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中悟美 美中乐学

2012-04-29 19:35吕红
教育教学论坛 2012年9期
关键词:渗透美育语文教学

吕红

摘要: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以语文教材中所蕴含的丰富的内容去陶冶学生的心灵,使之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树立对于美丑、善恶、是非、得失等的正确认识,提高审美能力。青少年时期,不仅需要播种理想的种子,播种知识的种子,还要不失时机地播种美的种子。

关键词:语文教学;美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118-02

美育,即审美能力的教育,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学校美育的作用,在于通过美的形象给学生以情感教育。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语文的学科优越性,通过听、说、读、写等教学环节,以语文教材中所蕴含的丰富的内容去陶冶学生的心灵,使之产生爱戴、厌弃、喜悦、悲愤等鲜明情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实现对于美丑、善恶、是非、得失等的正确认识,提高审美能力。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美育教学呢?我认为重点把握三个方面。

一、在语文教学中,教会学生正确的审美观

在审美教育中,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是我们的主要目的,而它的前提就是要有正确的审美观点,没有正确的审美观点,欣赏作品就难以分清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写出来的东西也难以符合时代的需要,社会的需要。我们讲正确的审美观点,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审美观点,其最基本的观点有:(1)美产生于社会劳动实践,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社会实践是检验美与丑的唯一标准。(2)美有现实美与艺术美之分,现实美是第一性的,艺术美是第二性的,艺术美是对现实生活中美的反映。(3)人的美学观点具有阶级性、历史性、民族性等等。传授美学基本知识,我们不能象大学教授讲课那样,把一大套抽象的理论不厌其烦地灌输给学生,而应该通过语文作品的分析,有顺序、有目的地去引导学生进行细致领会。例如,就拿初中语文课《这不是一颗流星》来说明。文中写了两种爱:一种爱是阿婆对孩子的“疼爱”,特别是对小浩波的最“疼爱”。阿婆做了一辈子奶妈和保姆,带了19个孩子,她为孩子们劳苦了一辈子,第19个孩子是她最疼爱的一个,这种爱作者集中写她的手,从阿婆的一只手上,不但写了她一辈子的事情,而且写了她为保护孩子,宁愿自己烫伤这一突出事例。由于阿婆对小浩波的疼爱,因而小浩波也最疼爱阿婆,阿婆走了,在浩波心中,阿婆并没有死,他还“梦”到阿婆,念念不忘要让阿婆戴上熊皮手套,好不再生冻疮,以至一见到熊,就想到熊皮,想到熊皮手套。从这个角度看,我们都体会到,真诚纯洁的爱和真挚的感情,是一种温暖、是一种力量,也是人与人之间多么珍贵的品质。我们学了这篇文章,至少可以领会到一种真爱的美,而这种美不是凭空捏造产生的,而是产生于实实在在的现实社会中,因此,经过教师的点拨,学生不难掌握,美,原来真的是来源于人类活生生的现实社会中,通过人们的实践、活动而产生出来的。

二、通过语文教学,使学生多方面获得美感教育

1.通过点精的语言,去感受美、鉴赏美。在语言教学中,应该注意引导学生深入领会,感受字里行间的情感。如是,就会使学生产生美感,引起共鸣,学生就能运用语言自由地表达思想,能在一瞬间辨别出语言文字的含义、正误。例如,在课文《一面》中对鲁迅先生的第二次外貌描写是“瘦得教人担心……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象浓墨写的隶体‘一字”。这段话写出了鲁迅虽然瘦,但精神却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这样,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光辉形象便充分体现出来了。

2.学习、掌握具体、生动的景物描写,去体会自然美。景物描写,包括自然风景、社会环境、动物、静物等的描写。在授课的时候,就必须抓住一些课文中对景物成功的描写,在引导学生掌握这些描写对主题的作用外,还要进一步体会其自然美。例如,朱自清《春》这篇散文,描绘了大地春回,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赞美了春的活力带给人的希望和力量。作者通过描述春天景物的特征,集中在绘春的五幅画面。如“春草图”写春草生长旺盛,以在草地上的儿童的嬉戏来衬托,揭示春草勃发给人的欢乐。又如“春花图”,写桃、梨、杏争芳吐艳,以联想秋天累累果实的虚写,开拓更美的意境,又由花香引出蜂蝶,用成千成百的蜜蜂的嗡响和大大小小的蝴蝶的飞舞来衬托春花的万紫千红,香昧浓郁。通过教学,深入领会朱自清对“春”的描写,引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就能让学生深切体会到春天百花竞放、欣欣向荣的喜人景象,当学生进入春的意境后,他们就会自然而然地掌握了自然美的魅力了。

3.通过人物描写,去领会人物形象的外在美和心灵美。一个成功的人物形象,离不开对人物的刻画。人物描写,主要从外貌特征、心理活动、人物行动、音容笑貌等方面进行描绘。在教学过程中,要学生准确地把握人物的精神实质,就必须细致地去品味人物多方面的描写刻画。例如鲁迅先生的《孔乙己》中,对孔乙己的肖像描写:“青白脸色,……花白胡子。”短短的二十多个字,就活生生地勾画出了一个贫困不得志而且常挨打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描写他的服饰:“穿的虽然是长衫,……也没有洗。”则用了25个字,就鲜明地刻画了孔乙己既懒又穷,并且要维护读书人的身份的样子。鲁迅先生通过对孔乙己的肖像和服饰的描写,形象地表现出封建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的悲剧。让我们体会到的,则是一种悲凉之美。

4.在讲析课文中,联系影视艺术进行审美教育。一个完美的屏幕形象,不仅能给学生的眼前带来一片光明,甚至还会给学生的一生留下永久的温馨以至影响他的整个人生追求和思想道路。因此,在讲析课文中,能恰如其分地联系课文的内容,有效地利用影视这扇窗口,让学生感美、审美、立美。如在讲授《周总理,你在哪里》一课时,就联系学生所看过的影视作品《周恩来》、《周恩来外交风云录》。对周恩来总理一生鞠躬尽瘁为人民的高贵品质,在这两部影片中具体地表现出来。例如,在《周恩来外交风云录》中,通过乒乓外交成功地把原来我们称为头号帝国主义的美国,变成自己的朋友,通过多方面的外交手段,跟美国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了,中国和美国的建交,为整个世界朝着和平的轨道发展,为今天的中美主要领导的互访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一事例,充分体现了周恩来总理高明的外交手段和超人的智慧。

三、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创造美的能力

美育不是通过抽象的道理去进行说教,而是通过美的事物的鲜明生动的形象来吸引学生、感染学生,使之得到美的享受,受到美的陶冶。学生创造美的过程,即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在积累创作素材的基础上,经过艺术构思,艺术表达的活动而创作出美的艺术形象的过程。也就是说,美的创造,主要体现在学生的作文中。如在讲授《谁是最可爱的人》之后,我们可以结合近几年来解放军在抗洪抢险线上的英雄事迹,来写一篇《谁是当代最可爱的人》。战争年代的解放军是最可爱的人,今天,搞社会主义建设了,解放军还是不是最可爱的人呢?经过教学实践,同学们都能饱含感情地通过电视、报纸、杂志等途径去收集典型材料。写出来的文章真实动人,反映的主题更鲜明,更富时代特色。学生的创作获得较大的成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在反映当代解放军的英雄事迹时,能够把大家都希望、都想了解的真实的美给展现出来了。可以说,学生掌握了审美知识与否,对他们所创作的作品起着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渗透美育语文教学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