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职前培训是培养教师的基础,师范教育是我国教师职前培训的基本形式。目前高师院校师范教育的课程结构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等问题,顶岗支教能有效弥补师范教育课程的不足,对教师职前培训中的专业态度、专业技能和反思性教学能力培养起着显著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顶岗支教;师范教育;职前培训;促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045-02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高质量教育的基本条件,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教师培养可分为职前培训、入职培训和职后培训,其中职前培训是基础。师范教育是我国教师职前培训的基本形式,加强职前培训对培养合格的教师、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教师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职业,需要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实践性课程是培养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能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奠定实践的基础。而当前的师范教育课程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而且实践课程也存在比重小、时间短、形式单一等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教师职前培训的效果,影响着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进程。为此,加强实践课程的改革与建设是高等师范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师范生顶岗实习支教是我国改革实践课程和改善农村教师结构的一个创新举措。自2007年7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大力推进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的意见》(教师〔2007〕4号)以来,各省高师院校师范生顶岗实习支教工作已不同程度地展开。顶岗实习支教是指高师院校组织高年级师范生到农村中小学校进行时间不少于一学期的教育实习,在一定时间内顶替现职农村学校教师的岗位,让被置换出的农村教师参加由高师院校组织的短期脱产培训。顶岗支教能强化师范生教育教学实践、增强师范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农村教师在职培训,提高农村中小学师资水平;密切高师院校与基层学校的联系,更好地研究基础教育和服务基础教育,实现三赢。实践证明,顶岗支教在职前培训中对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能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
教师专业素质主要包括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的水平,这三个方面的发展水平决定了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高低。[1]目前的高师院校师范教育更多地关注了专业知识的传授,而对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的引导和培养明显不足。师范类专业是以中小学教师为培养目标,其专业课程与非师范专业基本一致,只区别于教育类课程,包括心理学、教育学、学科教学论、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等。由于专业课程仍占主导地位,课程设计往往更多地从专业角度强调课程体系的逻辑性与完整性,强调在专业知识上要达到非师范专业的水平。而对于教师必备的教育教学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则寄望于通过有限的教育理论学习、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教育实践活动达成,其效果与“合格”的教师仍有明显距离。其主要问题在于专业技能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反复的练习,专业情意的形成也需要在实际工作中对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学工作的强烈认同,而这些是有限的教育类课程难以提供的。
顶岗支教正能为师范实习生提供更广阔的锻炼空间、更多的实践机会、更好地了解我国教育实际情况的机会,对师范生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确立教师志向、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促进师范生更好地形成教师专业情意
教师的专业情意也指其专业态度,树立崇高的专业理想、养成高尚的专业情操是其核心内容,专业自我的形成则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在职前培训中加强专业情意的培养,能为教师专业发展奠定厚实的基础,而顶岗支教的独特性正能帮助实习生加快角色转换,有效促进教师职业认同感的形成及专业理想的建立与稳定。
有研究指出,高师院校的专业知识与教育技能等课程,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整体运行与目标达成并无显著影响,而实践环境、教师的生活环境、教师的同辈团体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影响深远。
顶岗支教区别于一般的教育实习,农村中小学会安排正式的岗位给实习生,无论在生活上、工作安排甚至部分学校待遇上,实习生都与正式在职教师相似,实习生通常也担任班主任,承担主要的学生管理工作,这使实习生容易产生认同感,也能更好地融入新集体。另外,顶岗支教通常是采取成组派遣的形式进行,同伴的作用使他们面对新环境、新工作时更容易摆脱孤单、互相支持,能更快适应。再者,又由于他们毕竟还是实习生,无论是农村学校还是高师院校对他们都依然有管理、指导等职责,这对顶岗支教的实习生来说,也是强有力的心理支持与实质帮助。多方面的有利条件使这些准教师能较快、较好地投入到新的教学工作中,对于教师这一职业的认同感就容易产生,再加上一个学期的较长时间,能使这种认同感稳定下来,而这种比较稳定的教师职业认同感对这些准教师确立教育志向、入职后更好地适应教育教学工作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
顶岗支教的地点是农村中小学,这些学校生活环境比较艰苦、教学条件比较落后、学生知识基础比较薄弱,高师院校的实习生来到农村学校顶岗支教,要克服各方面的困难,在身份转换中健全心理素质,在艰苦环境中锻炼身体素质,在教育教学中提高专业素质,在文明教育中完善人格素质。这也使这些准教师对以后从事教学工作具有更积极的接纳、肯定的心理倾向,这种倾向将显著地影响其教学行为和教学工作效果,对培养“合格”的教师、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二、促进师范生较熟练地掌握与运用学科教育教学技能
专业化的学科教师必须具备从事学科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技能和能力。学科教学技能指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经验顺利完成某种教学任务的活动方式。
国家教委教师司[1992]39号文件《高等师范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基本要求(试行稿)》中强调:“要把加强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作为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师范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内容来抓。”作为未来的教师,师范生能掌握与运用学科教育教学技能,是适应和满足工作需要的基本要求,也是完成职前培训的重要内容,更是实现教师专业化的第一道阶梯。
目前在高师院校中,师范生主要是通过课程训练了解和初步掌握学科教育教学技能的,如学校开设的“学科教学论”、“学科课程教学技能”、“教育见习”等课程,也有在有限的实践课程中掌握和运用这些技能的,如“教育实习”。教学技能的掌握与运用必须通过实践,正常安排的2周的“教育见习”、8周的“教育实习”实在是远远不够。特别是不少师范生在教育实习期间真正上课的时间有限,少则2、3节,多的也就10来节课。相比之下,顶岗实习支教的师范生由于有正式的岗位,而且由于许多农村学校师资缺乏,顶岗支教的师范生实际上是起了填空的作用,直接担任了任课教师,实践的机会自然就比较充足了。以中文专业为例,据不完全统计,顶岗支教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范生担任班主任、兼任小学一个班的语文课或是中学两个班的语文课,一个学期下来,平均上课量在100节左右。充分的实践机会使师范生能通过反复练习掌握技能,把在学校学到的理论与教学实际相结合,让抽象的知识变为实际操作的能力,并且在实践过程中不断调整、丰富自己的认识,这个过程也正是一个教师有效建构自己的学科教育教学技能的过程,这对于师范生转变成为合格的教师是至关重要的。
三、促进师范生自觉开展反思性教学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要求教师变革观念、变革教学实践,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师范生要在毕业后符合社会的要求,就必须在职前接受相应的培训,而具备反思性教学能力就是其中一个重要要求。
所谓反思性教学,是指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对自身的教学行为不断进行反思的一种行为,是教师将自己的教学活动和课堂情境作为认知的对象,对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知的过程。[2]反思性教学能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如能在职前培训对此加以关注,使准教师具有反思性教学的自觉性,对教师适应教学岗位、职后成长都会有积极作用。但是,反思性教学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积极观察自身的教学行为和具体的教育情境,以开放的心态接纳不同的观点,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探究教学活动,并对自己的选择与行动负责。现有的师范教育课程和实践,并不能提供这样的时间、空间让师范生在接受职前培训的过程中形成反思性教学的理念与能力。而当他们成为正式教师后,由于各种原因,思维的定势、认知水平或是工作环境等,都会制约他们开展反思性教学。
顶岗支教的模式恰能较好地解决该矛盾,促进师范生自觉反思,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反思性教学的能力。首先,顶岗支教的师范生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实习生,又是在职教师。实习生的身份使他们具有虚心的学习态度、强烈的学习动机,能以开放的心态接纳各方的指导意见;顶岗在职的身份则使他们必然关注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对自己的教学负责。因此,双重身份让顶岗支教的准教师具备了反思性教学的心理条件。
其次,在顶岗支教过程中,多方指导为这些准教师提供了反思性教学的有效指导。一方面,顶岗支教的学校会委派骨干教师对他们进行指导,被置换培训的教师也会积极与他们进行教学交流,有些学校更会开展验收课、公开课等形式帮助实习生提高教学能力;另一方面,高师院校也会派出专业指导教师,对实习生进行指导。这些不同角度的指导都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找到并弥补自身的差距和不足,从多角度全面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技能。
再者,顶岗支教的评价多采用档案袋的形式,注重过程性评价,要求实习生多听课、多积累;提倡并要求实习生撰写实习日记或博客,将实习生在顶岗支教期间的感受和收获记录下来;提倡及引导实习生结合顶岗实习积极开展社会调查和教育研究,为做好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收集材料;提倡和鼓励学生发挥学科优势为当地学校提供服务,这些对于促进这些准教师的反思性教学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实践是培养合格教师的必经途径,顶岗支教为师范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使这些准教师学会将理论知识融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理解和运用理论知识,进一步提高对理论知识的认识水平,并且培养了反思性教学的素养,为师范生将来走向社会参与人才竞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教师的职前培训起着显著的促进作用,为高师院校改革教育类实践课程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参考资料:
[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钟启泉.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48.
作者简介:林晖(1968-),女,广州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副教授,从事中学语文教学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