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敏
如果说语文课堂教学是一朵绽放的花蕾,那么多媒体教学就是一片锦上添花的绿叶,二者相得益彰,互为一体,给学生创设了愉悦有趣的情境,从而巧妙地突破教学的重难点。下面我就苏教版第十册第四单元课文的教学谈一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 视觉冲击,由表及里
《秦兵马俑》这篇课文的中心句是“秦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这句话不仅交待了秦兵马俑的两大特点,而且也明示了这就是本文的教学重难点。如果在教学秦兵马俑的“类型众多”时,只是依赖于文本与学生的想象的话,那永远也只是一个表象或者说是轮廓。要想让学生在已有表象的基础上丰满其“血肉之躯”,那还得依靠多媒体技术。于是,我进行了以下教学:
1.提问:坑中那么多的俑,都有哪些不同?你认识吗?(出示两幅兵俑图)
2.让学生速读课文,找到答案,并进行大组交流,回答问题。
3.出示其余四种兵俑图,让学生认真读课文的第6~9自然段,仔细观察兵俑图,挑一种俑抓住它的特点,用自己的话来介绍。
4.让学生自由准备,并指名介绍。其他学生猜兵俑,猜中后读相关语句。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我使用实景形象刺激学生的语言表达,使学生在充分读课文并理解文字内涵的基础上,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再加上生动、形象的图片作提示,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与学习热情,这样学生对语言的把握就比较准确,最终能准确地将文本语言成功转换内化成自己的语言。
● 化静为动,立体演绎
《埃及的金字塔》这篇课文中,描述了人们砌金字塔的整个过程,同事们研课得出了如何重现这一历史过程的结果:让学生画立体图形;用直尺、板凳、粉笔盒等一系列实物进行演示;利用制作好的立体动画推演。三种方案我均尝试过,结论是:第一种方案不可行,学生不会绘画立体图形;第二种方案可行,学生积极性高,但缺少科学的严谨性;第三种方案可行,学生积极性亦很高,且能充分理解,科学严谨性强。
当学生在看懂立体动画演绎的基础上,再来读课文中的这段文字,边读边回忆自己所看到过的景象时(即入情入境),这样动感的画面,激活了他们的感官,使文章内容在学生的心中、脑中具体化和形象化,并且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推动其形象思维的升华。自然而然地也激发了他们对埃及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和敬佩。
● 形象直观,唯美入心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荀子早已提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由此可见,闻、见是教学的基础,借助信息技术教学能有效地化抽象为具体,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感官刺激,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激活学习的内因。只有产生与文本的对话期待后,学生才会主动走进文本,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从而进入“真正的读书境界”。
在教学《音乐之都维也纳》一文时,因为,这样一座具有古典艺术美的城市距离学生的实际较远,学生理解有难度。于是,我采用以下方法:
1.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我相机出示一组维也纳街景,让学生欣赏。
(2)提问:同学们,看过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感受?(充分地让学生说)
2.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中的语句:“悠扬的乐声掺和着花草的芬芳。”
(1)提问:什么叫“掺和”?在文中指什么?
(2)播放施特劳斯的圆舞曲,要求:请学生闭眼用心听,然后说说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3)提问:现在再来看“掺和”,仅仅还是“掺杂混合”的意思吗?
教学时,合理运用“形、声、色”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有效地诱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身临其境,拉近了学生与文本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