一门科学是每一位高校教师必备的认知。
第二,改变教育理念。首先,作为人文学科的教师有指导性地让学生读一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思想,借鉴中外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经常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有意义的话题讨论,促使学生发表自己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见解,鼓励他们具备一定的批判精神。放弃或取消传统的闭卷考试的方式,在探讨式的学习中渗透人文思想,关切现实的生活世界和人生。其次,作为理工科的教师应该加强人文知识的修养。从单面的自然知识传播和技能的教授转向为社会所希冀的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的全面教育人,从而完成和塑造完整的和完美的人的任务。在引导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知识与技术的同时应该考察到技术理性并不是人之主体性的终极目标和最高的目的,技术理性并不是人之主体性的唯一规定性。总之,“认知目标”和“情意目标”是我们的教育理念改变中所应具备的要素;作为一个“完整的”和全面的教育工作者不仅要着眼于智力开发,更要致力于人格的全面培养——培养个体的健康情感、塑造个体的健全人格、开发个体的各种潜力。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全面本质的实现是教育的终极目的。使学生在学习自然科学知识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教师的巨大的人格魅力。
第三,加强校园的人文文化建设。高校的人文精神建设还有赖于校园文化的发展。首先,要展开有利于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系列讲座。其次,开展积极向上的、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最后,建设和谐的优美的校园景观,提高学生的素质,陶冶情操,升华人文精神。
四、结语
人文精神是人类的核心文化精神,它是引导大学生成才和成长的关键所在,因此加强大学生的的人文精神教育是高校教育的历史使命,为人类培养合格和健全的完整的人也是新的历史条件下高校所面临的重大历史课题。
参考文献:
1.杨林.以“和”为本与现代人文精神的重建[J].社会科学,2001(09)
2.陈志尚,陈金芳.关于人的素质的两个理论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4)
3.何柏芝,曹红丽.切实加强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08(03)
(作者单位:黑龙江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27)
(责编: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