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谁说女子不如男

2012-04-29 07:00盛湘颍
农家书屋 2012年8期
关键词:李晶修渠林州

盛湘颍

“说刘洋,好姑娘,嫦娥飞天圆梦想……”看到刘洋飞天的报道后,河南林州市振林街道的五位老太太很快就编出了这段脍炙人口的方言快板。继上世纪60年代修筑的水利工程之后,“红旗渠畔的女儿”刘洋又让林州在全国火了一把,林州更因其多了一张耀眼的名片:中国第一女航天员故乡。

走进林州,可以感觉到,四处都涌动着一股“刘洋热”,在安林公路林州西街村的路口,有刘洋身着航天服的巨幅肖像,上面写着“刘洋,你是林州的骄傲”其实,让林州骄傲的何止是刘洋,不管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参加开山凿渠的老奶奶,还是市场经济中涌现出的商界女强人,甚至还有“90后”打工妹,红旗渠的女儿个个都有故事,“自力更生,吃苦耐劳”的传统精神像接力棒一样代代相传,只要有阳光,她们身上便能折射出了属于自己的光芒。

1950年代:

开山凿渠巾帼不让须眉

县级市林州,也就是曾经的林县,隶属于河南安阳。1959年,河南林县遭受严重旱灾,河渠断流、井塘干涸,县委书记杨贵决定“引漳入林”:劈开太行山,向山西的漳河“借水”,建造人工天河,把水引进林县。漳河上游位于太行山区,山高坡陡,土薄石厚,水土资源紧缺,生存环境恶劣,农民只能在乱石岗的坡上刨出小片的零星耕地以维持生计。想到修渠不只保命,更是为后代造福,一声号召下,林县各公社都派出了精兵强将。共有4000多人的宋家庄大队派出了300多人,其中女性100多人。宋家庄大队的未先英也扛起了自家的铁锹,跟着大伙走上了修渠的山路。这一年,18岁的未先英是修渠队伍里最年轻的女孩。

未先英曾给30多个修渠的妇女当过小队长,参加修渠的女人在18岁至20几岁间,女学生或哺乳期妇女不用参加,上年纪的女人如成分不好也参加。“天还不明就有人吹哨子喊起床,在大队食堂吃完稀饭,大家得走一个多小时才能到修渠的山头。”对正在长身体的未先英来说,吃不饱是修渠最大的痛苦,当时,每人每天只发4两米饭,配一点萝卜、青菜,有时还没有走到修渠的山头,肚子里没有油花的未先英就已经饿得走不动路了。

除了铁锹需要自备,工地统一发放钢钎、锤子、绳子、柳筐,还给每人一个柳枝编的帽子。开工时,男人举着锤子,一下一下打在女人扶着的钢钎上。未先英力气大,两手张开,各扶一个钢钎,两边都有3个男人锤钢钎。“一开始不会,扶得不好,也有被砸到的时候。”未先英自嘲说:“不过我皮实,也坚强,只要不是骨折,揉揉也就好了。” 最危险的,莫过于在山顶扎个钎子,男人身上绑着四五公分粗、六十米或一百米长的麻绳,从山顶下放到半空中凿石了。

锤下来的碎石和泥土,用两边各架一个粪篓的独轮车推走。有时,未先英戴着柳编的垫肩和别人一起抬箩筐装100多斤土下山。“吃不饱,没有水,天不黑,不叫(让)回。”未先英说,那时有一句口号叫做“小雨不停工,大雨放卫星”,就是说不管下雨下雪,修渠不能停。等天黑歇工回到家,母亲已经做好了晚饭,一家人点着煤油灯吃饭时,好几次未先英才吃了半碗,就抱着饭碗打盹,撑不住了一头倒在炕上,“哐当”一声,饭碗便掉在地上。

上山前,未先英和其他很多上山的女人一样,剪了短发。“短发省劲,不用洗不用梳,工地上的女人都跟男人似的,人不像人鬼不像鬼,晒得黑漆漆的,日子都过不下去了弄啥漂亮嘞,都不想着让自己漂亮这回事儿了。”她哈哈一笑,说:“山上遍地都是人,找不到地方撒尿,我还尿过裤子呢!”

关于红旗渠的影像资料很多,其中有不少工地上男女对诗、对歌的情景,“切!他们拍的都是假的,都不是真正参加过修渠的人。还对诗嘞,大家都只是闷头干活,一心盼着早点把渠修好,通了水,生活能好起来,连说话的心思、力气都没有。”挖渠半年之后,有一天晚上,为了“活跃活跃”气氛,生产队请来了放映队,可谁都没有去看电影。队长很生气,说要是不看电影就不给饭吃,很多人宁愿饿着肚子也不去看电影。未先英解释说:“太累了,累了就瞧不动了。”

修渠的日子共有多少天,未先英就在山上劳动了多少天,竟然没有一天缺席。一起干活的女人也有撑不住的,偶尔装病休息两天,但未先英却从未想过要开小差。修渠的工作充满了危险,有一回吃午饭,山头继续放炮,未先英眼睁睁看着不远处一个正要把馍馍塞到嘴里的女人,被碎石砸中,当场死亡。未先英说:“我知道那个女人是其他大队的,当时我也吓傻了,可第二天还是得去,不敢不去,怕被批斗。”

修渠卖力的人,大队负责人就会拿个喇叭在工地上喊几声,算是口头表扬。工地上,大家忙完以后都是自己取饭,由于未先英表现突出,当时的县长马有金亲自给她端饭表示奖励,她骄傲地说:“县长端饭,呦,那可是了不起的事了。”未先英还被奖励过一个防风眼镜,“两个玻璃镜片,边上都是布缝的。”那时候,防风眼镜也是稀罕物,整一片工地不过2个女人受到奖励,她记得,另一个女人是比她大了五六岁的崔银花。

随着工程的前进,修渠的队伍也在挪移。有一阵,未先英得住在山上的窑洞里。窑洞很窄,只限躺一个人,头在内,脚向外,逢着雨天,脚就被淋透了。在那个喝水都不容易的年代,洗澡更是一件奢侈的事,几乎每个人的脚上都是两厘米厚的灰土。“谁的身上都有虱子!有虱子也没什么,就按死它呗,哈哈哈。”未先英爽朗地一笑:“也奇怪,那时候咋不容易得病呢?吃的不好,睡得不好,累了就在石头上睡觉,也不感冒,不拉肚子。”

山上风很大,放炮时,石沙裹挟而来,眼里都眯着沙,整整一年,顶着风沙闷头干活的未先英都没有来红(例假),直到修渠结束后才恢复正常。修渠之前,宋家庄大队一亩麦田最多产100多斤,修渠之后,同样的一亩麦田能收获六七百斤麦子。修渠跨越了整整十年,即便在之后的几十年里,为了留住更多的水源,林州人民依然在不断修建引水渠、拦水坝等水利工程,宋家庄村57岁的村妇宋爱云就曾修过水库,虽不比当年修渠时环境恶劣,却也辛苦。对此,未先英打趣说:“林县不出人才,出的都是‘受罪才。”

1980年代:

从摆地摊到开商场

在林州市最繁华的地段,有个广场名叫梅平广场。至半夜10点,广场上的音乐、灯光才会停止,拥挤的人群才会慢慢散去。梅平广场的主人是个奇女子,从赶集摆地摊开始创业到如今成为一家购物广场的总经理、坐拥资产上千万元,经历多次起伏,她叫石梅平。

1974年,石梅平出生在林州市姚村镇大柳滩村的一个农户家庭。父亲修过8年红旗渠,石梅平继承了父亲的吃苦精神,年少时,秋收季节收玉米,她单身推着小推车,摔在沟坎里。爬起来,梗着脖子继续推。连摔7次,7次都咬着牙爬起来,她不叫一声疼,不掉一滴泪。盖房、砸坯、砌墙、种地,男人能干的活儿她都能干。

由于家境困难,初中没毕业,石梅平就辍学了。但她生性好强,决心挣钱养活自己和家人。沿着村头的小径,16岁的石梅平背着母亲打好的行李卷,走出家门来到林州市工作。

石梅平先到林州市一家暖气片厂打工,两三年后,她转到一家商场卖服装。在她19岁那年,有个商户想转让摊位,她很想买下来,但苦于没钱只好作罢。就在这一年秋天,不甘心放弃的石梅平最终借钱与人合伙买下了一个摊位,由她负责经营。农家女孩赚钱的门路少,到了商场淡季时,她就靠赶集一分一分挣。林州市536个村庄的大小集会、庙会日期,她都记在小本本上,不分昼夜逢会必赶,骑着自行车,驮着批发来的童装到乡村赶集、赶庙会,远的地方她就乘公共汽车或者农用车去。一次,石梅平赶完合涧庙会连家也顾不上回,就顶着冷风跑了30多公里赶到东岗镇东冶村,占下自己的摊位,此时已是第二天凌晨3时。

为了“赶生活”,石梅平吃了各种苦,受了太多委屈。实在难捱时,她就登上红旗渠山顶,放开嗓子大喊一阵,或者坐下来哭一阵。哭罢了,她问自己:“还有比父辈修渠更难的事吗?”重回市场,她的笑容依旧灿烂。

20岁那年,石梅平结婚成家,本想停做生意,在家相夫教子,但日渐拮据的家庭经济状况又把她逼上了经商之路。她曾经同丈夫一起外出打工、贩粮食,但是赔多挣少,入不敷出。无奈之下,她从姐姐家借来500元,到安阳柏庄市场批发了一些服装,仍旧赶集摆地摊赚钱。她每天起早贪黑,辛苦奔波,手里逐渐有了一点积蓄,还了一部分债。

2000年10月,林州市向阳街工业局楼下的门面房竞标,那时极少有人看好这个冷清的地方,石梅平却大胆选择了这个地方。她看新闻,看天气,看市场,最后在亲友支持下,开起了羽绒服专卖店。当年,她挣了5万元。

2003年冬,林州市百货公司商场招商,董事长张俊奇慧眼识英才,请她到商场二楼经营。2006年1月1日,这个倔女子接管了商场一楼,取名为梅平购物广场,经营服装鞋帽。自此,她的事业步入新的轨道。最近,这个林州女子又投资上千万元,在上海成立了服装公司。

2004年起,石梅平每年都向考上北大、清华的林州学子捐赠羽绒服和皮箱。2005年起,每年高考期间,她都在林州市各考点设立休息点,免费向学生、家长、老师提供纯净水。2005年12月,她向安阳市孤儿院捐赠了80套童装。她说:“咱走出困境还要帮帮别人。”如今,她旗下的300多名员工全部加入了慈善义工队。

2000年代:

走进模特大赛

2007年6月23日,对于林州市陵阳镇的李晶来说,是终身难忘的一天。这一天,2007全国新丝路模特大赛河南赛区第四场初赛结束,经过四场初赛,李晶顺利进入下一轮复赛。

李晶是一个来自山区的农村女孩,和当地很多同龄人一样中专毕业于郑州市的一所电脑学校后,她来到林州电视台有线机房当了一名普通的值班员。从小长得比同龄孩子高大的李晶有着1.77米的高挑个子,同事们都说这样的身材不当模特可惜了。2007年6月初,李晶无意中在网上看到2007新丝路模特大赛河南赛区的报名事项,当时离截止日期已经不远,她的心中微微漾起了参赛的念头。

李晶的父亲是修路施工人员,母亲在一家房地产公司管售房。起初,父母并不同意李晶参赛,“总觉得孩子应该花心思好好工作,也担心孩子受诱惑变坏”。没办法李晶只得搬出大姨当“救兵”。在大姨的说服下,父亲终于认可了这个比赛,还陪同李晶到郑州报了名。

从小在农村长大的李晶虽然一直喜欢舞蹈和乐器,但没有机会接受训练。报名后,她开始了紧张的赛前集训。下班后,她不像平时那样再和小姐妹们一起逛街、吃饭了,而是去上体操课。穿着10公分的高跟鞋来回走动,变换站姿,几天下来,脚疼了、肿了,李晶开始偷偷抹眼泪,“甚至后悔参加比赛”了。

在母亲的鼓励下,李晶咬紧牙关坚持着。大赛开始了,李晶连闯四关进入复赛。虽然最后并未留在决赛场上,但她依然为自己有过这样一次经历而骄傲,她从此变得更自信。

和李晶相比,“90后”常小宇的成长过程虽无太多浪花,但似乎更能体现新一代林州农村姑娘的人生轨迹。

1990年出生的常小宇来自林州市姚村镇师街村。2007年高中毕业后,小宇学了半年电脑。“也没有想过要考大学,那时候就兴这条路,大家都是念完高中就学半年电脑,我们班共有四五十人,都是农村孩子。”半年后,学校协议将毕业生分配到福建等地做电子行业,因为恋家,小宇拒绝了这次毕业分配。在她看来,“女孩子离家工作最多两年,也就要回来结婚的”。那一年,小宇同班的一个姑娘去了福建电子厂,月薪一两千,不过工作两年后也回来了。因为学过图片处理,小宇在村里一家婚纱店找到了修补照片的工作,一个月六七百。夏天是婚纱照拍摄淡季,没有活,她就去派发婚纱店的宣传单。

没过多久,婚纱店倒闭了,小宇转而回到村里一家人造皮革店工作。“你知道人造皮革怎么做的吗?就是把轮胎那种软胶废料加工成糊状,加热后倒进模型……”小宇说:“那时候,女孩在村里做汽配一般就是七八百,我的工资是六七百,但因为守着家,我挺开心的。”2009年,在姐姐的介绍下,小宇离开村庄来到安阳水治镇一家服装厂工作。这家服装厂刚成立,规模不大,边做服装边卖。撑了半年多,经营不善的服装厂打算转移阵地到郑州发展,恋家的小宇只好又辞职了。只是,原先说好月薪是1000元,最后服装厂算给她800多元。

这一次,小宇到了林州县城西北边的付水洼村的加油站当起了小工,月薪700多。整个加油站只有两台加油机,小宇一个人应付着,也不算忙。这是她工作得最快乐的一段时光,“加油站的老板跟我是同村的,他们一家子也住在这里,平时吃住都在一起,有事离开,跟他说一声就好了”。加油站工作期间,小宇认识了男朋友小胡。2010年,在亲戚介绍下,小宇又来到安阳一个批发市场开始卖酒,月薪800多元。卖酒的日子很闲,工作环境也比较好,正巧周边有个驾校,小宇还交了七八百块钱,考出了驾驶证。

去年正月十六,在山西太谷从事建筑行业的父亲回家后知道了小宇的恋情,因为不同意她和小胡在一起,过完年,父亲一气之下便把小宇带到山西寿阳一家超市做理货员。小宇哈哈一笑,说“这是我参加工作以来赚得最多的一个工作,每个月赚1200多元。”虽然工资不低,小宇却过得并不快乐,和小胡分隔两地是原因之一,“我讨厌在陌生的环境里工作,总觉得孤独,想回去。”2011年11月,没跟父亲商量,小宇先斩后奏,辞职回了家。

小宇的执着让双方父母的见面提上了行程,从寿阳回到老家仅45天,她就和小胡领了结婚证。但是小宇并没有因此而感到兴奋,她说:“我没想那么快结婚,两家父母见面商谈婚礼,好像与我无关似的,谁也没有征求我的意见。”

这几天,小宇骑着自行车,顶着烈日在寻找店面。她不想再给人打工赚钱,想自己卖服装。“我最近看了一个店面,转让费3万,一年租金7万,我觉得还不错,再谈谈吧。”小宇腼腆地笑着。

猜你喜欢
李晶修渠林州
听奶奶讲修渠的故事
间谍修渠反助秦
甲状腺瘤瘤切除术后的临床护理要点分析
齐 家
The Hardest Language
如何以H5形式报道典型人物——澎湃《长幅互动连环画│天渠:遵义老村支书黄大发36年引水修渠记》策划笔记
迷情大丽花
24小时便利店已打烊
迷情大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