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隐性经济规模与碳排放分解因素的研究

2012-04-29 00:44袁力王翔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2年8期
关键词:能源效率能源结构碳排放

袁力 王翔

[摘要] 本文基于碳排放量的基本等式,采用对数平均权重Divisia分解法(Logarithmicmean weight Divisia method,LMD),建立中国人均碳排放因素分解模型,其结果显示经济发展对拉动中国人均碳排放的贡献率呈指数增长,而能源效率和能源结构对抑制中国人均碳排放的贡献率都呈倒“U”形。之后在其基础上建立隐性经济规模与碳排放分解因素的计量模型,并对它们进行实证分析,进而判断隐性经济规模对碳排放的影响。

[关键词] 隐性经济规模;碳排放;能源结构;能源效率;国民经济发展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08. 027

[中图分类号]F2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 - 0194(2012)08- 0040- 02

1引言

近200年来,随着人口的增长及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世界能源消费剧增,生态环境恶化,特别是气候变暖已严重威胁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应对气候变化成为全球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目前,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碳排放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定幅度的增加。因此,如何控制和减少中国碳排放的问题成为国内外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

隐性经济, 又称灰色经济, 是国民经济的一部分,包括所有创造价值但未被列入国家经济核算的经济活动。隐性经济的发展使得一部分生活贫困人员获得了收入,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缓解就业压力。但是从另一方面看,隐性经济的大量存在不仅会造成国家税收的流失、扰乱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也影响了社会公平、增加了国家宏观调控的难度。

那么,随着中国隐性经济规模的扩大与碳排放量的增大,隐性经济和碳排放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隐性经济规模的扩大是否会引起中国人均碳排放量的增加,本文基于碳排放量的基本等式,采用对数平均权重Divisia分解法,建立中国人均碳排放因素分解模型,其结果显示经济发展对拉动中国人均碳排放的贡献率呈指数增长,而能源效率和能源结构对抑制中国人均碳排放的贡献率都呈倒“U”形。之后在其基础上建立隐性经济规模与碳排放分解因素的模型,并对它们进行实证分析,进而判断隐性经济规模对碳排放的影响。

2隐性经济规模与碳排放因素分解模型的分析

2.1 隐性经济的规模

度量隐性经济规模的方法通常可分为直接法与间接方法。直接法基于个人收集或企业未来申报收入等直接信息来进行计算。间接方法则根据在官方宏观经济统计资料中留下的痕迹来确定隐性经济规模,主要包括国民收入和支出差异法、官方统计和实际劳动力差异法、货币交易法与货币需求法、结构方程模型法或者MIMIC法等。

2.2中国碳排放的因素分析及模型建立

2.2.2 数据收集、估算与整理

本文对中国总的碳排放量采用以下公式进行估算:

式中,E为中国一次能源的消费总量,Fi为i类能源的碳排放强度;Si为i类能源在总能源所占的比重。这里Fi的取值见表1。

资料来源: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中国可持续发展能源暨碳排放情景分析,2003。

2.2.2 因素分析

本文中,Fi是固定的,即影响中国人均碳排放的因素主要为能源结构变化、能源效率变化以及经济发展变化。

图1表示1998-2007年三因素对中国人均碳排放的贡献值趋势图。

从图1可以看出,中国人均碳排放量总体在不断增加,虽然,1998-1999年期间,中国人均碳排放量有所降低,但其后又快速增长。特别是2000年以来,其数值猛增,2002年年增长率接近10 %,而2003年和2004年的年增长率更是超过了15 %。造成中国人均碳排放量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是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从图1可以看出,经济发展对中国人均碳排放的贡献值是不断增大的,特别是从1999年以来,基本呈现出指数增长的趋势。

2.2.3 模型建立

由上述分析,我们建立隐性经济规模与碳排放分解因素的模型,即建立隐性经济规模和能源结构,能源效率与经济发展的模型。我们估计隐性经济规模和能源结构,能源效率与经济发展的经济模型方程为:

Hesize=f(Structure,Efficiency,Growth);

对其1998-2007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稳定性分析,发现Structure与Efficiency不能通过检验,说明隐性经济规模和Structure与Efficiency之间的关系不是很明显,故我们将Structure与Efficiency这两个指标剔除,对上述模型进行修正并建立隐性经济规模与经济增长的计量模型,其方程为:

ln Hesize=ln Growth+ε2

从实证结果分析得知,隐性经济规模与经济增长是正相关关系,说明随着国内隐性经济规模的扩大,经济增长也将继续增加,同时,由于隐性经济规模对能源效率与能源结构的影响不显著,所以说目前为止,隐性经济规模还没有通过能源效率与能源结构这两种抑制因素来提高中国人均碳排放量,进而对抑制中国人均碳排放的贡献率都呈倒“U”形。

3结论与建议

本文先是通过借鉴杨灿明 等(2010)的隐性经济规模指标,然后通过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详细阐述中国人均碳排放与碳排放分解的三因素之间关系,最后建立隐性经济规模与三因素的计量模型。通过模型分析可知隐性经济规模还没有通过能源效率与能源结构这两种抑制因素来提高中国人均碳排放量,进而对抑制中国人均碳排放的贡献率都呈倒“U”形。但是隐性经济规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却很明显,隐性经济规模每增加1%,经济增长增加2.3%,表明中国隐性经济规模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促进了中国碳排放量的增加,所以我们要严格限制隐性经济规模的增加,严厉打击隐性经济犯罪,完善税制、加强稽查,建立健全规范的市场经济体系,最后就是加强廉政政策、建立权力制衡机制。

主要参考文献

[1]Johan Albrecht, Delphine Fnaocors, Koen Schoors. A Shapley Decomposition of Carbon Emissions Without Residuals[J] . Energy Policy,2002,30(9):727-736.

[2]B W Ang,F Q Zhang,K H Choi. Factorizing Changes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Indicators through Decomposition [J].Energy,1998,23(6):489-495.

[3]杨灿明,孙群力.中国各地区隐性经济的规模、原因和影响[J].经济研究,2010(4).

[4]李金昌,徐蔼婷.未被观测经济估算方法新探[J].统计研究,2005(11).

[5]徐国泉,刘则渊,姜照华.中国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及实证分析:1995-2004[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6).

[6]魏一鸣,刘翠兰,等.中国能源报告(2008):碳排放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7]陈明,王艳杰.论隐性经济问题[J]. 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

猜你喜欢
能源效率能源结构碳排放
基于社会碳成本理论视角下的
宁夏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关系研究
重庆市碳排放现状及低碳发展路径分析
生态文明视角下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研究
碳排放、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能源效率研究方法的比较分析
美国大气污染问题及对中国的启示
带式输送机的能源效率研究
新能源汽车环境影响及能源效率探索
中国能源和碳排放的效率测度与影响因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