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一峰
唐朝诗人李欣的诗《古从军行》开头两句“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记录了将军在观望烽火之后从山脚下的A点出发,走到河边饮马后,再回到B点宿营的活动过程(如图1).人们自然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饮马点该选在何处才能使总行程最短.无独有偶,古希腊的一位将军更是把这个问题提交给数学家海伦求解.于是,这个问题就有了它的专有名称——将军饮马.
图 1其实,“将军饮马”抽象成数学问题即为:点A,B在直线MN的同侧,在MN上求一点S,使㏒A+猄B为最小.海伦的解法十分巧妙,作点A关于轴MN的对称点A′,A′B与MN的交点S就是所求之点.理由是对于MN上任一点S′,S′A+S′B=S′A′+S′B≥A′B=AS+SB.
探究其解题的思想方法,采用的是“化折为直”的方法,依据是平面几何中的公理:连接两点的线中以直线段为最短.这一数学思想方法在数学解题中会经常得到运用.下面举例说明之.
图 2例1 如图2,已知正方形ABCD内有一正三角形ABE,试在其对角线AC上找一点P,使PD+PE最小.
解析 因为点D,E在直线AC的同侧,很明显,例1
就是将军饮马问题.点D关于直线AC的对称点为B,
所以PD=PB,从而只需PB+PE最小即可,故当P,B,E三点共线时PB+PE最小,即点P在直线AC与直线BE的交点时PD+PE最小,最小值就是正方形的边长.
图 3例2 如图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A(a,0),B(a+5,0),C(7,9),D(5,5),当四边形ABCD周长最小时,求实数a的值.
解析 因为线段AB=5,CD=25均为定值,
所以,欲使四边形ABCD周长最小,只需AD+BC最小即可.
过A作AE∥BC且AE=BC,则问题转化为求AD+AE最小,如此,问题又转化成将军饮马问题,不难求得a=55[]14.
“化折为直”思想方法的用武之地有时候并不是一眼就可发现,往往在隐蔽之中,需要具备较强的洞察能力.
图 4例3 如图4,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A(2,8),B(6,2),试在x轴上求一点Q,y轴上求一点P,使折线APQB最短.
解析 怎样把折线APQB“化直”而使之为最短呢?先
作A关于y轴的对称点A′,再作B关于x轴的对称点B′,连接A′B′,分别交x轴、y轴于点Q和点P,则此时折线APQB最短,最小值为241.
如果把上题中的直角坐标系改成一般的仿射坐标系,那么就有下面的问题,解法与例3如出一辙,不再赘述.
例4 若∠AOB=θ(0°<θ<90°),M,N是∠AOB内两点,试在边OA,OB上各找一点P,Q,使得折线APQB最短.
从上面几题的解答中,容易看出能否“化直”是解题的关键,但有时怎样“化直”是要动一番脑筋的.
图 5例5 如图5,在直线l:3x-y-1=0上求一点P,使得P到A(4,1)和B(0,4)距离之差最大.
解析 与将军饮马问题相比较,不同之处在于两定点位于
定直线的两侧,并且是求距离差,因此需先作出距离差,而后再去求它的最大值,进而确定P点的位置.为此,可先作点B关于已知直线的对称点B′(3,3),直线AB′与直线l的交点即是所求的P点,其坐标为(2,5).为什么这个点符合题中的要求呢?乃因为把差“化了直”.事实上,倘若不是P点而是图中的D点,那么就有﹟DB-狣A|=|DB′-DA| 有时候对“化直”的对象需进行深入推敲,所选对象准确对于问题解决是至关重要的. 例6 求函数y=(x-1)2+4+(x-3)2+9的最小值. 解析 本题采用代数的方法去求解运算会很麻烦,而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去求解就十分便捷.可把(x-1)2+4看成点(x,0)到点(1,2)的距离,又可把(x-3)2+9看成点(x,0)到点(3,3)的距离,故问题转化为在x轴上找一点,使其到点(1,2)及点(3,3)的距离和最小,这就是将军饮马问题,数形结合的结果为实施“化折为直”创造了条件.由两点间直线距离最短知,点(1,-2)和点(3,3)的距离就是函数y=(x-1)2+4+(x-3)2+9的最小值,最小值为29. 最后,笔者在这里还要指出,两个物理模型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一是光的反射,二是物体的反弹.光的反射和运动物体的反弹都是可运用“化折为直”数学思想方法求解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