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藏不当”之外还有浪费
近日,农业部披露,由于国内设施简陋、方法原始、工艺落后,每年仅粮食损失量就高达500亿斤,中国粮食损失率超过8%。此外,据专家测算,我国粮食、马铃薯、水果、蔬菜的产后损失率分别为7%~11%、15%~20%、15%~20%和20%~25%,远高于发达国家平均损失率,折算经济损失达3000亿元以上,相当于1亿多亩耕地的投入和产出被浪费掉。
今年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5亿元,补助农产品产地初加工项目,通过财政“以奖代补”方式,扶持农户和专业合作社建设储藏、保鲜和干制设施,改善产地初加工条件,实现减少产后损失、增加有效供给、促进农民增收。理性来看,光有这样的补助和扶持似乎还不够,必须多措并举,做好储藏。譬如要建立和改进国内粮食储备体系,充分发挥中央储备主渠道作用;要补贴地方储备,考虑启用地方粮食风险基金补贴储备等,以确保粮食储藏得当,不受或少受损失。
中国的粮食,绝非仅是储藏不当的问题。除了储藏不当,起码还有严重的浪费问题。
有关调查显示,在我国从市场上购买的食品中,大约有27%当作垃圾丢弃,其中仍可食用却遭丢弃的占18%,平均每人要丢弃他所购买的食品的四分之一。某慈善机构做了一项调查显示,只要回收到5%被丢弃的食品,就可以养活大约400万饥民。
国人对粮食不珍惜,或许与“没问题,足够吃”的观念有关。可好多人不知道的是,我国用占世界10%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国土资源部长徐绍史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粮食供需长期处于紧平衡甚至脆弱平衡的态势,耕地数量管控、质量管理和生态管护面临严峻挑战。此外,国家人口计生委预测,未来十年我国人口仍将以年均800~1000万的速度增长,人口增长导致口粮需求刚性增长。
粮食作为特殊而敏感的产品,哪怕一些细小的问题的产生都将引发人们不必要的恐慌,并导致市场剧烈波动进而影响社会稳定。因此,解决“储藏不当”固然重要,但全面、客观分析我国粮食供求状况采取有效应对措施,改善粮食供求形势、仓储行为以及培养人们珍惜和节约粮食的意识,更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保持社会稳定发展的必然要求。
——张国栋/来源: 中国经济网
离乡土更远,距城市未必更近?
中国农民工大省安徽近日出炉的一份调查报告,引发人们再度关注一个“离乡土更远,却未必距城市更近”的群体——新生代农民工。
日前,合肥市十多名人大代表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现状展开了大规模调查,发现80%新生代农民工基本上不会农活,38%的人从来没有务农经验。此外,“较之父辈,他们生活优越,没有挨过饿、受过冻,对温饱问题没什么概念”,但“忍耐力和吃苦精神远不及父辈”。新生代农民工对职业生涯有更高追求,求发展、学技术、多挣钱是他们的主要选择。90.73%的新生代农民工更愿意留在城市,57%的被调查者希望在城市定居。
然而,超过半数的被调查者直言对自己务工的城市缺乏归属感。难以融入城市,不仅是城乡二元结构下社会保障的缺失,更是情感、精神上的强烈需求得不到满足,这源于中国城乡之间收入水平、劳动环境、业余文化生活等方面的巨大差距,种粮收益较低,农业生产无法实现年轻人的理想,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等等。
安徽省的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的比例较低,享有养老、医疗、失业保险的比例分别为21.3%、34.8%、8.5%。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保障对象大多为当地城市户籍人口,农民工基本无法享受该项保障的权利。他们也不能与城市职工一样享受公积金购房的按揭贷款等福利政策。此外,超过一半的人将“情感孤独”作为难以融入城市的首选原因。
过多青壮年农民工不愿回乡种地,将导致中国产生系列社会问题,如农村老人“老无所依”;村庄治安状况恶化;现代农业推广乏力;城市安置能力不足;市民与外来务工人员纠纷增多等。要改变新生代农民工的尴尬境地,一方面需要国家继续从政策导向上重视新农村发展,从财政资金上加大投入力度,平抑农资物价,在种粮方面出台更多的惠农政策,让农民种粮“有赚头”。另一方面,政府部门要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和公共服务供给,健全城市化制度设计,为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蔡敏 杨丁淼/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