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彩霞
“一切数学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生活的现实”。《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数学教学应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必须为学生搭建数学与生活的桥梁,将生活引进课堂,让学生在感受、体验中愉快地学习、理解数学;同时也让数学走进生活,引导学生培养发现的慧眼,去捕捉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的价值,享受因学习数学而带来的快乐。
一、让数学知识寓于生活化现象之中
1.巧借生活现象,生成数学感悟。
数学虽然严谨抽象,但追根求源,它还是源于实际生活,并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教学中,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巧妙融合,强化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他们所学的数学是与自己的生活密切相关的,从而产生对数学学习的亲切感和求知欲,增强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如在教学“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时,我创设到超市购物的情境,让学生通过购物,加深对乘法和加减混合运算的理解,并还掌握运算技能。由分步列式计算,然后在此基础上把两个或几个算式合在一起列成综合算式,这样把数学知识生活化,学生学习就感到会亲切,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感悟。又如教学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时,比如说一个学生带了54元钱到超市购物,他先花30元买了一个书包后,余下的钱全部买练习本,练习本每本3元,问可以再买几个练习本。通过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事例教学,学生很容易理解数学问题。步骤如下:(1)先算买一个书包后还剩下多少钱,即54-30;(2)列成综合算式为:54-30÷3;(3)发现综合算式存在的问题,即与除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顺序的规定发生了矛盾,为了能够先算减法,讲解专门符号“()”。因为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学生对小括号产生的必要性和其发挥的作用的认识也就十分清楚。
2.结合亲身经历,内化数学知识。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数学内容的抽象性,数学思维的严密性,使得数学学习更需要体验。亲身感受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一种最直接的实际经验。
在教学“千米”这一内容时,我把学生带到操场,告诉他们跑道一周是250米,让他们明白4圈就是1000米,然后让他们自己去走完这1000米,并为他们计时。从走的体验中,学生知道了1千米要走十五分钟左右,学生还能由此想到自己平时从家到某个地方大约是1000米,如果慢跑要几分钟。这样,他们自然就对“1千米”有了较感性的认识。在教学“吨”时,我把学生带到了食堂,指着那一袋袋大米让学生看上面所标重量“25千克”,让学生算出1吨要用这样的袋子40袋,再让学生一个个去搬那25千克的一袋大米,一个人搬不动两个人抬,这样学生对“吨”的概念有了深刻的体验。
学生能动地、自主地去感知生活,并从中学习知识,不仅可以加深对事物的认识,而且能从中获得知识,同时获得某种技能,从而激发对学习抽象知识的兴趣。这种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学习数学,才能既真正体现学生主体性,又让学生获取鲜活的数学知识。
3.开展数学活动,强化概念认知。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身边的生活问题往往有着浓厚的研究兴趣。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开展数学活动,提供发展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机会,可让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和对数学本身的探索中理解、掌握和应用数学,增强学生自身的创造性,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如学习“角”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让学生测量三角板上的三个角并计算它们的和,要求学生课后去研究“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三个角的和都是180°”。在学习统计后,我组织学生调查学校各班人数,要求他们把统计结果制出统计表或统计图。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的知识得以延伸,能力得以发展,学习积极性也得到了提高。
二、将生活实践赋予数学的内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学有用的数学”。因此,数学学习必须加强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1.用数学眼光去审视周围事物。
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带着数学问题接触实际,加深对数学问题的理解,进而明白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如学生认识了“时间”后,让学生记录下自己一天的学习生活“时间”。又如学习“千克和克”后,如让学生到生活中观察一些物品的包装,记下物品上面所标明的重量;跟爸爸妈妈上菜场,让学生了解每天家里买菜的数量等。
2.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更好地去服务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以致用。因此要创造条件,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去研究、探索、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数学回归生活。如在学习面积后,让学生想办法算出学校教室、操场等面积,会利用休息时间去测量,运用公式计算。学习“利息”时,我让学生去银行了解储蓄的方式、各种期限存款的利率、关于利息税的规定等,再让学生用自己所掌握的方法帮老师或家庭计算存款所得利息。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对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很有意义。
3.用数学日记去记录生活现象。
实践证明,数学知识离不开生活,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善于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养成运用数学的方法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的习惯。当学生有了一定的观察和书写能力时,可让学生记录下自己在生活中所接触的和数学有关的问题(自己的发现、自己的问题、自己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等),一方面可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另一方面也可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和价值。
数学即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只有当我们能真正搭建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数学的“生活化”和生活的“数学化”时,才不会感觉到数学的枯燥,才会有兴趣地、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数学,我们的教学才真正实现新课程标准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