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类电视新闻如何应对受众的需求

2012-04-29 09:19向延桃
新闻爱好者 2012年8期
关键词:应对措施

向延桃

【摘要】受众是节目接受的主体,重视受众对电视新闻节目方面的心理需求,有利于新闻节目质量的改进。笔者总结出四个方面的特点或需求:受众群体比较稳定,文化层次相对较高,他们对知识和有关信息渴求;新闻要“新”和“独”;贴近百姓生活;有趣味性。根据受众的这些心理需求,本文提出一些应对措施。

【关键词】消息类电视新闻;受众的需求;应对措施

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媒介之间的竞争也异常激烈,面对激烈的竞争市场,电视新闻节目如何稳定其收视人群,成为当下电视媒体发展过程中需要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有鉴于此,本文拟从当下受众的需求进行一些探索和研究,以期为电视新闻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

受众对电视新闻节目的心理需求

根据有关部门的统计,在我国每天电视受众大约有9亿,在这9亿受众之中,如何吸引更多的受众关注新闻,了解受众对电视新闻节目的需求应该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朝闻天下》调查信息:

1.从年龄结构来看:21岁到60岁之间占样本人数的99.1%,其中,26岁到40岁之间的占67%。

2.根据收入结构来看:喜欢看新闻的主要集中在2000元到8000元的人群,占了样本人数的88.7%,其中,3000元到5000元的人群最多,点了样本人数的40.6%。

3.从学历结构来看:喜欢看新闻的主要集中在大专和硕士研究生之间,占了样本人数的94.3%,其中大学本科生最多,占46.2%。

4.从工作行业来看:最多的是教育、培训、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其人数占样本人数的15.1%;其次,是非营利机构、政府占样本总数的10.4%;再次,是媒体、艺术、广告、保险、金融等行业。

5.从内容方面来看:关注最多的是国内、国际时事,分别占样本人数的73.6%和61.3%;其次,是国内、国际财经情况,分别占样本人数的42.5%和37.7%;再次,是国内社会民生和文化体育新闻,分别占样本人数的38.7%和23.6%。

6.从收看的目的方面来看:及时了解国内发生的重大事件,占样本人数的79%以上;其次,是国家最新的方针政策,占样本人数的50.9%;再次,是获取有关事情最权威的解释评论和知识性信息,分别占样本人数的39.6%和29.2%。

7.从是否贴近生活方面来看:满意度占样本人数的26.4%。

8.从节目的趣味性方面来看:认为非常有趣的只有7.5%,认为趣味性需进一步提升的占样本人数的64.2%。

9.从新闻的时效性方面来看:满意度为33%。

受众的心理需求:

《朝闻天下》这档新闻节目,是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一档早间新闻节目,这档节目在新闻节目方面应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根据以上调查信息进行分析,可以得出受众对电视新闻节目心理需求方面的一些结论,具体内容如下:

1.文化层次相对较高,对知识和有关信息渴求

从以上调查信息可以看出,新闻的受众群体主要集中在21岁到60岁之间,其中又以26岁到40岁之间的人最多。这个年龄段刚好是人生中精力最旺盛、充沛的时期,也是他们人生奋斗、大展事业宏图的时期,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是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有较高的文化层次。同时,由于现代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生事物层出不穷,受众将面临各种各样的新困难、新问题,借助电视新闻这个平台了解、认识新生事物,并从中得到答案加以解决就成了他们迫切的需求。所以,他们对电视新闻的关注往往高于普通群众,他们更希望从新闻中了解有关政策变化、市场信息、行业动态等。他们把电视不再当做只是一种简单的娱乐工具,更多的是作为他们获取商业等有关方面信息的一种渠道。

2.新闻要“新”和“独”

相对于其他媒体而言,电视发布信息的真实性在受众的心里形成了最权威的地位,所以,也就形成了新闻收视群体相对稳定,他们期望借助电视新闻平台,一方面,了解当天国际、国内发生的重大事件;另一方面,也想从中了解与他们从事的行业有关的、最新的政策变化、市场信息、行业动态等,所以,新闻的“新”和“独”就成为受众理所应当的心理需求,这种“新”和“独”很难从其他方面很快就能得到的信息,哪怕是在其他方面得到了信息,也希望在这里得到进一步确认和新的解读。

3.贴近百姓生活

新闻是否贴近生活,一直是受众所关心的一个问题,根据调查反馈的信息满意度只有26.4%,应该说是比较低的,离受众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所以,贴近百姓生活,适当增加一些与百姓切身利益相关的内容,也是受众的一种需求。贴近百姓生活,不是单指适当增加一些与百姓有关的内容,更重要的是要站在百姓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4.有趣味性

从节目的趣味性方面来看,认为非常有趣的只有7.5%,认为趣味性需进一步提升的占64.2%。这两个数据,一方面说明了受众的满意度相当低;另一方面,说明了大部分受众期望节目有所改进,提升新闻的趣味性。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工作生活的节奏很快,在承受巨大社会压力的情况下,受众对信息的趣味性就变成了一种心理渴求。

应对受众需求的措施

当我们搞清了现代受众对消息类电视新闻的心理需求之后,也就明确了节目改进和努力的方向,下面谈谈具体的应对措施。

更新消息类电视新闻节目的制作理念:

每一种电视节目都有其自身的价值,这是电视节目能够吸引受众“眼球”、引起受众关注的重要基础,消息类电视新闻节目要想吸引受众,也必须以其自身价值的实现为基础,这就要求,新闻工作人员必须拥有与消息类电视新闻节目的价值相适应的制作理念。

1.善于从“平凡”的事件中寻找“不平凡”

从“平凡”的事件中寻找“不平凡”,是求“新”的一条重要途径。作为新闻媒体来说,都希望获得独家新闻,都希望新闻事件发生时,他们的记者在现场,但是,媒体的人力、物力毕竟有限,要做到这一点是相当困难的,所以,作为电视新闻媒体来说,除了尽可能地做现场新闻之外,还应该从内功方面下工夫,要善于从“平凡”的事件中挖掘有价值的新闻。

如何才能从“平凡”事件中发现有价值的新闻呢?首先,需要新闻记者加强文化知识和党的方针政策的学习,提高记者自身的文化素质和思想觉悟。一定水平的文化知识和党的现行方针政策的把握,在很大程度上是判断一个新闻记者是否有新闻敏感的标准,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看问题的深度,因为“内功”差的记者只能看到问题的表象,“内功”深的记者则可以看到问题的实质;其次,要关注社会动态发展,从中发现新闻。社会是复杂的,要善于从复杂的社会现象当中梳理出一些有代表性、问题突出并可能给社会带来重大影响的社会现象,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事件作为新题材,也是发现有价值新闻的重要方法之一。

2.“立意”要“深”

新闻报道的目的绝不仅仅是告诉受众什么,更重要的是要告诉受众为什么。从新闻的受众群体来看,文化层次多集中于大专到研究生学历的人群,所以,他们所关心的不单是所发生的新闻事件,更希望获得新闻事件背后深刻的解读,能够得到有关专家的权威解释和评判。所以,这就要求新闻报道不仅选题要“新”和“独”,而且立意要深,力求反映的思想主题得到升华,可以说,没有明确的主题思想或者没有主题思想的新闻,不是好新闻,也一定是不受受众欢迎的新闻。新闻记者要善于从所选择的新闻题材当中,挖掘出事件背后隐含的主题思想内涵,以增强新闻内容的思想性,努力实现让受众由感性思考向理性思考的转变。

在内容上注重本土化,贴近百姓生活:

在我国,电视媒体可以分为中央电视台和地方电视台两大类,地方电视台根据其辐射的地域范围大小又可分为省级电视台、地市级电视台和县级电视台三种。新闻报道内容的本土化也会根据电视台辐射范围大小之不同而存在差异。对于中央电视台,新闻节目的本土化,指的是在国内新闻和国际新闻的比例上,应以国内新闻为主,重点报道国内新闻。地方电视台新闻节目的本土化,则要求在本地新闻与外地新闻(包括国际新闻)的比例上,应以本地新闻为主。这是电视节目“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必然要求,只有多报道发生在百姓身边的事件,才能真正发挥电视新闻的舆论导向功能,满足受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我们的新闻报道从制作环节上看,存在这样一些情况:一是只求完成任务;二是求数量不求质量;三是记者本身素质较差等。由于这些原因,真正深入社会实际调查采访的记者不是很多,所以,最后传给受众的新闻怎么可能贴近百姓?又怎么可能是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和老百姓想说的呢?新闻要做到贴近百姓生活,这就要求新闻记者深入社会体验百姓生活,实实在在地融入百姓生活当中,只有这样,才能从中发现百姓所关心的问题,报道的内容也一定是百姓想说的,节目最终也会受到受众的喜爱。

例如,很多地方电视台推出了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电视新闻节目,如河北唐山电视台推出的《直播五十分》、江苏电视台推出的《南京零距离》,在节目的创作理念上,均坚持“三贴近”要求,对本地区老百姓关注的事件和问题进行深度报道,这种新闻报道思想深受观众的好评。

当然,注重本土化不是说完全排除对国际新闻或外地新闻的报道,而只是强调在比重上要向本土新闻倾斜。事实上,随着国际交往的密切和不同地区人员流动的日益频繁,受众了解国际事件和外地事件的需求也日益强烈,因此,对国际新闻或外地新闻进行适当报道也是必要的,切不可顾此失彼。

在节目的趣味性上适当下工夫:

由于现代社会的竞争激烈,使人们工作生活的节奏加快,在承受巨大社会压力的心态下,受众对信息的趣味性就变成了一种心理渴求。新闻的趣味性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新闻事件本身的趣味性;二是新闻创作的趣味性。

新闻事件本身的趣味性,是指选择题材的时候,除了注意它的新闻价值之外,兼顾考虑其趣味性,对于具有较高新闻价值又有一定趣味性的题材,不要轻易放弃。

新闻创作的趣味性,是指在后期制作的过程中对新闻题材做一些技术处理,使其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比如,在新闻解说词中适当加入一些诙谐幽默的语言,改变呆板严肃的报道方式,使受众听起来更轻松、更容易接受,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结 语

受众是节目接受的主体,重视受众对电视新闻节目方面的心理需求,有利于提高新闻节目的质量;有利于受众与传播者之间的互动,从而体现受众的主人翁地位;有利于传播媒介的社会效益最大化。当然,在明确了受众心理需求的基础上,对节目进行一些必要的改进,不等于一味地放弃自己的原则,迎合受众的需求。媒介有自身的责任,要着眼于全局和长远的发展。

(作者单位: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编校:张红玲

猜你喜欢
应对措施
输变电设备运行及安全防范措施
手机通讯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研究
浅析“营改增”背景下房地产企业的税负变化及应对措施
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现状及对策
施工企业营改增对会计核算的影响与应对措施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中小企业如何应对“营改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