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丹
摘要:语文学科的重要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阅读教学中既不能只注重语文的工具性而忽略了人文性,又要防止把语文阅读课上成人文性极强而忽略了语文工具性的课。二者应该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水乳交融。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工具性;人文性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259-02
在怎样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问题上,一部分人认为:语文教学应当凸显语文学科的个性,立足工具,弘扬人文。在这方面,当前倾向性的问题是阅读教学往往“得意而忘言”,一味注重内容理解、人文感悟,忽视语言的理解和运用,甚至以“得意”为唯一目标,忽略语言的学习。这种失衡的做法,不仅不能有效地提高人文素养,而且长此以往会把语文掏空。代表们认为,重人文轻语言是现象,根子出在对“语文”的理解上,出在对语文教学、对阅读教学的认识上。语文姓“语”名“文”,学语习文是语文教学最基础的事。小学语文是学习语文的起步阶段,除了具有工具性的性质,还有基础性的特征。阅读教学是干什么的?凭借文本的语言,着重培养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丰富精神世界,从而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做人。语文是学习语言的课程,阅读是学习语言的基本途径。“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把阅读教学上成思品课、故事课、文学课、常识课……都没有准确体现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和有效的人文教育,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严峻问题。
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呢?这不仅要关注理论上如何澄清,而且更要关心在操作层面上如何落实。
一、语言迁移朗读感悟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如何进行语言的积累、语言的训练,如何设计练习让学生运用课文中学到的一些富有表现力的生动的词句来练习说话、写作。从而达到熟练运用语言交际的能力,并且丰富、扩展、积累自己的语言呢?在《珍珠鸟》的教学中,描写雏儿外形和鸣叫的文字形象、生动,如何更好地理解、运用这些优美语言来描述小鸟呢?可以设计一个填空“这是一个的小家伙”,再让学生自由读课文,然后到文中去找,用文中的句子来填空。有的学生填:“这是一个能发出尖细又娇嫩的鸣叫的小家伙”;“这是一个胖胖的、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的小家伙……”对于小雏儿的外形特点,教师没有使用分析、理解的方式,而是让学生自己寻找语句填空来体会小鸟的外形特点,这种掌握语言的方法不是单看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而是看学生是否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运用。显然,没有语文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文学审美就会大打折扣,只停留在语文基础知识学习,就不能深入作品情致理趣的探寻,人文精神的熏陶会被架空。小学语文教材就是有独特表现的优秀文艺作品,或富有语言发现力、或能给予学生知识和性情陶冶的各类文章,就拿《珍珠鸟》为例,它不仅语言文字优美,而且字里行间透露着小鸟的活泼、可爱,以及作者对它的精心呵护与深深的喜爱。就拿同一段文字的教学来说,如何让学生在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同时,又能有所感悟,体会到雏鸟的活泼淘气及稚气可掬的情态?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划出描写鸟的句子,圈出动作描写的词,再反复朗读感受、体会。
二、创设情境想象体验
情境教学是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典型场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把认识活动与情感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在《黄山奇松》的教学中,可以请学生先找到描写松树的语句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放声朗读。再找到并说出描写各松树的特点的词,如迎客松的姿态优美,枝干遒劲;陪客松的茂密、碧绿、巨大;送客松的姿态独特,枝干蟠曲。教师和学生想像自己以旅游者的身份去攀登黄山,欣赏奇松。同时教师用录相把黄山的景色、黄山的奇松播出来,把抽象变具体,把静态变动态,把枯燥无味变趣味生动。通过优美的电视画面,学生更深刻地领略了黄山的美景,更直观形象地判断和欣赏了“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各自的特点。这种方法,让学生对黄山奇松有一个整体感知的过程,利用文字、画面、朗读,进一步使学生对黄山奇松的神奇、秀美印象深刻,从而体会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丽和秀美,使学生既能学到知识,又受到美的熏陶。
三、以人为本尊重个性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课堂要呼唤个性化,提倡学生在阅读中的多元感悟,提倡老师在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下,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而语文教材多是由一篇篇文章组成的,学生接触到的语文都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内容具有包容性,学生对其反应,必然呈现多元的特点。因此,要求语文老师在课文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下,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在学生的自主感悟中,扩充文本的人文内涵。《雪地里的小画家》一文中的第一句是“下雪啦,下雪啦”,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教师可尝试着将学生带入童话般的雪景世界中,让他们自由地朗读,我们会听到孩子们怀着不同的心情读出来不同的语气:高兴的、兴奋的、惊奇的……更令人激动的是有的学生因想到下雪会给交通带来不便,因而读出了沮丧、厌烦的语气。他们无拘无束地表达着内心的情感,尽情地享受学习语文的乐趣。接着,就请他们把下雪的消息悄悄地告诉给小伙伴。最后,再大声地告诉给老师。学生在老师设置的不同情境中充分地朗读,充分地感悟祖国语言蕴含的丰实与多彩。“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一个有生命的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一个学生个体都是唯一的,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环境、经历、受教育的程度存在差异,其情感、思维、思想也都是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
四、揣摩语言个体表演
新课标指出:“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怎样才能更好地理解、运用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呢?在《半截蜡烛》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人物,朗读它的对白,共同揣摩人物的语言,表现人物心理,同一个角色的演员商讨表演技巧等,使人物的语言、心理、动作逐步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行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学生对人物的理解不同,表演时的方式、言行、神态都各不相同。对于杰奎琳这个小女孩,有的学生演得很可爱,有的演得很天真,有的又表现了她的机智……所以,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在赞赏中欣赏他们个性的张扬及创造能力的展现,能发现认识作品的理趣情致,创造性感受作者语言,体验作品中真善美对人的心灵的震撼。这正是工具性、人文性高度统一的语文教学价值追求。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在进行语言的积累、语感的训练和听、说、读、写等方面的实际运用能力培养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文化品味、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思想修养,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既重视语文的工具性又体现人文性,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特性,改进教学的方法与方式,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知识水平和形成一定的语文素养,让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在阅读教学中达到和谐完美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