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

2012-04-29 00:39罗建宇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2年9期
关键词:中学数学育人德育

罗建宇

中学数学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只要我们去认真挖掘、提炼,加以充实,把它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去,就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实践表明,寓德育于数学教学之中,将使德育、智育相得益彰,使数学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在数学教学中开展德育工作的特点则是“渗透”.因此我们必须结合教学工作特点与实际,研究其渗透的方法与规律,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一、中学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原则

1.找准“渗透点”

中学数学教材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育人因素.因此,德育中的渗透必须依托教材,离开了教材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教材中的育人因素,大多寓于知识之中,呈隐性状态.只有充分驾驭教材,才能悟得育人真谛,探寻到知识教学与思想教育的最佳融合点,即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的“渗透点”.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育的对象,这就要求德育工作必须既遵循学生认知的规律,又要符合思想教育的规律,只有找准渗透点,思想教育才能直透心田.

数学自身充满矛盾、运动和变化.在教学中揭示数学规律,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是德育的一个主要方面.如正数和负数、已知和未知、数与形、特殊与一般、实数与虚数.一些重要的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如待定系数反映了已知和未知的矛盾转化过程,数形结合揭示了直观与抽象的联系,归纳法反映了事物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

2.把握“渗透时机”

教师从教材出发,觅到源头——渗透点后,引出源远流长的“活水”.显而易见,渗透点是客观存在的,它不可能由施教者任意安排,必须遵循其在教材中所处的特定位置、层次、地位来具体安排,随着教学进度随机渗透,因材施教.德育的特点是动情晓理,“情动”而“知书达理”,这就是说渗透的方法、形式、时机都应利于创造最佳的渗透氛围,即学生认知与接受渗透的最佳心理.不能因为渗透而置教学知识于不顾,牵强附会,强行渗透,也不能只顾及教学,对德育或敷衍了事或事过境迁才勉强渗透.这样都会破坏课堂教学的整体效应.由此可见,把握好渗透时机是为了获取最佳渗透效果,只有精心设计教学,充分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

数学美给人们以精神享受,从而激发起学习研究的兴趣,另一方面又会给数学的发现带来积极的影响,数学美绚丽多姿、深邃含蓄又充满理性.在教学中,要不断挖掘、引导、创设情景,让学生鉴赏、体会,不仅能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还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三角形面积S=1[]2ah和S┥刃为=1[]2LR形式的统一,体现了数学的和谐美;三角形形状千变万化,但内角和始终等于180度,体现了数学的内在美;二次曲线的方程各异,而在极坐标系中,椭圆、双曲线、抛物线完美地表示成ρ=1-ep[]e玞osθ,体现了它的统一美.

3.掌握“渗透度”

找准渗透点是为了解决育人从哪儿选择突破口,把握渗透时机是为解决什么时间、怎么突破的问题,教师要恰到好处地处理二者的关系.而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时,这种渗透如果“透”得不够,不到位,则会功亏一篑,效果不佳;而过“度”则会改变学科性质,变成政治课、思想品德课,这就要求教学中我们要做到既不可偏颇一方,又能抑扬有节,调度有方,处理好渗透的尺度,做到既到位又不越位.

德育教学中处理好渗透的“点”“时”“度”至关重要,找准“渗透点”是重点,把握“渗透时机”是难点,掌握“渗透度”是关键.教师只有做到因材施教、寓情于教,才能有机地熔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发展和思想陶冶于一炉,发挥课堂教学德育的主渠道作用.

二、中学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法

1.紧扣教材,自然渗透

德育渗透要从教材实际出发,寓于知识的讲授或训练之中,使科学性与思想性水乳交融,在教学中自然而然地渗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学生不感到是在接受思想教育,却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如果生拉硬扯,像贴标签一样贴上去,则收不到预期的效果.

如圆锥曲线的离心率e的量变引起点的轨迹的质变(e=0是圆,01是双曲线,e→∞是两条相交直线).一个圆台当其一个底面大小变化时,当这个底面恰好为零时或变成与另一个底面相等时,圆台就变成了圆锥或圆柱.量的变化,可以引起质的飞跃,生动地反映了量变的规律.

再如两圆的位置关系(相离、外切、相交、内切、内含)则可以看作是将其中一个圆相对“静止”,另一个圆相对“运动”形成的.在数学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内容,对学生进行生动而又深刻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事物的现象与本质、绝对与相对、静止与运动、特殊与一般、量变与质变、对立与统一等辩证关系.学会用辩证的观点观察事物和分析事物,研究和解决问题.

2.深钻教材,挖掘德育素材

在数学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处于明显的位置,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例如在讲勾股定理时,介绍中国人商高比外国人毕达哥拉斯早六百多年发现.再如学习圆周率时,介绍我国南北朝数学家祖冲之利用割圆术求得3.1415926<π<3.1415927,比西方的数学家取得相同成果整整早一千多年,世界天文学机构将月球背面的山命名为“祖冲之”谷地,可见国际上对他的敬仰,并讲述祖冲之在追求数学道路上的感人故事.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转化为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另一方面也可培养学生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

3.把握学科特点,增强渗透的生动性

把握本学科性质和特点,在渗透德育时,充分发挥本学科优势,增强生动性,还可以结合教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日常行为教育等.如在近代数学史上,我国杰出的自学成才的数学巨匠华罗庚和勇摘数学皇冠上的明珠“哥德巴赫猜想”的陈景润,还有被国家授予科技特等奖的中科院院士吴文俊教授的计算机证明理论,使数学电子化成为现实,引起国际科学界的高度重视,在国际上被誉为“吴方法”……这些卓越的数学成就在世界数学史上写下了灿烂的篇章,像一颗颗璀璨的明星,闪烁在科学界的星河中,是中华民族的骄傲.经常对学生进行这种启发教育,既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又能激励学生为建设祖国和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而刻苦学好数学.

4.用高尚师德感染学生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有一个精辟的论述:“决定一个学校办学的方向不是校长,而是每一个教员.”这一论述阐明了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决定作用.因而教师队伍的师德教育对于整个学校的学习风气起着很大的影响.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认真备课,认真辅导,认真批改作业,用高度的敬业精神感染学生;课堂教学中教师用精辟的分析、形象的比喻、巧妙的启发、严密的推理、生动的语言、精心的板书尽量体现学科中美的神韵;用深入的思考、顽强的探索、严格的规范、准确的计算、感人的故事尽力体现学科的精神,这样学生不仅学得愉快,而且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科学精神和美的陶冶,从教师身上体会到责任感、敬业精神等做人的道理.

5.寻求最佳结合点,增强针对性

德育不仅要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结合,而且要选准德育要求与学生精神要求的最佳结合点,才能增强德育的针对性,收到较好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善于体察和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在渗透德育时对症下药.德育要结合数学教学内容,因材施教、因地施教,切忌形式主义、牵强附会,不搞形式主义.根据学科特点,适时、适当、适量地进行德育渗透,使学科教学不仅仅局限于知识、技能技巧构成的智力因素系统内,从而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受到更完备的教育,形成更全面的素质,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总之,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要注意它的策略性,一定不要喧宾夺主,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我们只有在平日的教学中下一番苦工夫,才能探索渗透德育的新途径,开创出德育工作的新局面.我相信只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就能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目的.

猜你喜欢
中学数学育人德育
《上海中学数学》2022年征订启示
《上海中学数学》2022年征订启示
《上海中学数学》2022年征订启示
《上海中学数学》2022年征订启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