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盼语文课堂绽放和谐之花

2012-04-29 19:20周华
教育教学论坛 2012年9期
关键词:人文性工具性资源整合

周华

摘要:由于对新课程理念理解的偏差,在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出现了许多不和谐的现象,比如学科特点的模糊,教学内容选择的低效,资源运用的泛滥,课堂生成的僵化等。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所有的语文老师必须有明确而强烈的目标意识,立足于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把握课程内容与教学内容的和谐统一这一关键点,紧扣资源整合及智慧生成两个基本点,力求使语文课堂在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几个层面达到和谐,必将突破语文教学低效的瓶颈,将语文课堂教学推向高效发展的轨道。

关键词:工具性;人文性;课程内容;资源整合;智慧生成

中图分类号:G623.2?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075-02

实施新课程以来,小学语文课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把更多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课堂显得更为灵动,更具有生命气息。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对新课程理念理解的偏差,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出现了许多不和谐的现象,比如学科特点的模糊,教学内容选择的低效,资源运用的泛滥,课堂生成的僵化等,都是我们必须直面的问题。

一、立足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语文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本然和谐统一在一起的,二者不可偏废,也不可分离。和谐的语文课堂文化关注语文教学的本位回归,追求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同生,把握好语文的特点和性质,坚守住语文教学的课程本位,完成语文教学的本位任务。所以,在我们倡导的和谐的语文课堂中,努力追求语言训练与人文感悟的最佳平衡点,既不因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而机械枯燥训练,肢解了课文;也不因重人文熏陶而只让学生去感悟,虚化了语言的学习。语言训练与人文感悟应有机结合,二者并举,训练之中有感悟,感悟之中有训练,并且因文因人而异。笔者在执教《夹竹桃》第3、4自然段时,为了帮助学生感悟夹竹桃可贵的韧性,我们可以根据课文相关内容设计语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反复吟诵“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这一句。在这诗一般的语言中,在这令人心动的反复吟诵中,学生们的每一次朗读,无不生成着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感受着文中夹竹桃可贵的品质。这一环节的教学,可以说老师在指导朗读,也可以说是在培养学生们的一种人文精神。

二、彰显教学内容与课文内容的和谐统一

语文学科相对于其他学科,有它的独特性,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不等同于课文内容。课文内容、教学内容与两者之间不能简单粗陋地划等号。上海师大教授、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吴忠豪认为,课文只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载体,应该是用课文来教语文。语文课堂中,教者应该通过文本内容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言能力,而不仅仅是跟着课文内容跑。笔者认为,文本解读的实质是指向教学内容的认定,教师解读文本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创造性地用好文本。

三、注重文本资源与课外资源的和谐统一

时下,在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教者一般都会在教学的某个环节补充一些相应的资料,内容不外乎是原文内容、作者的其他作品、相关的时代背景、类似的其他故事等等。当然这些内容的补充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突破了学习重点,化解了学习难点。但在课堂运用的时候却蜻蜓点水,成了摆设;更有甚者,一堂语文课上成了资料堆积课,把好好的一节语文课上成了音乐欣赏课,图片展示课,补充了种种资料,唯独不把文本放在心里。在一次区级公开课教学中,笔者执教了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六单元《七律长征》这篇课文。在第一稿的教学设计中,我除了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学习诗歌中“越五岭”、“跨乌蒙”、“渡金沙”、“夺泸定”、“踏岷山”五个画面,还拓展了大量的与长征相关的故事和一些诗歌。可是在试教的过程中却发现,补充的内容非但对学生理解文本没起作用,而且造成了教学时间的浪费,教者手忙脚乱。于是,笔者静下心来,再次对文本、对学生进行细致解读。在后来的教学中,我舍弃了堆积如山的补充资料,在课堂上抓住首联中的“难”字和“等闲”二字,以此为切入点,分两个步骤来展开教学,分别是品读“难”字,感受远征之难;品读“等闲”,感受长征精神,使整堂课的教学目标更为明晰,环节更为简单。留出宝贵的教学时间,让学生反复品读文本,感悟文本内涵,在朗读、练说、思考中获得切身体验,有效达成了预设的教学目标。我们认为,和谐的语文课堂应该在最大限度地发挥文本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再合理开发、利用课外资源,课堂上更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防止远离文本进行过度发挥。二者有效的整合应把握好“度”的问题。

四、追求课堂预设与生成的和谐统一

新课程观认为,教师与学生是课程的开发者,实践者,实施者。课程具有生成性,开放性,动态性、实践性等特点。在课题组老师执教研究课《秋天》的过程中,课上到一半,教室里忽然飞进了一只蝴蝶,这下教室里很多学生坐不住了。这时教者话锋一转:“作者说的一点没错,秋天的空气果然是甜蜜美好的,你瞧,连蝴蝶都被吸引来了!”一个学生插嘴了:“蝴蝶是被秋天的香气吸引来的嘛!”“是啊,是啊,蝴蝶留恋秋天的气息!不肯早早地冬眠呢!”又有学生插话道。

“真棒!老师把你的话编成一句诗——秋天的空气真甜真好,蝴蝶来了,翩翩起舞,说着:‘留恋留恋。”老师灵机一动说道。“老师我也说一句——秋天的空气真甜真好,小鸟来了,结伴飞行,说着:‘美好美好。”“我也会——秋天的空气真甜真好,伙伴来了,手拉着手,说着:‘游戏游戏。”这则案例充分显示了老师在处理偶发事件时高度的教学机智。

总之,我们所理解的和谐的语文课堂,是主动、互动、生动的课堂,是不断反思着、领悟着、创新着的课堂,更是有效、高效的课堂。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所有的语文老师必须有明确而强烈的目标意识,抓住以上几点,力求使语文课堂在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几个层面达到和谐,必将突破语文教学低效的瓶颈,将语文课堂教学推向高效发展的轨道。

猜你喜欢
人文性工具性资源整合
少先队活动与校外资源整合的实践与探索
“五育并举”下家校社资源整合的价值意义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新课程对教师的新要求——兼谈语文工具性的另一面
海外并购中的人力资源整合之道
智慧高速资源整合方式实践
让语文课堂充满感性的阳光
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的俄语专业实践教学
由《星际穿越》看科幻电影的人文性
译林版英语教材的人文特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