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教学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2012-04-29 19:35赵恒
教育教学论坛 2012年9期
关键词:数学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赵恒

摘要: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从教几十年来,我对此不断地潜心探索研究,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激发兴趣,“乐”中求学;二、引导猜想,“思”中求学;三、鼓励质疑,“问”中求学。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激励学生质疑的方式或方法有以下几种:1.导入新课,激励学生提问;2.学习新知,激发学生提问;3.运用知识,鼓励学生提问。

关键词:数学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128-02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就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如果一个学生在几年的学校生活中所学的都是前人所给予的现成的东西,而没有从中学到前人的创新观念、创新思维和才创新能力,等走出校门、面向社会之后,他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不会创新,那么他的一生就只能是永远的模仿和抄袭。因此,在中学数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是至关重要的。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从教几十年来,我对此不断地潜心探索研究,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激发兴趣,“乐”中求学

我们都知道:学习的最好动力是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只有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才能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只有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兴趣,才能为学生萌发创新意识创造良好的条件。那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首先,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一上课就处于一定的问题情境中。教师可以用设置悬念或提出问题来设置问题情境。例如,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一节时,我让学生任意写出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然后我向学生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猜想这个方程的两个根之和、两根之积。等学生经过一番思索后,正苦于无法寻找答案时,教师迅速说出答案。对此,学生会感到很惊讶,自然会想到:老师是怎么知道的?用的是什么方法呢?老师如果经常采用这种方法来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就会产生很强烈的求知欲望和需求,进而激发他们探索新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当然,教师还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鼓励质疑,“问”中求学

俗话说:问题是数学思维的起点。学生的“问”能激励他们主动地去学习和发现,去探索和创造,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力给学生创设“质疑”的情景,多给学生“质疑”的时间、空间和机会。当然,质疑的前提是要保护好学生质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切实发扬民主的作风,最大限度地解放大多数学生的创造力,并使其发挥到最高峰。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做到有问必答,要始终对学生的提问给予积极的评价。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激励学生质疑的方式或方法有以下几种:

1.导入新课,激励学生提问。教师在导入新课时,要有意识地给学生创设发问的情景,把学生带入“问题”中,使学生常生求知的需要。例如:在教“圆的认识”一节时,我首先利用多媒体在屏幕上演示:人,利用绳子在地上画了个大大的圆。学生看完演示后,教师出示课题“圆的认识”,随后让学生互相提问:为什么这样就能画成一个大大的圆?有没有更好的画圆方法?“圆”这种图形有什么特征?这样,学生就会在自己不断质疑的问题中开发思维,激发求知欲望,产生创新的思维和意识。

2.学习新知,激发学生提问。中学生本身就具有好动、喜欢追求、爱好发现的心理特点。根据这一特点,在学习新知识时,教师要有意识地把学生放在“问题”的情境中,使他们成为“问题”的探索者。例如:在教“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节内容时,同学们事先都知道:“分式的分子和分母乘以或除以相同的不为零的数或整式,分式的大小不变”这一定理。面对“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新课题,教师可以有意地启发学生:你还能想到分式会有其他变化方式吗?这时,那些善于思考的学生可能会提出:“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加上或都减去一个相同的数,它的大小会不会变?”这个一问题一经提出,同学们就会激烈地加以讨论和演示。对于学生的这一敢于质疑的精神教师要及时地加以表扬,并在最后和学生们一起解决这个问题。

3.运用知识,鼓励学生提问。学生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方法之后,教师要十分注意不能让学生机械地模仿书本中的例题来解答习题,而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去主动“质疑问难”。例如:学习完“平行四边形”一节内容后,在确定学生已掌握了“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前提下,教师要鼓励学生思考以下问题: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那些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很可能会提出:“能否用菱形的面积公式来代替正方形的面积公式?”随后,教师再组织学生讨论,问题很快就会得到解决。

三、引导猜想,“思”中求学

所谓“猜想”就是由一个事物联想到另一个事物,就是通过两个事物之间彼此形象的联结,实现对事物正确认识。猜想是发明创造的前提,是合理思维的关键。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去进行合理的猜想。在教“梯形的面积”公式推导一课时,我先让学生猜想梯形的面积公式怎样才能推导出来?学生之间互相讨论起来,有的说把梯形割成长方形;也有的说把梯形分割成两个三角形……随后,我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梯形”白纸进行操作。最后,经过师生的共同讨论分析,得出了梯形的面积公式;再如:在教“勾股定理”一节内容时,我首先让学生回顾直角三角形两个锐角之间的关系(互余),然后再让学生“猜想”直角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我这样让学生通过实际的动手测量,再进行讨论,最后达成同学间的共识。由此可见,虽然先进行猜想再经过具体验证的过程比较费时,但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来说是很有裨益的。

总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强调学生必须学好基础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素质的培养,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发展。只有学生的创造思维发展了,学生的素质得到了提高,我们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才会得到提升。

猜你喜欢
数学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注重交流提升数学学习广度和深度探讨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