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广东汉乐的活态存在与传承中的文化自觉

2012-04-29 12:22曾璐莹马达
人民音乐 2012年8期
关键词:大埔县大埔广东

曾璐莹 马达

东汉乐是广东省的三大民间乐种之一,源于中原地区的古乐,后随宋人南迁而流传到广东梅县、大埔等地,已有700多年的历史。2004年,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被广东省文化厅正式授予“广东省文化艺术之乡·广东汉乐之乡”的荣誉称号。大埔县是广东汉乐特别兴盛的地方,从明代开始,就有“家诵户弦”的佳话。如今,走进大埔县,丝弦之声不绝于耳,人们在闲暇时候轮流到各家各户合奏,不亦乐乎。为了深入探究大埔地区汉乐的生存现状、传承情况,2011年7月8日至14日,笔者赴广东汉乐之乡梅州市大埔县进行田野采风工作。在近一周的实地考察中,走访了当地的广东汉乐研究会、汉剧团以及各民间乐社,深入地了解了大埔地区广东汉乐的生存现状、传承情况。通过对广东汉乐在大埔发展情况的实地调查,我们发现广东汉乐在大埔地区有广泛的群众性,广东汉乐研究会、民间乐社、私伙局、家庭]奏点等是广东汉乐传承的主要组织。从这些民间组织机构的规模、群体心态、参与动机、传播广度等方面来看,都承载着当地人们热爱本土音乐的独特文化精神。

本次田野工作的考察报告将分三个层面作具体的阐述。首先,对广东汉乐在大埔地区的生存现状做一个整体描述;其次,通过广东汉乐生存现状从社区精神与文化自觉两个层面进行分析,一方面通过大埔地区特殊的社区精神所积淀的文化凝聚力,去发现现代民间音乐传承方式的改变,即以社区为单位的民间社团活动而展开的传承模式是如何在汉乐传承中发挥作用的,另一方面从这种独特的社区文化精神中去探寻广东汉乐在大埔地区传承中产生文化自觉的原因;最后,通过广东汉乐在大埔县蓬勃发展的个案研究,提炼出大埔汉乐的民间活态传承范式对岭南传统音乐“非遗”保护的启示意义。

一、大埔广东汉乐的活态存在

本次调研,我们走访了汉乐研究会、湖寮同仁乐社与和韵乐社、百侯镇一个家庭]奏点(私伙局)以及汉剧团。通过走访与观察我们发现,汉乐在大埔具有很好的群众基础,从汉乐研究会到其下属的各民间乐社、私伙局、家庭]奏点均是由汉乐爱好者们组成的民间业余团体。

1.社团组织

大埔的民间汉乐活动盛行由来已久,目前全县城乡有汉乐活动点二百多处,仅县城就有60多处家庭式汉乐]奏点。

(1)大埔县广东汉乐研究会

大埔县广东汉乐研究会(以下简称“汉研会”)成立于1989年冬,发展至今已有会员三百多人,汉研会会员遍布大埔县各乡镇,每个乡镇都设有分会机构。汉研会负责举办各类广东汉乐相关活动,是目前大埔最主要的广东汉乐研究、]奏、传承保护与人才培养的民间学术团体。

据汉研会饶宝尤会长介绍,汉研会的作用具体来说包括:一是普及县里群众性汉乐]奏活动,汉研会主要骨干经常下到各镇、村开展乐事交流活动,或请部分镇、村乐手到县城切磋交流,普及活跃镇、村汉乐]奏活动,吸引更多的业余乐手对汉乐的喜爱;二是配合完成县委、县政府的各项大型文艺活动、交流]出和各类接待任务;三是培养青少年学习汉乐。

(2)民间乐社

乐社是由热爱汉乐的退休老先生们组织起来的,聚会场所由热心人士免费提供,乐器一部分由成员们集资购买,一部分由一些热心的商人赞助。社团设有管理机构,拟定了乐社宗旨,规定了活动时间。

(3)私伙局

私伙局与乐社的情况大体相似,只是在管理和运作上不那么系统有序。它是由一群志同道合的广东汉乐爱好者自发组成的自娱自乐的小团体,场地多为成员的家里,以走亲访友聚会时休闲娱乐为主要目的。私伙局遍布大埔县城及下属各镇,有一百多个。

(4)中军班乐队

中军班音乐,民间称其为“中军班”、“八音”、“锣鼓吹”等,是在广东客家民系中广为流传的民间吹打音乐。中军班音乐主要为民间婚丧喜庆的民俗活动服务。在大埔较为正规的中军班乐队有六个。

2.人才培养

(1)青少年的培养

为传承发展广东汉乐,培养汉乐后继人才,增强“汉乐之乡”人才资源后劲,汉研会重视对青少年的培养,2001年以来,积极争取县委、县政府和上级主管领导及侨贤、企业家的重视和支持,筹集经费坚持举办暑期青少年广东汉乐培训班。聘请县里的汉乐]奏艺术家,免费为喜爱汉乐的青少年(主要是中小学学生)培训二胡、扬琴、古筝、琵琶、唢呐、笛、笙、打击乐等乐器。

暑假汉乐培训班为期一个多月,上午下午各上一次课,每次上课时间为两个小时,每期的暑期班结束都举办一个结业汇报]出,作为成果展],同时通过]出的影响力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加入汉乐学习的队伍。

(2)女子汉乐培训班

2009年,汉研会下属的汉乐促进会决定成立一个全部由女子组成的汉乐团,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招收学员。大埔女子汉乐培训班每周都坚持排练,排练时间为晚上,汉研会还经常组织她们到各个乡镇]出,活跃了大埔汉乐活动。

二、大埔广东汉乐传承中的社区文化精神

客家先民们由于战乱、饥荒等原因,多次从中原辗转南迁,部分移民来到了这块被大山屏蔽的粤、闽、赣三角地区,并在相对封闭的社会与自然条件下,与土著住民相互融合,从而创造出一支以汉文化为主导的、与周边文化相区别的地域文化,继而繁衍出这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土著文化和具有汉唐风韵的中原汉文化。在这片土地的孕育下,大埔自古以来学风炽盛,崇文尚教蔚成一派风气,“家诵户弦”的传统一直未变。

1.大埔汉乐发展的社区精神分析

社区是在特定的区域内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及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文化活动聚集地。① “一个社区、一个社会都需要一种民族精神,而社区恰是培育这种民族精神的基地。”② 源远流长的移民历史,封闭阻塞的山区地形及独特的地缘,浓重的中国传统文化背景及中国传统文化积淀下的审美追求等诸多因素,使广东汉乐——这个客家音乐的代表乐种成为大埔社区精神的一种象征。

在调查访谈中,汉研会饶宝尤会长非常自豪地告诉我们,在大埔以外的地区,只要有汉乐存在的地方就有大埔人的身影,由于外出工作、学习等原因,大埔人将汉乐带到了他们所在的地区,活跃了当地的汉乐活动。到底是什么让大埔人民有如此强烈的传播使命感呢?笔者认为是该地区文化所承载的社区精神,它在每个大埔人的现实生活中都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1)社会族群认同

首先,它体现了客家文化的人文性。由于客家人躲避战乱的历史原因,由此形成的强烈凝聚力成为客家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在客家文化的渗透下,大埔人对本地区的民间乐种具有高度的认同感。如今,各类自发组织的乐社成为了当地居民自娱自乐、传播汉乐的音乐组织形式,每一个参与成员都是社区精神的体现者。

其次,它体现了社会资助的责任性。在大埔的各类汉乐社会团体,均是由社会热心人士为其提供社团经费、活动场所及]奏乐器。这种社会资助的模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来自他们的精神信仰。广东汉乐是根植于大埔数百年的民间乐种,大埔是广东汉乐的发源地,让汉乐成为大埔的文化品牌,是每一个大埔人民为之努力的精神动力。

最后,它体现了音乐形式的民俗性。每逢乐友或其他亲友迁居、婚庆、丧礼等民俗活动,汉乐都成为必不可少的表]节目。如中军班音乐,历史上它主要由民间音乐班社]奏,作为仪仗性质的音乐,用于民间的婚丧喜庆活动;还有庙堂音乐,是在举行宗教法事活动时用的音乐。适合不同场合使用、表]的各种风格的汉乐,成为客家民俗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2)群体参与心态

人类学的观点认为,作为一个族群和个人认同的文化,它的核心是价值观念系统。大埔民风质朴,生活在大埔的人们都过着慢节奏的生活。广东汉乐作为儒家雅乐,以传承儒家精神为己任,以修身养性为目的,与这个群体成员的人生理想与审美情趣想契合。

社区民间社团的组成不设门槛,只要你热爱生活,喜欢汉乐,随时欢迎来自各个阶层人士参加,“和弦”③活动自然地就成为大埔人们生活必需品。在大埔百侯镇的小百货店里,我们访查到汉乐家庭]奏点,这也是“私伙局”的活动点,店主特别热爱汉乐,从小他就自学各种乐器,特别是笛子与唢呐。这个家庭]奏点是店主和几个朋友一起搞起来的,每天下午都会聚集一大批的汉乐爱好者在这里排练]奏,还参加县里组织的各种汉乐活动。

2.大埔汉乐传承的文化自觉分析

“文化自觉”这一概念,是费孝通先生提出来的。笔者以为,其中一个重要的内涵,应该是指一个民族、社区或者个人,必须对自己的文化有一种自觉的意识,即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趋势有充分的认识。在客家文化传统与民族意识的强烈影响之下,大埔人民对自己的文化有一种自觉的意识和热爱之情。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化精神

从社会条件看,汉乐拥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多样的民间组织。近几年来,大埔县广东汉乐群众性活动不断普及活跃,镇、村汉乐活动点星罗棋布。比较固定的汉乐汇]两年一届小型]出,四年一届大型]出。汉乐已成为大埔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内容。

从政府参与看,它为汉乐活动展]提供一定的经费,并且时常组织开展汉乐的比赛,要求各乡镇必须有一个乐队。从教育普及看,大埔现已有四所中学在开展汉乐学习,它们分别是:大麻中学、虎山中学、百侯中学和高陂中学。

(2)文化素养

汉乐自身的音乐特点体现了在特定的文化理念下对所处的语境内文化、历史表达的深刻层次。

从乐谱上来看,通过大埔县文化局和汉研会的整理,内部出版了《广东汉乐三百首》和《广东汉乐新三百首》乐谱,共六百首。然而民间依然存在一些遗漏的曲目没有编辑成册,因此加起来目前广东汉乐的曲子有六百多首。

从]奏上来看,汉乐要求背谱]奏,每件乐器定弦都不一样,但是合奏起来都是和谐的。饶会长谈到要把汉乐]奏好,首先要把谱子念好,再把曲子背好,谱子念到位了、背熟练了才能理解原曲篇章结构内的涵义,达到心手合一的熟练程度才能拉出汉乐的韵味。

从技巧上来看,汉乐本身并无太多炫技的成分,大多数的曲式均为慢板、中板、快板,然而听似简单的旋律中传递出的是汉乐独特的风韵。

在乐社的走访中,笔者更是深深体会到了大埔人民对音乐的认识不仅仅是流于表层的热爱。和韵乐社是由完全业余的退休老先生们组建而成的,在访谈过程中,房老先生与我们分享了他对纳西古乐与广东汉乐的联系与区别的看法,而罗老先生则为我们分析了京剧与汉剧差异,还为我们清唱了几句汉剧的选段。由此可见,老先生们除了钟情于]奏汉乐,对汉乐的音乐内涵、文化底蕴以及客家音乐与其他民间乐种的联系都有其深刻的了解与思考。

(3)文化传递

文化是一种力量,一个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自然离不开来自于青少年的力量。从调研的情况看,汉研会早已着手对青少年的培养,通过暑期免费培训班这样的平台去培养汉乐传承的接班人。

在调研中,我们采访到罗曾良先生,他曾师从罗九香先生学习古筝。对于汉乐的传承与发展,罗老先生提出了他的担忧,我们现在看到的汉乐新旧三百首的乐谱都只有音符,没有现代谱例中的表情记号或速度记号。因此罗老先生想要编辑一本较为严谨的]奏谱,每个音的时值,]奏的强弱,慢弓、长短弓的结合,都要写得清清楚楚,只为保持汉乐]奏的原生态性,能够引导年轻一代的人们体会到汉乐的韵味。

三、大埔广东汉乐的民间活态传承范式对

岭南传统音乐“非遗”保护的启示意义

广东汉乐的文化内涵丰富,功能多样,不同年龄、性别和有不同需求的人参与都能从中获得精神满足,这就为其传承和兴旺形成了必要的条件。此外,汉乐活动自发的组织者、参与者的积极参与等因素也是不断推动汉乐年年相续、代代相承的重要因素。因此透过社区这样一个平台,大埔广东汉乐在保持其原生态性、民间性与真实性方面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保护做出了典型个案。笔者认为其对岭南传统音乐非物质文

化遗产保护的启示意义如下:

1.以音乐为基点的文化建设

广东汉乐在大埔的繁荣发展正是映射了音乐与文化相互交融、相互影响的关系,大埔民风的质朴和汉乐的古朴风格如出一辙。音乐自产生以来就深植于文化之中,它反映的是一个地域或民族的古代文明及文化特征和风土人情。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在,音乐都以其特有的方式记载着城市的历史与精神,承担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社区的文化建设中,我们应该利用民间音乐为载体,在凸显原生态性中让音乐与文化相互相长。

2.以群众为主体的娱乐活动

如果说“民俗性”是民族民间音乐存活的土壤,那么“群众性”就是音乐传播的动力。群众是艺术创作的根源,是社区文化繁荣的力量。自从2006年广东汉乐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一批保护名录之后,其影响力不断扩大。汉乐普及越来越平民化,并逐渐成为大埔人民自娱自乐的一种休闲娱乐方式。它使更多的人关注和了解到这个乐种,并且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汉乐的保护、发展中来。

在民间音乐的保护发展中,开展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文化活动,形成层层重视社区文化、人人参与社区文化的局面,

才能够一方面使民间音乐在本土持续盛开,另一方面也推进

了当地社区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3.以社区为导向的平台构建

“社区精神是社区人所高度认同的共同价值观,体现居民的思维、观念、心态、道德、风尚等,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思想和行为准则的一种集体意识。”④大埔汉乐在现代的传承正是通过社区这样的平台,在社区文化精神的熏染下,亲朋好友共同建立起乐社、私伙局、家庭]奏点,在丰富自身娱乐生活的同时也将民间音乐的影响力上升到更为广阔的社会

空间。

四、结 语

任何一个民系或族群的音乐都是一种历史的沉淀,它延续着该民系或族群的特性,而这种特性通过长期的文化积累反映出来。广东汉乐]奏出了民众的日常生活、美好情感与美好理想,经过几百年的传承和发展,已形成自己独有特色的音乐形态。笔者相信本土人对本土文化有一种潜在的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当这种文化自豪感弥漫在大埔每个人的

生活里时,汉乐的刻意保护就会变成自觉保护。

广东汉乐在大埔地区生存的社区文化的深度、群众文化的广度、传递文化的力度,与汉乐繁荣发展有密切关联,它承载着大埔人民根植于本土音乐文化的团结与协作。大埔人们的共同生活信仰、价值观念、思维定向、精神本质的文化理念是让广东汉乐实实在在地活在民间得到传承的社会原因。广东汉乐盛开在这样一片宁静而不失灵魂的热土里,在社区精神的凝聚中,在文化自觉的指引下,它必将得到大埔人民有效

的保护、良好的传承和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大埔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大埔县广东汉乐研究会《汉乐研究》第1至15期合订本。

[2]北京梅州人海外联谊会《振兴广东汉乐文集》,香港:银河出版社2007年版。

[3]陆小玲《潮汕民间音乐文化现状及其所承载的社区精神》,《人民音乐》2011年第6期。

[4]何斌《关于社区文化建设的思考》,《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1年第5期。

[5]巫宇军《“客家筝”形成略考》,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论文,2009年。

[6]田青《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三议》,《文艺研究》2006年第5期。

[7]徐赣丽《非物质文化遗产社区保护的经验——以融水苗族

坡会群为例》,《河南社会科学》2011年第2期。

①赵冷松《浅谈社区文化的功能及发展》,《艺术教育》2010年第12期。

②④何斌《关于社区文化建设的思考》,《人民论坛》2011年第14期。

③客家人称汉乐合奏为“和弦”。汉乐“和弦”强调“和”,即要求器和、音和、心和、人和。和谐是汉乐精神的核心。

[基金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项目《岭南音乐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0GR—01)阶段性成果。?演

曾璐莹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2010级研究生

马达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张宁)

猜你喜欢
大埔县大埔广东
大埔县老促会通讯员人手一份《源流》
不煲“仔”的广东煲仔饭
大埔县陶瓷企业在广交会上签约9007万美元
大埔县
广东舆情
大埔县一次暴雨过程预报失误分析
我们都是卑微者(组诗)
广东剿匪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