邬承斌
摘 要:“90后”大学生现已占据本科教育的绝对主体。由于我国“90后”大学生出生时就已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优越家庭环境相对于复杂的社会环境,给这一代的大学生打上了不同于以往任何时代大学生的烙印。在面对“90后”大学生这一特殊的教育对象,教育方式理应符合其成长发展的需要,而不能一成不变地套用以往固有的教育策略。文章深刻剖析了“90后”大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具体问题给出了相关的教育对策,旨在为高校针对“90后”大学生的教育问题提供参考。
关键词:“90后” 大学生 教育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8-088-02
“90后”大学生现已成为高校教育的绝对主体。每一代人都是被所处时代塑造的,“90后”大学生也不例外,他们属于“独生子女新一代+全球的一代+互联网青年”的一代。这一代青年人的优点是创新力强,知识丰富,有主见,健康状况良好,经济富裕,兴趣爱好广泛,易于接受新鲜事物。但是相对于以往大学生也暴露出不少新问题,所以,只注重对学生成绩的考核,重视升学率,新的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将变得更为复杂艰巨。那么,面对新时期“90后”大学生所出现的问题,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工作方式如何顺应其对象的成长需要破陈出新,顺应时代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引导和帮助“90后”大学生成长成才,已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90后”大学生出现的主要问题
1.价值观功利化,道德界限模糊。青年价值观的形成有两个直接前提:需要和自我意识。需要是形成价值观的客观前提,自我意识是价值观形成的主观条件,价值观是在需要的驱动下和自我意识的引导下在价值活动过程中形成的。“90后”大学生生活的时代恰是一个拜金的年代。“钱不是万能的,没钱是万万不能的”,“有钱能使鬼推磨”这些话已深深扎根他们心中。“90后”大学生摆脱了旧体制的束缚,却失去了铁饭碗的保障,福利房的安乐,他们要承受谋生、就业的巨大压力。因此,他们信奉“物质是快乐的源泉”,物质至上是他们实实在在的生活哲学。一些“90后”大学生及家庭从填报高考志愿时就在更加精确地衡量预估算成本——收益之间的关系。
“90后”大学生在利益和道德发生冲突时,多数会更倾向于实际的利益。曾经有位评论家到华中师范大学演讲,“认为有些女大学生想嫁给黄世仁,表明人们由上世纪90年代对群众痛苦的同情,演变成而今对权钱的膜拜。”当即有一位“90后”女生发问:“如果黄世仁生活在现代,家庭环境优越,可能是一个外表很潇洒、很风雅的人,加上有钱,为什么不能嫁给他呢?即便是年纪大一点也不要紧。”在笔者对所带的班级针对考试作弊问题进行的调查时,有超过1/4的学生认为“只要考的好就无所谓”,1/5的学生承认“如果其他人作弊,我也可能跟着作弊”。
2.过分依赖网络,导致诸多问题。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统计报告显示:95%的“90后”大学生都是网民。据笔者对所带的班级大致统计,70%的“90后”大学生个人拥有电脑,因此“90后”大学生有着比“80后”大学生更强的网络依赖性,可以说“90后”大学生是网络的一代。网络给“90后”大学生生活、学习提供了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多问题。例如,一些西方国家极力向世界各国特别是仍然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灌输西方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排斥我们的民族文化,一些人在网上不负责任地发布措辞偏激、披露隐私的不良言论,宣扬暴力、色情、迷信等有关内容,对部分大学生价值观产生了不利影响;无节制的泡网吧、网上聊天、阅读网络小说、玩网络游戏等给部分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带来严重的损害;终日与电脑打交道,缺乏与有感情的人际交往,这易使大学生趋于孤立、自私、冷漠和非社会化。
3.言行过分自主,礼仪文化缺失。在笔者所接触的“90后”大学生中,一些现象屡见不鲜。部分学生遇见老师视若罔闻、擦肩而过,校园里男女勾肩搭背、旁若无人,部分学生打饭时随意加队、从不排队,部分学生进入教师办公室不知先敲门,上课前鲜有人主动为老师擦黑板,夸张的发型、服饰等等。一些“90后”大学生认为“我怎么说话,我怎么穿衣,只要我高兴,怎么都行,与别人无关”,这些过分自主的言行,与“90后”大学生成长环境有关,优越的环境使他们从小就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听不得不同意见,不能宽以待人,表现出明显的自私性,难以与周围人和谐相处。
4.生命意识薄弱,性开放程度加剧。近年来,大学生自杀、暴力、沉迷网络等漠视生命、践踏生命、游戏生命的现象屡屡发生。“90后”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所以普遍存在娇生惯养的情况,从小到大都是一帆风顺,几乎没有遇到挫折,进入大学独立生活以后,一旦遭遇失败,便易产生消极心理,甚至轻生。上海一项对“90后”大学生的调查显示,有1/4的大学生经常感到很沮丧,有4%的大学生承认自己在遇到重大挫折时经常想到放弃生命。
随着网络已成为“90后”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对性的认知渴望与网络的便捷查询相结合,就产生了青年在网络活动中大量的性涉入问题,除了对性知识的摄入外,大量带有刺激性的淫秽色情图片或短片无疑对“90后”大学生有着非常不利的暗示作用。再加上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所谓的“性解放”、“性自由”等思想的大量涌入,“90后”大学生的性观念普遍呈过分开放态势。
二、教育对策探析
1.以引导、感染、自我教育为主教会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引导教育。对“90后”大学生这一自我意识超强的群体,避免其“逆反”心理的最佳教育方式就是引导。引导教育是突出以人为本,是教育的本原价值,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思想的最高境界。引导发展青年学生,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同尊重学生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有机结合起来,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尊重学生的权利和责任意识,了解学生主体需求,激发学生主体创造力,帮助学生成长成才。感染教育。感染教育就是通过教师的身教和环境无形的作用让学生产生一个正确价值观的思维定势。可见,威望不在“说教”,而在于潜移默化的熏陶。应充分利用教师高尚的品德感化学生,用广博的知识点震撼学生,用真情实感去感染学生;充分利用学校优秀学生的事迹来激发学生见贤思齐的精神;充分利用学术、科技、艺术、体育等积极向上的校园科技文化活动,提升大学生的文明素养,拼搏精神和团队意识,促进他们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的提高。自我教育。教育是一个自我学习,自我完善的过程。只有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自我意识,学生才能全面发展。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将社会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我要求,将社会、学校他律转化为学生本人的自律,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教育目的。例如,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使学生能够从中领悟到人生价值的优秀书籍,让学生参加公益活动、社会服务勤工助学等活动,深化大学生对自身潜能的认识和挖掘。总之,只有让大学生自己掌握批判的武器,提高道德辨别力、判断力、选择力,他们才会自己积极面对人生,创造美好生活。
2.积极占领新媒体阵地教会学生应对“网害”。既然网络为“90后”大学生“喜闻乐见”,广大教育工作者就应转变工作思路,充分发挥网络的优越性“变害为利”,积极占领这块新媒体阵地。近几年来,新媒体阵地建设已经成为高校专兼职学生工作干部转型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主要渠道,本着“利用好、使用好、占领好、管理好、引导好”的宗旨,通过建立和开通了团学组织微博和校内人人网,变堵为疏,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各项工作服务。当然只依靠“网内”的教育是不够的,还要结合工作实际,构筑交流通畅的立体交叉教育体系。
3.“三步并举”系统教会学生“礼仪”的重要性。礼仪教育是增强德育实效性的必要环节。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是当代中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成功与否,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能否继承和发扬光大,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发展和民族素质的提高。循序渐进。“90后”大学生的礼仪教育不可能“立竿见影”,一蹴而就,必须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必须把礼仪教育纳入到德育体系当中,开设专门的《社交礼仪修养》课,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礼仪基本理论和具体规范的学习。再者学校应广泛开展礼仪公益培训,“90后”大学生缺乏对礼仪知识的系统认识,没有正确的礼仪知识,就难以形成正确的礼仪行为。通过礼仪培训,使青年知道“礼”的起源,发展“礼”的精神内涵,了解中华优秀文化的本质所在,为正确的用“礼”打下知识基础。潜移默化。首先加强师资培训,建设一支能够适应现代礼仪教育和研究的师资队伍。高校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他们的人格力量和表率作用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再次是通过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礼仪实践活动,使“90后”大学生能在社会交际活动中亲身体验到利用礼仪知识技能的成功感受。制定规范。“无规矩不成方圆”,光靠“说教”“感化”是不够的,还要把礼仪放到规范上来。各高校应建立适合“90后”大学生发展特点的礼仪制度,既要有道德约束,还要有奖惩机制,而这种奖惩机制还要与个人利益相结合,行为主体才会有所触动,从而形成自律意识。
4.开设生命教育课程教会学生珍惜生命。生命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的历程,旨在了解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让个体主动建立起积极的人生观及探索人生的意义。高校的生命教育,功在大学,利在大学生的一生。因此,大学生生命教育应该被列为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补充。加强大学生良好生命意识的培养,我们应该在大学里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尝试建立各个层级的生命教育导师制,系统规范生命教育教材的编写、课程资源的积累、师资队伍的培训,而且做到不仅教授生命教育的教师应学习生命教育,所有的教师都应具备生命教育的素养,让生命教育进入更多人的视野,完成从“物的时代”到“人的时代”的超越。
5.遵循适时、适度、适当的原则教会学生直面“性”。我国社会的主流文化对性依然是保守的,隐晦的,我们的性教育模式被认为是“隐晦式教育模式”,所谓“隐晦”暗指家庭和社会对性教育的暧昧态度而已。虽然“90后”大学生内心对“性”呈开放趋势,但在社会大环境面前,“性”仍然是一个敏感的话题,所以对大学生进行性教育要坚持适时、适度、适当的原则。适时是指教育时机必须遵循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要根据大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不失时机的进行正面教育引导。“90后”大学生大多已渡过性生理成熟期,网络的日益普及让他们对性知识并不陌生,缺乏的是如何驾驭化解性冲动的能力,这就要求教育者针对性责任、贞操观等方面加强教育。适度是指在传授知识时,要根据大学生的年龄特征、承受力等方面的特点进行性教育。适当是指性教育的方法和教育态度要适当,关键在于理解大学生的情感,尊重其人格,尤其要注意在性教育时不能随便地触及到大学生不愿公开的隐私。同时,也要坚持性知识与性道德相结合,在开设专门的性生理、性心理、性伦理等课程的同时,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恋爱观,提高他们对两性关系的社会责任感和义务的认识,避免性道德“失范”。
三、应用发展眼光看待“90后”大学生
“90后”大学生在家庭的小环境下,他们往往是父母的中心,享受着丰富的物质产品;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则是市场经济,信息爆炸,网络时代,个性偶像等各种新事物层出不穷。两个环境的揉和使“90后”大学生具有了不同以往任何时代大学生的特征,暴露出许多令高校教育者头疼的问题,于是有的教育工作者说,“90后”大学生不如“80后”,“80后”不如“70后”,一代不如一代了,这其实是一种直观的,表象的误解。每一代人都是被所处的时代塑造的,每一代人都有其属于自身不可替代,不可复制的特点,所以每一代人有优点也必有缺点,因此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目光来看待问题。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以人为本的理念已深入人心。“90后”大学生鲜明的思想行为特征,使得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考验,所以,我们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应该撇开偏见,变“管理”为“服务”,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一切为了学生的利益出发,积极顺应时代的要求,努力提高自身的管理素质,改进管理理念,用发展的眼光看待“90后”大学生,将我们的教育方式尽快地调整到适应“90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轨道上来,引导和帮助“90后”大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曾燕波.社会行动理论视野下的当代价值观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09(8)
2.李清湘.当代青年礼文化缺失现状的反思与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09(5)
3.郭天平.德育改革不可或缺的目标[J].当代青年研究,2009(8)
4.田建国.用历史发展和时代进步的眼光认识当代大学生[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0(1)
(作者单位:黑龙江科技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27)
(责编: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