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泽川
一提起《清明上河图》这幅画卷,不少人一直认为画中描绘的是清明时节。
其实画中描绘的不是清明时节,而是秋天。
比如,在汴河边上小摊贩的桌子上,摆着秋天的果实,打谷场上有碾谷用的农具等等,却丝毫找不到清明时节“踏青”的迹象。那么,为何还要题“清明”字样呢?
原来,画家张择端是宋朝的翰林画师,专攻“界画”,尤其善于画舟车、市街、城郭等,独具风格。当时,画人物要以贵族生活和宗教色彩为题材,进行供奉,画卷才能得到一席之地,而他在这幅画中画的却是市民阶层的生活场面,把劳动人民作为京城地区生活的主人公,虽然价值很大,在中国画史上不多见,但这种题材,却不为士大夫和文人雅士们所乐道。所以,画家在将此画呈进宫廷时称“清明”,意颂“皇恩浩荡”、人间一片“太平盛世”景象,而非指自然界的季节“清明”,这样才过了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