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假新闻的产生与防范

2012-04-29 00:44曾建辉
新闻爱好者 2012年8期
关键词:假新闻微博防范

曾建辉

【摘要】近年来,微博大行其道,影响日盛。同时,微博假新闻也层出不穷,影响恶劣。究其原因主要是信息零碎化、把关人缺失、传播方式裂变以及网络狂欢心理的推动。要改变微博假新闻泛滥的现状,就需要做到强化监管、认证、自律,加强把关、管理和他律,以实现对微博假新闻的防范和治理,营造文明和谐的网络环境。

【关键词】微博;假新闻;防范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2011年微博这种新兴网络媒体的影响力日益深广。“从普通网民与公安部门、媒体等社会力量结合一起的微博‘打拐,到对长江中下游旱情的微博援助;从高晓松醉驾案、药家鑫案的微博关注,到对火灾、爆炸等突发事件的微博直播;从娱乐八卦到‘咆哮体、‘丹丹体、‘私奔体的一夜走红……无不显现微博的传播力、渗透力及影响力。”[1]作为新媒体的标签,微博因其便捷性、时效性而备受民众推崇,它不仅可以用来记录自己的心情和状态,也为相距十万八千里的人实时相互关注和交流创造了条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发布信息的门槛降低,使得“人人都是信息发布者”,获取、分享和传播信息极为简便,信息内容极大丰富,信息的自由达到了一个新高度。但伴随着微博的盛行,不和谐的声音层出不穷,由微博传出的假新闻花样繁多,大量的虚假不实信息充斥着互联网,假新闻使微博从最初“言论自由”的阵地渐渐转化成“胡言乱语”的居所,对网民乃至社会影响极坏。因此,对微博假新闻的防范和治理刻不容缓。

假新闻:微博时代挥之不去的阴影

微博其实就是“迷你版”的博客,它继承了博客的简单与及时,同时融合了邮箱、社区、即时通信等特征,并革命性地将移动通信和互联网两大传播平台有效结合起来,人们可以通过手机、互联网随时随地更新自己的个人微博。发表的便捷大大增强了微博消息的实时性和现场感,这一点是很多其他媒体无法比拟的。另外,微博更适应现代人快捷的生活节奏和快餐式的文化消费习惯。短短140个字,不顾及话语的前后逻辑,不需要说明前因后果,只有信息片段,阅读与传播都极度简单方便。

正因如此,微博不仅仅是自我表达、人际交流的工具,而且迅速崛起为新的社会化媒体,成为当下一个公共发言平台和信息传播载体,在社会上发挥着愈来愈大的影响力。在各种突发事件中各媒体还没开始发声或是还没反应过来,微博上就已经有了一手信息或是已传播得满天飞了,在网络舆论监督和公共事务讨论中,微博也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微博用户除了有普通网民、各界名流之外,各大媒体、政府行政机关等都注册了自己的官方微博。政府信息的公开、公安部门寻找案件线索、行政机关澄清相关谣言、相关部门应对突发事件等工作都可以通过微博实现。全民微博时代已经到来。

微博时代,用户自由而主动,信息丰富而多元。但不可否认的一点是,从诞生之初,假新闻的阴影就一直笼罩微博,其信息的可靠性远不及传统媒体,许多假新闻都是始于微博并盛传于微博,从“金庸去世”到“鲁迅大撤退”,从“北京看海”到“小孩被抢”,从中国谣传抢盐到英国伦敦街头骚乱,微博假新闻在社会上影响十分恶劣。在微博迅猛发展的同时,假新闻也呈现出泛滥、失控的状况,微博似已成为假新闻的最大滋生地。

微博假新闻产生原因分析

任何事物都不是凭空产生的,有因才有果。微博假新闻的产生主要有四方面原因。

信息内容的零碎。微博用户所发布的消息,通常是不超过140个字的简短消息,三言两语,无头无尾,很多内容都是个人的心情记录与情绪表达。这与传统的新闻活动中完整、均衡、严密的专业化写作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微博信息内容的零碎,虽降低了写作门槛,契合现代人“浅阅读”浏览式的阅读习惯,但碎片化的文本,劣势显而易见。有些复杂的新闻事件是无法用140个字或一张简单的图片来概括的,零碎的信息内容往往会误导读者,助长假新闻的产生。同时在某些时候主观情绪的表达会被误读为新闻信息而得以传播,这同样会以讹传讹,形成另一种假新闻。

把关审核的缺失。在微博网站中,媒体把关人的角色被大大弱化了。微博用户在注册时不需要通过身份验证的审核,即可拥有自己的微博账号,因此在发表微博的时候,也就不用担心自己的言论会给真实社会中的自己惹祸上身。网络的匿名性使用户处于一种没有社会约束力的状态中,这导致很多人失去社会责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有些人为了吸引眼球就发布一些耸人听闻和刺激的信息,这是微博造假的心理基础。另外,把关审核的缺失会使微博信息的可靠性大打折扣,微博用户在使用微博时,在信息发布框内输入文字或添加附件之后,点击“发布”,一条微博在一秒钟之内就可得到发表。经过不断地转发,消息在网络上快速传播,快得让人根本来不及查证它的真实性,这就为假新闻的产生提供了温床。

传播方式的变异。微博在传播方式上没有了以往的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和大众传播之间的严格界限,它是融合了三种传播类型的一种全新的传播形态。在微博上,每个人可以自主选择进行“加关注”,与其他人形成点对点的人际传播;也可以加入群体、热点的圈子,构成群体传播;同时由于众多传统媒体纷纷登录微博,设立账号发布新闻信息,这就形成了典型的大众传播模式。正是由于在微博这一传播平台上,多种传播方式融合的特点大大突破了单一传播方式的局限,使其兼具人际传播的互动性、群体传播的聚合性和大众传播的广泛性,因而大大提升了传播的时效。[2]传播方式的变异使微博拥有了无与伦比的传播力与渗透力,一旦有假新闻经此传播,其速度、广度是惊人的,影响力也是巨大的。

而微博最具特色的传播方式就是名人效应引发的粉丝传播。在各大微博网站上,都有不少商界、政界、文体界的名人安营扎寨。他们都拥有大量的跟随者,一个名人的粉丝可以有几万、几十万、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的数量,这就说明,名人发布一条微博就有这么多人能看到,影响力甚至远超一份成熟的报纸。名人微博在网络上扮演着一个强大的“舆论领袖”角色,是一个强大的传播中介,通过一个名人转发得到的信息往往有很多人关注和持续转发,会迅速形成热点事件。一则假消息如果仅仅是通过草根的普通用户传播,是不可能有很大影响的,但如果是名人微博,则充当了假新闻“扩大器”与“扩音机”。

狂欢心理的助推。BBC全球新闻部主管理查德·塞姆布鲁克曾用五个字概括网络等新媒体在传播领域的意义:“观众上场了。”[3]这也是微博的生动写照。微博快速的信息流动,即时的交流互动,开放、宽松的海量信息,聚集多种传播类型的优势,为人们提供了尽情发声的温床,各式各样的人都粉墨登场,并引起人们毫不间断的关注热情。

正因如此,作为“草根”特色媒体的微博,人人都可以有话说。任何人都可以在微博中表达自己、展现自己,用微博就是为了消遣放松,呈现出不承担后果、无责任的网络“围观”心态。事情新鲜,够夺人眼球即可,对信息的真实性不在乎,懒得深思,凭第一感觉去回复去转发。在这种网络狂欢心理的作用下,微博对很多人物与事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成为假新闻滋生与传播的“帮凶”。

微博假新闻的防范

针对微博假新闻泛滥的现实,可以采取以下对策来进行处理:

首先要强化监管,加强把关。这可以通过两方面来进行。一是利用官方辟谣,提高微博自我净化能力。官方辟谣是微博网站针对典型的谣言在第一时间将辟谣信息以通知的形式发给所有微博用户,帮助网友分辨真假,从而避免谣言的进一步扩散。2011年8月,新浪官方“微博辟谣”向所有用户发了一条通知,内容为“‘无偿献血被红十字以一袋200元卖给医院说法不实”,事件起源是那段时间有用户在微博上称无偿献血被红十字以200元一袋卖给医院,医院又以500元一袋卖给病人,据调查后证实此说法是子虚乌有,同时还附上了人民网和新华网相关报道的网址,供网友查证。除此之外,官方辟谣的主页每天都会就微博上传出的虚假消息进行澄清,在对事件进行调查确认之后发出澄清的微博,并对散布谣言的微博用户实行注销账号、暂停微博发布和暂停被关注等处罚。二是加大网络监测,强化网络管理员的把关人功能。微博网站中的网络管理员直接扮演着“把关人”角色。虽然很多微博网站都有自动纠错的功能,但这种体系无法形成有保障的机制,网管人工检测是非常必要且是必需的。管理员在发现了微博上的不实言论后,应该联系该微博用户,让其自己删除微博,若此举行不通,再通过管理员的特殊权力强制删除微博以制止虚假信息的进一步扩散。

其次是强化认证,加强管理。微博作为一个信息发布的公开平台,只要注册一个账户,任何人都可以在上面传递消息、表达观点。而发布信息者良莠不齐,难免产生假新闻。要改善这种状况,可以强化注册认证,推行微博实名制,特别是名人微博。相对而言,名人发布微博一般是比较慎重的,在未明确信息的真实性之前,不会轻易地转发微博。同时,名人微博在打击假新闻、维护微博秩序上有强大的作用。在“金庸被去世”这个事件里,著名战地女记者闾丘露薇率先在自己的微博上替金庸先生澄清,闾丘露薇有一定的知名度,她的微博辟谣效果很好,不少她的关注者跟着转发她的微博,同时,金庸先生也主动现身,谣言不攻自破。相反,郭美美事件就是因为其身份的认证出了问题,产生了很多不必要的纠纷。所以微博必须强化认证,加强对用户的注册管理,同时适当提高认证门槛。

最后是强化自律,加强他律。广大微博用户是新闻信息活动中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用户们在发表微博的时候要严格遵守自律的原则,严守新闻道德的底线,不哗众取宠,不为了吸引关注量和粉丝发布一些虚假而劲爆的内容。不管是自写还是转发都应该注明信息来源,对负面消息更应核查清楚再发布,不可随意炒作、任意转发。特别是作为媒体人的微博更应该强化自律,哪怕是私人微博也要避免个人情绪与主观,核实新闻信息的准确性后再发布,减少假新闻的产生。

在强化自律的同时,要加强他律,发挥法律、经济等手段的调控功能。目前我国在网络法律层面还存在很多缺失,因此要尽快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大对微博造假者的曝光力度,建立起标准的惩处细则,让造假行为得到应有的惩处,对微博造假者形成法律威慑。另外,还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健康向上的网络文明、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只有将道德的人人自律与合理的制度他律相结合,才能让假新闻从根本上失去生存的“土壤”,保证微博发展的文明与健康。

微博的出现,就像电影《阿凡达》中的灵魂树一样,让社会上的人们建立起自由的沟通,享受信息无障碍的传播与发送,而假新闻的存在也是目前微博发展中必然的产物,正如任何媒体都无法避免假新闻那样。因此我们必须正视这个问题,要积极地厘清微博假新闻产生的原因,要更有针对性地提出应对措施,对其进行预防与治理,使我们拥有一个更加美好的微博时代。

(本文为广西师范大学青年项目“全媒体背景下高校校园舆情表达与引导机制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刘方志.微博时代来临官员如何应考[N]现代快报,2011-07-12(12).

[2]周来光、范夏薇.微博——传播时代的微革命[J].新闻爱好者,2011(1下):17.

[3]胡泳.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71.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编校:郑艳

猜你喜欢
假新闻微博防范
众声喧哗,怎样识别假新闻?
假新闻泛滥,如何趋近真相?
假新闻炮制不出真实的社会冷暖
事实与流言的博弈
SQL注入防护
重大突发事件中微博之力不微
从工商管理角度谈如何加强金融风险防范的有效性
有关载人登月的两条假新闻
神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