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红星特级教师工作室
闽、皖、辽、浙四省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地理试题,除辽宁省采用全国新课标卷外,其余三省均为自主命题。纵观四卷,题型结构稳定,考点分布合理,整体难度适中。试卷沿袭了往年高考地理命题的基本特色,符合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要求,较好地落实了考试说明所要求的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考核目标与要求。
一、试卷结构和内容的比较分析
1.试卷整体结构比较
四套试卷均采用政治、历史、地理三门课程合卷考试的方式,地理的分值均为100分,题型均采用选择题+综合题的形式。为体现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多样化和选择性的要求,选修模块均有所体现。选择题以题组形式为主,注重图表的设问;综合题均为学科内综合,没有政治、历史、地理互相渗透的综合题。具体比较如表1。
从试题的数量来看,浙江、安徽、辽宁均为11道选择题,分值为44分,福建卷为12道选择题,分值为48分。学科内综合,浙江、安徽卷均为2道题,分值为56分,福建为2题52分,辽宁卷为3题56分。从试题的顺序来看,浙江、安徽、辽宁卷的地理试题沿袭文科综合考试的习惯,分布在历史、政治之前,均为文科综合的第一部分,而安徽卷为文科综合卷最后一部分。从选做题的角度来看,只有福建卷、辽宁卷设置了选做题目,从3道题目中任选一道,考查选修内容。浙江卷和安徽卷把选修内容融入到必考试题中。福建卷选做题每题为15分,辽宁卷选做题每题10分。
2.图表使用情况比较
地理图表是地理考查的重要载体,图表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试题考查的方向。四份试卷均注重图表的考查,图表以原创为主,有一定的新颖性和时代感。试卷均强调通过对图表的解读,综合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具体比较如表2。
3.试题考查内容比较(见表3、表4、表5)
二、试卷主要特点
1.立足主干知识,强调能力立意
四套试卷地理试题均以学科的核心主干知识为考查重点,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比例大体相当。主干知识点主要包括地球运动、地形、气候、河流、植被、自然带、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自然灾害、环境保护等。考查的每一个知识点均从题目创设的情境出发,强调知识的运用和学习能力的体现。如福建卷选择题考查气候生产潜力、河流的日蒸发量和日蒸发总量等,综合题则以长三角区域为载体,通过给出图表,从地形、河流、土地利用、环境问题、发展第三产业等多层次多角度考查主干知识。安徽卷重点考查地球运动、气候、地球上的水体、地貌与地质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粮食问题、工业区位因素、人类活动与可持续发展等知识,其中自然地理占52分,人文地理占48分。辽宁卷试题自然地理重点考查地形、气候、水文等主干知识;人文地理重点考查工农业生产活动及其可持续发展等知识。浙江卷重点考查气候的成因分析、水资源的特点、农业开发的条件、自然灾害的分布及成因、产业转移等知识。考查主干知识的方向很好地体现了新课标和考试说明的要求,遵循了命题的基本原则,引领了地理课堂教学的方向。总体看,试题的设置恰到好处地体现了对学生能力考查的要求,重点考查三方面能力:一是面对新问题时的知识调动和运用能力;二是图文资料有效信息的提取与分析能力;三是在新情境下知识的迁移及应用能力。
2.依托图表信息,彰显地理特色
2012年大部分试题学生都可从所给图文中获取有用信息,然后调动和运用已有知识储备,判断得出结论或描述论证问题,而不是书本知识的简单再现。综合题以区域空间为背景,从自然和人文的不同角度加以设问,重点考查地理现象的背景分析与原理应用,突出空间性和综合性,充分体现地理学科的特色。如福建卷试题通过呈现区域地图、统计图表、专题地图等10幅图像和一张表格,考查考生是否能穷尽图中所有的信息。安徽卷试题涉及图表共9幅,主要考查了坐标图、扇形图、平面示意图、经纬网图、等值线图、区域分布图及构成表,试题的情景问题设置紧紧围绕图表展开,切入点明确。试题要求学生能根据图表叙述地理事象和特征,并进行分析、判断、归纳和总结,甚至不少问题的解答无需太复杂的地理知识,可直接从图中找到答案,如选择题第26题,学生只需在图中比较出“距地面6米以内,风经过不同结构的森林时风速”便可正确回答。浙江卷综合题图表信息量大,纬度、间歇河、自流井盆地、铁矿出口航线等都成为学生答题最重要的信息点。
3.关注社会热点,追求人地和谐
地理学科除运用地图突出考查学生应用信息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思维品质及能力外,还十分强调学与用的有机结合,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及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倡导学以致用。
特别关注对“核心地理观点——人地关系”的考查。考查学生是否形成正确的“人地协调观”,如安徽卷选择题第28题,考查该州实施“北水南调”的地理背景(地对人的影响),综合题第34题第(1)小题分析其耕地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人对地的影响),第(2)小题针对图示区域洪涝灾害隐患,列举宜采取的主要措施(如何实现人与地的协调),35题第(2)小题如果在洱海西岸大规模建设住宅,可能对地理环境产生哪些不利影响(人对地的影响)。试题更多地是包含着对“如何实现人地关系协调”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考查,体现实现可持续发展应该具备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
地理试题多以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和热点为背景,有利于中学教学正确把握学科导向,如福建卷第37题,结合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大力扩大文化、软件和信息服务、商贸流通、金融保险等新兴服务出口,进行综合考查;选修海洋地理中的滨海旅游及沿海地区海洋生物多样性面临的主要威胁;环境保护中的城市垃圾及危害,旨在引导考生关心时事,联系生活,学以致用。地理选材的多样性,能从更多角度考查学生运用学科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好地体现新课程理念。
三、各卷突出亮点
· 安徽卷
安徽文综地理卷总体平和,考查内容不偏不难不繁不杂,不设“陷阱”,图新颖但不刁难,较大程度关注学生的基本地理素养,既有现代地理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也包含人文精神的浸润和熏陶,在答题中能够体会到地理与生活生产的密切联系以及地理学对生活和生产的指导意义。
1.本土素材的有效利用
安徽卷试题大量取材于本土资源,亲近感强,有利于学生学习水平的正常发挥。将地理学关注的重要问题渗透到高考试题中,鼓励学生用地理学的基本原理、规律,分析评价社会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同时试题不是拘泥和纠缠于社会热点本身,而是从热点问题切入,挖掘其中与中学地理教学内容相关的结合点,通过情景,让考生在解题过程中形成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的习惯,用地理原理分析问题的视角,启迪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如2010年卷“1962—2007年安徽省年平均气温变化的总体趋势”、 “气候变化对安徽省地理环境的影响”、“安徽省承接产业转移,发展纺织服装加工基地,此产业转移对安徽省未来人口迁移和城市化的影响”;2011年卷“安徽省的进出口贸易状况”、“从产业转移角度,分析部分在沪皖籍从业人员返乡创业的原因”;2012年卷“2000—2010年,安徽省粮食产量总体呈上升态势的主要原因”及“安徽省2010年蔬菜瓜类播种面积变化较大的最主要影响因素”。
2.内容的稳定与设问的创新
2010—2012年安徽卷每年都考查太阳高度和太阳方位、产业转移等知识点,保持了命题内容的稳定性,但设问角度却具有创新性。地球运动考点贴近生活实际,能够激发学生对生活现象的探究。2010年考查太阳高度和太阳方位,以“甲楼阴影遮挡乙楼”为出题点,让人眼前一亮;2011年考查太阳高度及光照面积,以“某地住宅建筑冬夏正午日照示意图”为出题点、2012年考查太阳高度和方位,以“我省平原地区某中学的操场和行道树示意图”为出题点;产业转移考点贴近热点时事,激发学生对社会现象的关注。2010年“产业转移对安徽省未来人口迁移和城市化的影响”;2011年“从产业转移角度,分析部分在沪皖籍从业人员返乡创业的原因”;2012年“分析武汉钢铁厂部分生产能力转移对武汉、防城港两市发展可能带来的积极影响”。对同一知识点的不同设问拓展了学习的思维空间,对地理课堂有很好的引领作用。
· 福建卷
1.关注地理学科的应用价值
区域地理是实现高中地理与初中地理、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最好结合点,也是引导学生关注人类生存和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展示地理事物和地理信息的最好平台,是考查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分析、评价、阐释和解决实际地理问题能力的最好载体。2012年福建卷涉及的区域图有5幅,占所有图像的50%,其中很多图表综合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相关知识,彰显了地理的“区域性、综合性、图像性”等学科特色。试题的文字、图表等背景材料大多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和热点问题,通过试题设计,考查与之相关的地理核心知识、原理规律和思维方法,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关注全球产业、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倡导学以致用,体现了地理学科强大的应用价值。
2.关注生活中的实际案例
福建卷试题能依据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坚持能力立意,贴近生活,贴近时代,通过真实与鲜活的材料创设新情景,着力体现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贯彻学科素质与能力培养的原则,注重考查考生多层次和多角度应用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试卷十分关注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如不同时间段的日照竿影朝向,要求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常识,注重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中国对美国的投资情况、中国企业到美国投资家电制造业的主要影响因素等设问的创设,体现出地理学科对生活中真实情境的综合考查。中国城市生活垃圾中不可回收物成分构成的地区差异、城市垃圾的危害,这些都体现了课堂教学需要关注生活的新观念。
· 浙江卷
1.兼顾模块比例,考点覆盖面广
浙江试卷的一个显著特点即考点分布比较均衡,兼顾了必修、选修各模块的比例,《考试说明》中六个部分考试内容均有一定分值体现。从试题看,不仅每个模块都有考查,必修部分每章都有考核,综合题围绕区域从多个角度进行考查,特别注重考查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如36题第(3)小题两地水资源的差异,要求学生从两个角度进行比较,一是具有哪些相同点,二是有哪些差异?比较的角度主要从水资源数量的多少、水资源的补给方式、水资源的分布特点等几个方面,具有较强的思维能力要求。在有限的试题中,适当考虑知识的覆盖面不仅有利于客观、科学、全面地测量学生地理学习状况与能力水平,也对中学地理教学起到一个很好的导向作用。
2.强化区域比较,设问指向明确
设问指向明确有利于避免复习教学中的死记硬背,也有利于阅卷时评分标准的把握。浙江卷36题第(2)小题考查气候特点的差异仅从多雨的季节差异角度考查;37题第(2)小题深圳化工产业和造纸厂的产业转移,考查产业转移仅从环境承载力和交通运输的角度考虑,但是需要学生对英德和汕尾进行全面的比较和分析后才能顺利解答。37题第(3)小题从自然条件的角度考查农业开发中的有利条件;选择题第5题洪涝灾害仅从地形和气候的角度进行分析等。试题不同程度体现了实践性、探究性、开放性的命题思想,鼓励学生发散思维。从答案看,开放性、探究性又设置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之内,既便于阅卷中的公平、公正,又达到体现新课程理念的目的。
· 辽宁卷
1.重视新情境新问题的创设
辽宁卷命题不拘泥于某一版本教科书的具体表述,积极寻找和创设新的信息展示平台,选取的命题素材均来自教科书之外的地理著作,注重运用“新情景、新材料”创设地理“新”问题,但考查的知识点却又都落脚到地理学科的核心知识内容上,可以说是意料之外的情景材料,情理之中的主干知识。辽宁卷的地理试题,难度较大的地球运动部分没有命题,试卷的整体难度有所下降,从而使命题者可以更多地思考设置的问题如何能考查学生的人文素养,引导学生反思人类自身的生产生活活动,树立正确的人地观与发展观。如第37题,配以秘鲁沿海区域图,以生长期耗水量较大芦笋为背景,设置沿海地区气候干旱的原因、芦笋种植用水的来源、是否应该大力发展芦笋种植三个问题,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递进地考查了农业生产的具体问题,整个问题的设置始终渗透了浓浓的“人文味”,且通过第(3)小题的开放性问题设置,将学生人文素养的考查推至极点。人文地理选择题中很多选项迷惑性很强,有一定难度和区分度。课标卷在知识点的考查上不强调知识的覆盖度,命题的知识点非常集中,主要集中在工业、农业等。
2.重视深度思维能力的考查
选择题成组呈现可充分利用问题情景,方便多角度设问及问题的深入,学生思考问题时间可增多;非选择题部分阅读量较少,设问简明扼要。试题在建构与情境设计上,均采用各种原创性的图表为信息载体,全卷共有9 幅图表,涉及区域图、等值线图、统计图与表、剖面示意图、景观图以及重要的文字信息,从多角度考查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提取信息能力、图表解读能力、分析探究能力以及语言阐述能力,完全符合新课程要求。“无图考图”在试卷中也有充分体现。很多试题的信息虽然只以文字或表格形式呈现,但在分析与解答问题时常常题不离“图”,需要通过阅读文字表格获取信息后,再把所得信息呈现在脑中的“地图”上,进而得出地理特征。
四、相同内容出题角度比较
1.气候内容的考查(见表6)
2.地球运动知识的考查(见表7)
3.产业转移和集聚内容的考查(见表8)
五、学生易错的试题及原因分析
1.审题失误、答非所问、虚而不实
审题失误主要表现在问域不明确和已知条件不明确两方面。所谓问域即问题给定回答的最大范围,问域不明确就会犯答非所问、转移论题的逻辑错误;已知条件不明确是指审题中对题目中的行为动词(分析角度)、限定词(限定作用)、关键词(相关的基本原理、规律)判断失误,如不能准确理解命题意图、答案不完整、出现知识性错误、答案虚而不实等。如安徽卷34题第(1)小题“描述图中两个区的区位特点,并分别分析其耕地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部分考生面对这个小题时,还没弄清楚这两个区的耕地面积是如何变化的,是增多还是减少,就去分析变化的原因,导致思维困惑,无处下手。34题第(2)小题:“针对图示区域洪涝灾害隐患,列举宜采取的主要措施”。限定词要求考生要针对图示地区不同的情况列举不同的措施,“总——修建水库及分洪、蓄洪工程,加固大堤,治理河道,以法治水,加强洪涝灾害监测、预警和应急体系建设,参加水灾保险等;分——山区:退耕还林,植树造林;湖区:退田还湖;城市:完善排水系统;农村: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但考生往往只看到“洪涝措施”,主观地认为只要把平时记忆中的洪涝措施写下来就可以了,笼统含糊地回答洪涝对策,没有针对性,采分点丢失。
2.概念模糊、原理不明、表述不清
机械记忆、模糊记忆,理解不透彻,张冠李戴会导致失分严重。要特别注意对地理概念内涵的深刻理解和对相近概念进行比较分析。如2012年安徽卷35题第(1)小题要求写出图中A地、B地的地貌名称。“地貌”很多考生会想到“地形”,就依据五种基本地形来回答,导致答题错误。一般来说,“地形”是一个区域内的地表形态,它侧重于根据地面的形态来分类。从一个地区的高低起伏、开阔闭塞、地貌组合等因素综合起来显现的特征进行分类,可分为五种基本地形:平原、高原、盆地、丘陵、山地。而地貌侧重于从成因上划分,每种营力为主形成的地貌,都有其特定的地表特征、演变规律,主要分为流水地貌、岩溶地貌、风力地貌、冰川地貌、海岸地貌等大类。又如,浙江卷36(3)比较澳大利亚两地水资源的差异,部分学生不能理清应该从哪些角度进行比较,导致思维混乱。
六、对地理教学的启示
1.围绕主干知识,夯实教学基础
高考命题的能力立意,并非否定知识的重要性,恰恰相反,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要求更高。主干知识是地理学科脉络,包括核心概念、基本技能、主要规律和原理,同时还包括学科的基本思想与基本方法。教学中教师要以主干知识为框架,统领和链接具体知识点,对知识点之间的纵横、演化和分布的联系进行总结,要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网络,形成知识体系,深化规律和原理的应用,使学生经过学习后能在脑海中形成明晰的、整体的、内在联系的知识结构,提高知识迁移、调用等地理思维能力。
自然地理部分偏重原理、规律的运用,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人文地理部分偏重观点、方法的运用,结合实际进行评价与反思。区域地理部分偏重地理事物的空间定位,图像图表的判读技能、基本概念、规律和原理的理解运用,重视以区域为基本单元的地理分析方法,学会用基本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原理和方法认识区域,比较区域差异,评价区域发展条件。教学中要帮助学生逐步构建符合自己学习特点的知识体系框架,形成知识网络图。高考地理主观题得分低的一个主要问题在于学生掌握的知识与考题之间的联系建立不够准确、不够完整,这是“教—学—考”这一链条中必须焊实的一个断点。
2.重视概念教学,掌握比较方法
教学中常常会发现一些题目简单但错误率较高,究其原因是学生对基本的地理概念理解不透彻。 一方面,学生在学习地理之前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有很大差异,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前概念”也不尽相同,这些“前概念”有些是正确的、科学的,有些是错误的、片面的,它们会根深蒂固地存在于学生的头脑中,导致学生学习困难;另一方面,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科书和教学上的误导也有很大的关系,有的教师一味地让学生死记硬背地理概念,这种状态下的概念教学是纯语言并脱离原理和规律,造成学生厌学情绪上升,对地理概念理解不够,甚至产生模糊的认识。
地理概念是深入学习地理规律和原理的重要基础。在进行概念教学时,必须从大量同类事物的不同例证中发现事物的关键特征,才能形成概念。在这个过程中也要不断区分事物的本质特征和非本质特征,因此,正确的概念学习就要关注有关概念形成的条件,如在讲解水土流失、土壤盐碱化、沼泽、风化作用等概念时注意对本质特征的区别以及概念形成的条件。对于复杂的地理概念,教学要从感性材料和情境出发,如学习热力环流的概念时,可以通过地理小实验创设热力环流的情境,学生观察、探讨、质疑过后,相信学生不仅清楚什么是热力环流,对其实质也有了清晰的认识。
3.关注社会热点,学会区域分析
近年高考试题中,较好地渗透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教学理念,这就要求师生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要关注身边的地理现象,并通过多种方式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同时有意识地将所学地理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教师应紧密关注生活、国内外重大新闻时事,精心选择学生熟悉的地理事件、学生生活中遇到的地理问题作为素材。不断激发其学习地理的兴趣,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养成关注身边的地理问题、地理现象的学习习惯,缩小地理学习与高考试题情景之间的距离,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区域地理不仅是地理规律和地理原理的载体,也是高考地理学科考查学生地理学科能力的切入点和平台。在复习区域地理时,从区域位置、区域特征、区域资源开发、区域环境治理等方面归纳,并利用地理规律和原理对区域特征作准确的分析,比较不同地区的区域特征,求同求异。注重书中特殊案例的学习和特殊国家的自然特征、人文状况的学习,以达到知识的牢固掌握和灵活应用。要教会学生结合生活环境中所观察到的地理现象探究地理规律和原理,学会自主学习。要引导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从地理视角多角度地审视生活中的环境变化和发展问题,了解人地关系、理解人文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认识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及主要途径。
4.强化审题环节,提高答题效果
一般而言,高考题中所给的任何一个文字都是有用的,切不可轻易放过,对于量较大的文字材料,也应该认真阅读,找出这段信息到底是为了说明哪些问题,其中哪些信息是解题必不可少的。选择题审题时首先要注意明确题干方向,其次要注意分析题干的明示条件或暗示条件,再次注意关键词,即题眼,这样才能准确理解材料意思,使思路迅速展开。答题中要认真准确理解每一个选项,搞清楚各个选项的确切含义,掌握各个选项之间的细微差别,选项错误一般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因果有误、前后矛盾、概念不清、表述错误等。在前两步基础上,认真思考和仔细分析题干与选项间的内在联系,先把那些虽然本身正确但与题干无关的选项排除,根据题干的要求对各个选项逐一排除。
综合题在完成审题之后,对于问题如何解答已经有了头绪,可以写出简略的提纲,要克服想到什么就答什么的现象;关键词得分点尽量使用地理专业术语,规范准确科学简洁,尽量不使用自己创造的语言和社会俗语;采分点之间要有条理,形成“知识链”,紧扣题干要求,要点前加上诸如“原因”、“影响”、“作用”、“措施”等提示语,表明答题的指向。如安徽卷34题(3)分析武汉钢铁厂部分生产能力转移对武汉、防城港两市发展可能带来的积极影响。分析(行为动词——分析要全面些,因果关系)武汉钢铁厂部分生产能力(限定词——不是全部的生产能力)转移对武汉、防城港两市(限定词——两个城市都有分析,说明对两个城市的积极影响是不一样的)发展可能带来的积极影响(关键词——考点:产业转移对城市的积极影响——回归教材,灵活提取平时积累的知识储备,将所学知识与试题要求成功“对接”以解答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