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让全球金融监管框架生发了重大变革,2010年G20领导人峰会正式通过巴塞尔协议Ⅲ也更是推动这一改革。为结合“十二五”规划和巴塞尔协议Ⅲ中增强的资本要求,中国银监会也进行了及时跟进,推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四大监管工具,资本要求、杠杆率、拨备率和流动性要求四大方面,这被业界称为中国版“巴塞尔Ⅲ”。在新监管即将到来的背景下,本文就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的指标的选取进行探讨,并试图构建符合新监管框架的压力测试模型框架。
一、引言
按照银监会的计划,我国银行业新的监管指标和监管模式将在2011年中逐步启用和开展。流动性风险监管方面,2011年10月银监会公布了《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引入流动性覆盖率和净稳定融资比率指标。这对我国银行业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方式又将带来怎样的变化。本文侧重讨论新的监管框架下对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技术的讨论。
二、国内外对压力测试的研究及我国银行业对新监管方面研究
因为国外研究压力测试很早,并且也已在各金融机构实践了多年,所以文献较多。文献对于压力测试的方法有不尽相同的区分,如 Dunbar及 Irving(1998)认为应分为:历史情景分析法、结构化历史情景分析法、及根据机构本身特性之情景分析法。RiskMetrics(1999)认为应分类为:历史情景分析法、虚拟情景分析法、预期情景分析法以及依资产组合特性之压力测试。而国际上较为认可的是,BIS(2000)认为可分为:敏感性分析法、历史情景分析法、虚拟情景分析法、最大损失分析法与极值理论分析法等。
国内关于压力测试的起步较晚。理论方面,郭春松(2005),黄璟(2004),杨鹏(2005),董天新、杜亚斌(2005)等学者通过对国外文献的整理、综述,对压力测试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包括压力测试的必要性、目的方法、国内外的具体操作等。国内有关实证分析的文献有汪寿阳、张静(2002)利用压力测试的方法分析日元贬值对我国大陆 2002 年出口造成的影响。万晓芳(2011)对银监会新监管指标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指出其局限性,并做了实证研究和相关的政策建议。马卓然, 刘仁慧(2011)对巴塞尔协议Ⅲ的主要变化以及银监会新的监管指标做了介绍,并且对国有五大行的相应指标进行了对比研究。巴曙松(2011)对拨备率的引入提出自己的看法。
三、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的方法设计
通常对流动性风险的管理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在正常市场波动下的日常处置、在紧急状况下的应急处置、在极端或特定情况下的预防管理。较之前两种管理,第三种重视事前的预测和防范,更符合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特点,而压力测试正是预防管理的重要方法。
目前主流压力测试的方法包括敏感性分析和情景分析。前者通过测量一个宏观风险因子或少数几个密切关系的因子及其假设冲击程度,计算对监管指标的影响,后者通过分析情景发生的可能性和情景的覆盖范围,评估在风险因子遭受轻、中、重度冲击下,组合价值的变动。
为构建压力测试模型,首先需要选取能够充分解释流动性的指标作为因变量。本文按照《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试行)》第三十五条规定,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的最低标准包含四个指标:流动性覆盖率、净稳定资金比例、存贷比和流动性比例,因变量的选取至少是其中一个。其后选取自变量,方法是考虑和因变量之间的线性相关关系,按照其符合统计意义(如T检验等)筛选出系数较大的因变量作为备选影响因子。针对影响因子的选取应当非常谨慎,本文根据国内外实证文献并结合《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试行)》中对压力测试情景选取的建议,需要考虑银行内部的比如存贷期限结构、资产组合方式和规模等制约,同时考虑宏观政策面的存款准备金率,利率变动情况,综上提出可选取变量:存贷比、同业拆解利率,存贷利差、存款准备金率、股票价格变动。
较之现多数银行采用的适合短期的流动性缺口检测方法,多元回归的方法更适合长期的模型建立和进行压力测试的反馈。本文采用VAR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具体方法是,根据前面选取的4个影响变量与流动性覆盖率或净稳定融资比例进行VAR和脉冲响应分析,从而可以模拟得出动态情况下影响因子对流动性检测指标的影响。在进行回归分析时可考虑如下VAR模型:
其中 是因变量, 是自变量,p是滞后阶数, 是样本个数, 是残差。此后,还可以对5个影响变量依次用滞后期分析单个自变量脉冲响应,即可以得到各自不同的流动性影响因子的敏感性分析。最后根据《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试行)》中建议的流动性资产价值的侵蚀、零售存款的大量流失、银行支付结算系统突然崩溃等十四个情景作出轻、中、重度的区分后,由历史、虚拟、极值等方法等计算在该情景下同时5个自变量变化值,带入回归模型得到监管指标的变化情况,若监管指标低于监管标准,就说明某冲击下压力测试发现存在流动性风险隐患。
四、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的政策建议
2011年10月,银监会提交国务院《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预示着借鉴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和巴塞尔协议Ⅲ的,愈发严格、精准和全面的新监管指标和监管模式正拉开序幕。在技术层面,建立有效的流动性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是完善流动风险管理体系的重要一环。压力测试作为一个重要手段应当得到董事会和管理层的积极重视,并应当将压力测试的结果用于风险管理和经营决策。
尽管受到历史积累数据和技术方法限制,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压力测试的研究需要继续不断深化,不仅要借鉴国外的先进方法而且要注重根据我国现阶段金融市场的特色辨证地吸收。这对在当今宏观大环境下对提高商业银行风险管控水平,保证商业银行正常运作,维持金融市场稳定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国银监会.商业银行压力测试指引,2007.
[2]中国银监会.商业銀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2011.
[3]刘畅.中国商业银行有效压力测试框架的构建:后危机时代的再思考.中国经济问题,2010(1).
[4]巴曙松.压力测试在银行风险管理中的应用.经济学家,2010(2).
[5]上海银行课题组.商业银行流动性压力测试应用与实证分析.上海金融,2008(11).
作者简介:莫铌(1987-),男,四川泸州,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研究方向:商业银行 。
(责任编辑:赵春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