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忱程 曹建明 赵长容
摘要:本文论述了由优化课堂教学、优化实践教学和优化考核评价体系三个方面有机结合的环境监测课程教学改革,解决环境监测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内容多、学时少;书本仪器多、课堂仪器少;监测现场操作环节与课堂教学内容脱节等问题。
关键词:环境监测课程 教学优化 教学改革
环境监测课程是环境科学专业12门核心课程、环境工程专业9门核心课程中共同的核心课程[1],是环境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具有综合性、适时性、应用性强的特点[2]。该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有关环境监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以污染物为主线掌握从布点、采样、样品保存、样品预处理到样品分析测试和数据处理的环境监测全过程,使学生具备从事环境监测工作的能力和综合素质[3]。因此,做好《环境监测》的课程教学至关重要。
一、环境监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环境监测教学中普遍存在三大问题:教学内容繁多复杂,教学课时数有限,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味加快教学进度,导致学生理解知识点困难,学习兴趣匮乏;二是环境监测的某些方法及所用到的仪器学生之前没有接触过,由于课题教学资源和条件的限制,在课题单纯理论教学和课堂实验教学时涉及仪器的部分显得抽象而枯燥;三是环境监测课程实践性、现场性强,但课题实践教学无法体现其现场布点、采样等环节,课堂实践教学内容与环境监测技术实践操作过程脱节[4]。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环境监测课程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在日后环境监测工作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操作技能,本文针对上述环境监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构建了由优化课堂教学、优化实践教学和优化考核评价体系三个方面有机结合的环境监测课程教学改革和实践。
二、环境监测课程改革探索与创新
(一)优化课堂教学
1.教学内容上把握环境监测全过程的原则
环境监测课程教学内容繁多,首先要对教材上的内容进行重组,在这个过程中要注重整体性、逻辑性,系统地简化内容并深入浅出地向学生教授知识点以完成教学任务。在教材内容重组的过程中,要把握好环境监测工作的基本原则和特点,在教学内容、手段及方法上做到不断更新,与时俱进。首先要把握环境监测技术整体性的原则,教学内容必须囊括水监测、空气监测、噪声监测、固体废物监测等基本环境要素;而各监测要素的监测都遵循相似的基本程序:布点、采样、运输保存、样品分析、数据处理[5]。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始终把握总体操作流程,在突破一个环境监测要素的内容教学后,在其他环境监测要素的教学中,通过基本流程的异同点对比分析,对学生灌输环境监测基本程序的思想,使学生事半功倍地从整体上理解、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技术,使零碎的教学知识点系统化和条理化,并大大节省授课时间。
2.教学手段上采用计算机技术
在课题教学中全程采用多媒体教学,对于抽象的仪器和方法采用图片和动画,让学生对于抽象的理论有具体的体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建立和完善课程网站建设,让学生对于课堂上没有详细讲解的知识点在课后进行自学。对于教学内容中的重难点,采用引导式、探索式教学,教师提出问题,布置课外作业,引导学生在课外使用网络技术,查阅环境标准、环境保护网站等解决问题,培养学生通过网络获取知识、信息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通过接触大量的环境监测领域的网络知识,也能让学生拓宽环境专业知识面,增强专业认同感和责任感。
3.课堂教学与实地教学结合
经过基础理论知识、监测方法的系统教学,学生对环境监测技术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可以进行一些实地教学。如联系到环境监测站、气象站进行实地参观。对照具体的仪器,回顾课堂教学中仪器和监测技术的发展趋势等教学内容,使学生对实际环境监测涉及的仪器、方法有更深层次的掌握[5]。这种实地教学使课堂教学从纸上谈兵过渡到现场实物教学,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更有机地结合,从而达到更好的效果。
(二)优化实践教学
环境监测是一门实践操作性较强的学科,因此实践教学是本课程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在实践教学中,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优化教学过程。
1.加大综合性、实践性实验的比重[6]
实践教学活动由“教”向“学”转变,教师地位由“教”向“导”转变,尽量减少验证性实验,多开设设计性的监测分析实验,减少提供实验试剂,并提供具体方法和步骤,这就是“全承包”式教学方法。由教师提出监测任务,学生分组完成资料收集、方案设计、样品采集、分析测定、数据处理、实验报告提交等任务。通过开设设计性、综合性实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专业知识,同时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文献检索能力,使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得到培养。
2.实践全过程评价
对环境监测的全过程进行评价,如监测方案的制订、样品的采集、分析测试技能的操作、实验报告的书写等方面。采用过程性评价,改变了以往的结果评价,注重了学生操作过程的细节,让学生亲自操作了较各类大型监测仪器,如气相色谱仪、原子吸收仪,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学生相互抄袭实验报告的问题。
3.采用模拟实验和完善专业实践基地建设
校内实验、实训室尽可能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模式进行技能的培养,聘请校外环境领域的资深专家作为教学改革指导委员会的成员,将大型监测任务提供理论支撑的科学基础知识、方法、观念和能力系统地整合到一起,设计完整的大型环境监测实习软件[7]。学生可在计算机上模拟完成大型环境监测任务,对仪器的原理、使用方法,实验的操作流程等知识有详细、完整的掌握,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而且解决了学校仪器设备不足的弊端。同时广泛采取校企合作,完善专业实践基地建设。根据教学内容分阶段安排学生到环保企业、环境监测站等单位实习,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社会岗位适应能力,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就业机会,而且用人单位也可以减少岗前的培训成本[8]。
(三)优化考核评价体系
对于课堂教学的考核加大平时表现在考核体系的比重,其中,平时成绩占50%左右,卷面成绩占50%左右,同时在试卷中加大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试题比例,使学生减少死记硬背,对所学的知识能做到融会贯通,活学活用。对学生的考核也贯穿于整个实验教学过程,实验操作的每个项目都有相应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主要有平时成绩、操作技能成绩、理论知识成绩三部分。每个实验项目的成绩采用百分制,其中,平时成绩占20%~30%,操作技能成绩占40%~35%,理论知识成绩占40%~35%。平时成绩主要反映学生课前预习、实验过程和实验报告等方面的情况;操作技能成绩主要考查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理论知识成绩主要测试学生对实验原理、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等掌握情况。学生最终的实验成绩由多次考核结果综合而得。
三、结语
通过环境监测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确立了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中心的教学原则,通过简化整合教学内容和灵活生动的教学方法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理论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实践性教学在教学体系中得到了重视,改进了实验教学方式,丰富了教学内容,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专业技能,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合理、公平的考核评价体系真正做到既考知识,又考能力和素质。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为学生在就业机会和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而服务。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实用型高素质的人才,没有固定模式可供借鉴,只有结合各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就业的实际需求,在实践中不断思考、探索、研究和总结,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和效果。
参考文献:
[1]周凌云,王素芬.“环境监测”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内江科技,2011(12).
[2]仝致琦,谷蕾,马建华.关于环境科学基本理论问题的若干思考[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
[3]昌康乐,卢春由.环境监测课程教学与实验改革[J].科技创新导报,2008(7).
[4]赵长容,马美萍,曹建明,连国军.环境监测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考试周刊,2009(7).
[5]奚旦立,孙裕生,刘秀英,等.环境监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6]杨书申,陈启石,王秀莲,张英.环境工程专业《环境监测》课程建设的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11(18).
[7]牛显春,周建敏,钟华文.大工程观指导下的环境监测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广州化工,2010(4).
[8]张丽,汪志涛.高职环境监测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09(1).
基金项目:温州医学院教学改革项目JGEL2010036。
冯忱程:温州医学院读本科生,学号1019180012。
赵长容:通讯作者,温州医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