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中的闪光

2012-04-29 00:44潘雪娜等
广西教育·D版 2012年9期
关键词:教学点书画孩子

潘雪娜等

黄玉恳在给瘫痪的丈夫做康复治疗。

在教育一线,绝大多数教师都是默默无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支粉笔,三尺讲坛,但他们却构成了平凡而伟大的教育世界。在第28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本刊特别辑录了一些教师的故事,他们或因坚守而难能可贵、或因坚强而令人感动,或因智慧而令人钦佩……让我们把敬意献给在教育一线默默奉献的广大教师教育工作者们。

她们忍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痛楚:生活重担、精神打击、病痛折磨,但她们挺了过来,用孱弱的双肩,用坚强的意志。

她叫黄玉恳,河池市金城江区第三小学一名普通的教师。2007年1月,黄玉恳的母亲因突患脑梗造成偏瘫,生活不能自理。从此,黄玉恳便和父亲一起,开始对母亲长达4年的护理,直到母亲渐渐康复。

2009年11月19日,厄运再次袭来:黄玉恳的丈夫杨文立在巡逻时突发脑溢血,当场不省人事,被送到河池市第三医院抢救。经过抢救,丈夫的命保住了,但却瘫痪在床。从此,黄玉恳孱弱的双肩上,又压上了一副重担。

为了防止丈夫生褥疮,黄玉恳每天都要给丈夫翻身、擦洗,保持身体清洁。为了防止肌肉萎缩,黄玉恳每天下班回家都要给丈夫做按摩,活动筋骨。为了让丈夫恢复意识,黄玉恳每天都要和丈夫说话,甚至把他们当年的恋爱情景及婚后的生活说给丈夫听,有时候还把当年写的情书拿出来念给丈夫听。尽管很多时候丈夫听不到她在说什么,但她还是不厌其烦地给他说。

每天早上六点,这个年仅四十,但头上已出现一缕缕白发的女人就得起床。洗漱完毕后,急急忙忙做早饭。每天她都要做三样饭:又烂又稀的流食是煮给丈夫的,相对稠点的稀饭是给母亲的,另外一份是做给家里其他人的。饭做好后,黄玉恳先是把饭端到楼上给母亲,接着又匆匆下楼给丈夫洗脸、喂饭、按摩,做康复治疗。

尽管如此,黄玉恳在教学上并未松懈下来。她所带的班级数学基础较差,为了不耽误学生上课,她每天都奔波在学校、家、医院之间。晚上就在丈夫的病床前备课和批改作业,哪怕是夜深了她也不会“偷工减料”。她所带班级的成绩越来越好,优秀率达到76.4%。

(通讯员潘雪娜)

面对病魔,刘卫衡始终保持着微笑。

刘卫衡是玉林市容县容厢镇大明小学的语文教师。2008年,突如其来的腹痛打破了她生活的平静。经医院确诊,她不幸患上了直肠癌。从此,她每天都得靠吃药维持,有时实在疼痛难忍,她才请半天假到医院输液,输完液后,她又继续回到工作岗位上。医生曾经多次建议她在家里休养,但她牵挂着工作,惦记着学生,没有因为身体的不适而对工作有半点松弛。

有一次中午刚放学,刘卫衡脸色苍白地从教室回到办公室,刚把书本放好,就一下子“瘫”在了椅子上。同事们吓得赶忙呼唤她,关切地询问她。她强忍着痛苦摇了摇头,就伏在了办公桌上。过了好久,她才对同事们说:“没有什么,吓着你们了吧,你们都去吃饭吧!我没事。”这一次,她在办公桌上足足伏了一个小时,到十二点半才打电话让家人来校接她。下午,同事们又看见她拖着病痛的身体出现在课堂上。学校领导和同事都劝她住院或者在家休养几天,但她坚决不同意,她说:“我知道自己的状况,我工作着,我就快乐。我要忘掉自己是一个病人,能参加工作就好!”

就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在病魔面前,刘卫衡始终保持着淡淡的微笑,坚持工作着。(通讯员冼丽红)

在那些边远得令人望而却步的教学点里,总能看到他们坚定的身影,他们已在那里扎根。其实,他们不是没有离开的机会,但他们舍不得山里的孩子们。

李焕存在课堂上。

2011年11月初,正在上课的李焕存感到四肢无力,不久便累倒在教学岗位上。他随即被送入都安县人民医院救治,经医生会诊,他患上了高血压、颈椎骨质增生、脑梗塞等疾病,需要住院接受全面的康复治疗。在住院的40多天时间里,他所带班级的孩子们只好停学,因为没有老师可以代课。

李焕存执教的河池市都安瑶族自治县百旺乡精华村那满教学点位于大山深处,距离村小学也有近6公里崎岖的山路,教学点最多的时候有20个学生,最少的时候只有4、5个学生。李焕存在这里一呆就是40年,他说:“我的根就在这里。”期间,李焕存不是没有离开的机会。1992年,村小校长将他调到村小任教,安排另外1名教师到那满教学点接替他。1993年,接替他的教师因为那满教学点条件艰苦而选择了离开,那满教学点又没有老师上课了。李焕存知道情况后,主动要求回到那满教学点,别人问他为什么,他还是那句话:“不能让群众失望,更不能让孩子失学,那里是我的根。”

2012年春节后,李焕存出院回家休息,眼看2012年新学期开始了,那满教学点仍将处于停学状态,李焕存着急了,他挣扎着要回到孩子们中去。家人不同意,觉得他再过一年就要退休了,没有必要这样拼命,已经在这个教学点工作了一辈子,也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了,这样下去,会把身体搞垮的。

但是,就在新学期开始的第二周,李焕存又出现在那满教学点的讲台上,孩子们欢呼雀跃。当然,孩子们同时也看到,李老师的头上,已经爬满了白发。

(通讯员蓝志国)

黎锡源在指导学生学习。

黄洛村小学大坝教学点是玉林市博白县文地镇最偏远的一个小学教学点,距离镇政府所在地约十五公里,距离村小学校本部也有七八公里的路程。由于这里条件艰苦,很难留住老师,就像流水一样,老师来一个走一个。最后,只有身体残疾的黎锡源坚持了下来。

黎锡源小时候因患脑膜炎医治不及时落下了双腿残疾,走起路来很不方便。但自从26年前在此任教后,他靠着残障而坚强的身躯,把这个教学点办得“像个样子”。

任教之初,他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动员群众送子女入学。为此,他拖着一瘸一拐的双腿不知走了多少路,说了多少话,看过多少脸色,吃过多少闭门羹。他的执着感动了村民,渐渐地,上学的孩子越来越多,服务区域里的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都达到百分之百。

由于大坝教学点地处低洼地段,前面是江河,后面是大山,安全问题是重中之重,黎锡源时时提醒学生要注意安全。每次洪水到来,他都亲自护送学生回家,二十多年来的一送一迎,已经难以计数。2008年夏季的一天,一场特大的洪水咆哮而来,暴雨连降不停,水位不断上升。下午放学后,学校周边成了一片泽国,学生回家的路全给淹没了。雨停后,黎锡源便护送平山屯的十几个学生绕着山路回家。一路上所经过的路段杂草丛生,长满荆棘,黎锡源一手打着雨伞,一手牵着小学生在前面开路。一个正常人在这样的山路都很难行走,何况是一个残疾人?结果他的手上和脚上伤痕累累。当他把学生一个个安全护送到家时,家长们感激万分。

其实,黎锡源也有调离的机会。因为教学成绩突出,校长曾经想要把他调到总校教毕业班,但他舍不得山里的孩子。他所教过的学生,一批又一批地走出了大山,而至今仍单身的他,却依然寂寞地坚守在大坝教学点,为山里的孩子撑起一片晴朗的天空。

(通讯员黄传庆)

关爱需要耐心、需要尊重、需要细心、需要周全、需要一如既往。他们捧着一颗真心,把学校当成自己的家,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

唐芳生和学生在一起。

“哪个村子的学生学习困难,我就要求去哪儿。当我了解到灌阳县顺溪小学师资匮乏后,我就要求到顺溪小学教书。这里只有7名教师,办学条件很差,可苦了这里的孩子了。”说这番话的唐芳生已经执教20年了。

唐芳生认为教好学生的前提是爱生如子,他说:“班上的留守儿童很多,问题学生也不少,我们只有做学生的贴心人,教学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爱学生就要了解学生,唐芳生对班上每一名学生的家庭情况、身体状况、兴趣爱好、交友情况都有深入了解。有一次,唐芳生发现班上的李同学总是不说话,仿佛用沉默拒绝着周围的一切。唐芳生就和他唠家常,李同学哭着说:“老师,我没有爸爸,同学笑我没有爸爸!”原来李同学的父母因感情不合而离婚,他跟了妈妈,妈妈却不怎么管他。唐芳生心里也很难受,他拍着李同学的肩膀说:“孩子,以后老师就是你的爸爸。”在此之后,唐芳生就经常在放学后和李同学一起吃饭,送他回家,班级开展什么活动,也有意识地锻炼他,让他融入班集体。

为了给学生更好的教学,唐芳生多次参加语数英教学观摩课。他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并把日常对学生的观察,对工作的反思记录下来。他笔耕不辍,在《广西日报》《桂林日报》《桂林教育》等报刊上发表了30多篇教学方面的文章。

唐芳生说:“我想只要我们捧着一颗真心,把学校当成自己的家,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那么,我们就能把那些班级小事干得有滋有味,也定能在平凡琐碎中体味到独有的快乐和幸福。”

(本刊记者秦越霞)

周凤兰在照顾寄宿生。

周凤兰是贺州市昭平县五将镇天保村小学的老师,她已经在这个山沟里任教28年了。2002年,教育部门实施撤点并校,来了一大批寄宿的孩子。

周凤兰主动承担起了义务照顾这些孩子的责任。每天,她要帮低年级的孩子洗衣服。没有洗衣机,近百件衣服,周凤兰足足要洗近两个小时,洗好的衣服能晾满三根长竹篙。夜里备课、改好作业后,她要叫常尿床的孩子起来小便。如果碰到有孩子生病,她还要请来村里的医生为他们诊断,自己垫付医药费,有时候还要整夜守着孩子。何志勇刚留宿校园时,晚上不敢一个人睡,周凤兰就慢慢哄他,和他一起睡,给他讲故事。邱富仕吃了饭后饭盆乱丢,周凤兰常为他到处找饭盆,莫斯梅扭了脚,周凤兰给她敷药,揉红肿的地方。

就这样,周凤兰担负起全校60多名寄宿生的衣、食、起、居各项照料工作,全方位地担负起一个全职“妈妈”要做的事情。每天下午4点半放学以后,是她最繁忙的时候,既要给年龄小的学生洗澡,还要到1里外的小河帮他们洗衣服;晚上辅导完学生后,她还要去学生宿舍巡查两回才安心睡觉,她是全校60多名寄宿生的“警卫员”;山高路远,每当学生有什么小病痛,她又成了一名“护士”,给脚疼的学生敷药、给患病的学生服药……

渐渐地,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天保村小学有个像母亲一样照顾孩子的老师,于是大家都叫她“老师妈妈”。很多家长都愿意把孩子交给周凤兰,甚至有的在开学前就把孩子送过来。如今,天保村小学有学生130多名,寄宿生达到64名。寄宿生大多是留守儿童,父母在外打工,他们小的仅5岁,大的才10岁,但因为有这位“老师妈妈”的照顾,家长们都很放心。

(通讯员古影军陶耀娟)

做有智慧的教师,要正确理解孩子,要悉心探索、把握教育教学的规律,让教育有弹性、有包容、有方法。

傅小燕老师在课堂上。

凭祥市连全小学校长傅小燕虽然已经当上了学校的领导,但她心里依旧装着孩子们。她经常换位思考:“如果犯错误的是我的孩子,我会怎样教育?如果是我的孩子犯错误,我希望老师怎样教育?”

学校里有4个很聪明但是经常不交作业的小男生,傅小燕警告他们几遍依然毫不奏效。她想:“看来我得用点计策了。”一天放学后,傅小燕把那4个男生留了下来,她先是婉转地指出他们的缺点,接着让男生们将提前写好的信交给各自的家长,还叮嘱他们不能偷看信的内容。其实傅小燕是想让他们偷看那封信的,她也知道他们一定会偷看。男孩子嘛,好奇心总是很重的。按常理,孩子们会想,肯定是因为自己不写作业,老师才写信向家长告状的。然而在信里,傅小燕说的都是鼓励他们的话。果然,在此之后,4个男孩子当中有3个的表现有了很大的变化,成绩也节节拔高。

美国教育家威廉·詹姆斯曾说:“人性最深处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和赞美。”对于这个观点,傅小燕深表赞同。她从教多年,经验丰富,对学生们的心理特点很了解。她根据学生内心深处的需要,给无数沉陷在迷惘境地中的老师作了这样的解答:“我们应该给批评染上绿色,把关爱融进批评。当我们把智慧渗进批评,让批评在细微而不露痕迹的雨露中流淌绿意时,学生学习的天空会更明朗,这种折射着人文色彩的淡绿色批评,会为学生的心理健康铺设一条绿色通道,批评中那满眼关爱、尊重、赏识的绿色将会指引学生走向成功。”

当然,改变“后进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是傅小燕相信,只要老师们在批评学生时先了解学生的特点,保护学生脆弱的自尊,多给他们合理化的建议,给批评染上绿色,转变“后进生”这个难题终究会迎刃而解。(通讯员何江)

黄鲜萍与学生在一起。

黄鲜萍是柳州市沙塘小学的一位优秀班主任。从教的十几年来,她关爱学生,积极探索有效的教育方法,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黄鲜萍时刻关注学生的变化,并作出相应的指导。在她的班上,有一名男生父母离异了,黄老师知道后就经常开导他,还找了个机会和班上的同学一起送礼物给他,使该男生很快地走出了家庭变故的阴霾。

黄鲜萍积极探索有效的教育方法。为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她开展了词语接龙、“每日一句”、“每周一诗”活动;在班上设立了“图书角”,让学生们图书互换,相互学习;在课前三分钟开展讲演活动,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此外,还特别针对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在班上组织“守望小组”,用集体的关爱帮助他们不断进步。

无微不至的爱和积极有效的教育方法使黄鲜萍拥有了“点石成金”的能力。2005年,她接手全校最有名的“双差班”,语文成绩在全学区同年级11个班级中倒数第二。虽然黄鲜萍深知家里上有年过七旬的公婆要照顾,下有刚刚蹒跚学步的儿子需要照顾,她还是毫不犹豫地接下了这副重担,决心啃下这块“硬骨头”。经过一年的努力,该班在小学毕业检测中,及格率、优秀率、平均分成绩突出,学生参加各种校级比赛屡屡获奖。黄鲜萍成功地使一个“双差班”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转变为校级先进班级。

(通讯员韦柳林)

有时责任体现在选择上,明知前方的路不好走,也要迈出坚定的步伐。他们不做解释,不找借口,选择了担当,就要一做到底。

韦日海在指导学生学习。

提起融水苗族自治县红水乡初级中学的韦日海老师,大家都啧啧称赞。韦日海毕业后,一直默默无闻地扎根偏远的乡镇中学任教,无论是工作还是为人都堪称教师典范。

韦日海经常主动担当艰难的教学任务。2008年秋季学期,在无人接管后进班的情况下,他主动担当“后进班”的班主任,这是他连续第4年接管这种棘手的工作。有的老师劝告他说:“连续这样管理会累坏自己的。”他笑着说:“总要有人做这样的工作,‘后进生感受不到学校对他们的关爱,怎么能够进步呢?”挑起了“后进班”的担子后,韦日海坚持天天跟班,经常的跟班使他养成了每天必须到班级看看学生的习惯,否则他会觉得不踏实,像缺少了些什么似的。在他的努力下,他所带的“后进班”常常取得令人意想不到的进步。

融水县红水乡是一个贫困乡镇,经济的落后致使很多优秀学生因贫困而失学。为此,韦日海积极主动地向上级反映问题,争取外援。在他的努力下,目前当地已有150名学生获得香港福幼基金会的资助,有128名学生获得中国色彩协会的资助,还有86名学生获得“心桥助学”的资助。韦日海为贫困山区的人才培养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有人说他是贫困学生的“福星”,韦日海觉得这是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承担的责任。有一位在韦日海的帮助下考上大学的贫困学生真挚地来信说:“如果没有您的帮助,我将不能来到梦想中的大学深造。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一定会向您学习,做一个负责、敬业的人。”(通讯员袁德铭)

莫志红在课堂上进行手语教学。

桂林市聋哑学校创办于1942年,是广西最早的一所盲聋学校。莫志红是这所学校里的语文教师之一,她在这所学校执教18余载,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并在2006年荣获自治区优秀班主任称号。

莫志红说:“当年还在南京特师学习时,我就已经接触过聋哑学生了,看到他们,我就想,他们有正常的学习能力。只是很多人不明白其中的道理而放弃了他们,所以毕业后,我就决心用我所学到的知识帮助他们。”莫志红从不放弃每一位有机会开口说话、每一位有机会学习知识的学生,她关心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

爱是教师教好学生的巨大力量。曾经,在她的班上,有一个女同学病重住院,而该同学的父母远在河池,不能及时赶来,莫志红便临时扮演起父母的角色来,每天给她送饭送菜,晚上也陪伴着她。莫志红就是这样关心着班上的每一个学生,对于她的学生来说,莫老师就仿佛是另一个可亲可爱的妈妈。

爱是需要理智的。莫志红认为,聋童比正常儿童需要更多的爱,但不可把爱错误地理解为同情,而一味地顺从他们。比如有些聋哑学生因为自身的残障或心理问题,不愿意开口,教师就不应该迁就他们,必须鼓励他们大声地说话,发展他们的口语能力。培养耳聋学生的口语能力,是每个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通讯员赵黎)

在通往成功的路上,没有捷径可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是亘古不变的朴素真理。

林永安与书法有不解之缘。

林永安是百色市凌云县实验小学的教师,他用辛劳的付出,苦心“经营”书画特长班,20年以来,他所指导的书画特长班成为全国书画比赛的“获奖专业班”。

1992年,凌云县实验小学决定把开设书画兴趣班作为在学生中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由于没有专门的书画教师,林永安便毛遂自荐,挑起了书画辅导员的担子。自此以后,林永安身上的担子变得重了起来,他不仅要完成原来的教学任务,还得认真琢磨书画兴趣小组的课程设计。儿童书画教育对于他来说是一个陌生的领域,为了提高绘画技能,掌握儿童书画教学规律,他买来了大量的相关书籍阅读,认真练习和探索。同时,他还搜集了各类儿童书画比赛作品,认真分析获奖作品的内涵,寻找儿童书画教学的科学途径。经过努力,他逐渐对这个领域有了较深的认识,教育教学思路也逐渐清晰起来。

因为只有节假日的时间学生们才有时间学习书画,所以,林永安把法定的双休日都奉献给了这个书画特长班。他利用节假日时间,不辞辛劳地免费培养学校书画特长班学生,甚至连指导学生用的笔、墨、纸、砚都自掏腰包购买。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林永安的指导下,他的学生在全国性的书画赛事中频频获奖。

1992年5月,凌云县实验小学特长班7名学生参加了全国“双龙杯”小学生书画大赛,共获得了1枚铜奖,4个优秀奖。1994年6月,林永安的特长班又参加了“珠穆朗玛杯”全国小学生书画大赛,参赛的32幅作品,共捧回金奖3枚、银奖4枚、铜奖7枚、优秀奖11个。2008年5月,在《少儿画苑》第十二届全国书画作文大赛、中国少儿艺教网作品入网暨世界儿童画展览大赛中,林永安的学生又夺得特等金奖1枚,金奖3枚,铜奖4枚,优秀奖13枚……

林永安既为学校争得了荣誉,也为凌云书画之乡培养了书画后备人才。在教学相长的同时,他本人的生命价值也在提升,林永安坚信:勤奋的付出,总会有回报。(本刊记者韦力)

戚火群在办公室里工作。

戚火群在桂林市柘木初级中学工作了20余年,多年来,她一直在平凡的农村教师岗位上孜孜不倦地求索着,为了一群又一群的孩子们奔波着。

戚火群是一位呕心沥血的好老师,也是一位受人爱戴的班主任。在别人看来,班主任是一种受苦受累的活,戚火群却乐意连年担任班主任。她认为,不乐意当班主任的教师不是好老师,而当不好班主任的教师更不是好老师。拓木初中是一所农村初中,学生辍学是常有的事。面对辍学的学生,无论他们家住何处,路有多难走,戚火群都利用课余时间走村访寨,劝导家长和学生,并给困难家庭实际上的帮助,从而寻回了一个又一个辍学的孩子。

戚火群常年从事初中循环教学,2001年以来,连续10年担任初三语文教学工作,她从语文教材的特点出发,详略得当地进行精要教学。在写作教学中,她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勤奋的老师往往带出勤奋的学生。

戚火群所带的学生,大多在基础知识、阅读、写作等重要的语文学习活动中养成批注、作摘要、作卡片、作读书笔记、动脑思考、动手实践等良好习惯。这些良好的习惯使学生在中考中脱颖而出。

戚火群的刻苦精神和教学成绩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在同事们的支持下,她历任学校的教研组长、副主任、主任和副校长。在担任学校领导以后,戚火群狠抓常规教学,经常亲切地和同事们探讨课堂教学的方法,还坚持推行领导巡堂反馈制度,这些尝试有力地提高了学校的教学水平。列宾曾说:“灵感不过是顽强的劳动而获得的奖赏”,戚火群用教学成绩证明了这个道理。

(通讯员陈娟)

他们已经退休了。但放不下的是对教育的牵挂和对志趣的痴迷,他们就像年轻人一样,满腔热忱地投入到原来的工作中去。

陈柳成指导孩子们学习。

陈柳成,自1988年10月1日起从玉林市容县县底镇教育辅导组退休20多年来,仍念念不忘教育事业,为家乡的学校做了一些实实在在的事。

冠堂中心小学原是县底镇的重点小学,但多年来,因校舍紧缺,结构又极不合理而渐渐失去了重点小学的优势。陈柳成不想看到一所原本好好的小学就此衰落。1996年春,他与小学所在村子的负责人到自治区首府南宁等地筹集资金,并发动当地冠堂籍的干部群众捐款,最后共筹得资金12余万元,建成了一幢3层600平方米12个教室的教学楼,极大地改善了冠堂中心小学办学条件。2002年秋,他又与该校校长陈绍余到容城各单位,号召冠堂籍干部、居民、群众捐款,又筹集到资金4万多元,用于添加体育设施等。

陈柳成退休20年,每年都要到附近的中小学上辅导课。针对某些毕业班学生很难写好作文的现状,他从多年的教学经验出发,提出作文要获高分一定要做到“五新”(立意新、选材新、构思新、开头新、结尾新),不少学生听了辅导课后收获很大。针对初中毕业班应考复习的特点,他又提出要做到“五练”(基础知识扎实练、重点知识重点练、关键知识突出练、易错知识有意练、难点知识反复练),以教材为主体,不搞难、怪、偏题,为毕业班的复习提出了明确的思路。像这样的教学辅导课,陈柳成每学年都要上20次以上,虽然已是八十岁的高龄,但他仍然满怀热忱,像老骥伏枥一样,为教育事业继续发出光和热。

(通讯员肖乐)

黄忠录与学生们在他的“百草园”里。

黄忠录退休前是柳州地区民族高中的语文高级教师。他于1999年创办“百草园”,从此开创出一条以语文教研为载体,以营造绿色文化、传承绿色文明为宗旨的教学新路。就像年轻人一样,他干劲十足,把“百草园”经营得令人刮目相看,许多人都觉得一名已经退休的老教师能有如此热忱,实在令人敬服。

谈及创办“百草园”的初衷,黄忠录说:“我们都学过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先生笔下的百草园是多么自由快乐,三味书屋却是多么枯燥无味!为什么我们不能利用大自然的教学功能,使学生乐学活用呢?”于是,他拿出生平的储蓄,在学校的支持下,在校园里办起了一个素质教育园地——“百草园”。

现在,黄忠录的园子占地10亩,园子里一年四季花卉瓜果不断。他把整个园子分成了花文化园、果文化园和桑文化园,再加一个知识长廊,取名“三乐园”,即快乐学习、快乐工作、快乐生活。如今,“三乐园”已经成为当地有名的青少年课外活动园地。

创办至今,黄忠录坚持组织“小园丁小组”(课外文化科技活动小组)和“环保先锋社”,并长期指导学生们开展活动,如校内管理小花园和主题花圃活动,每年逢植树节组织的植树造林活动。2008年,他组织了“保护母亲河”行动,利用一个月的4个星期天,组织6个班400多名学生,到学校附近的布远河清除铺满河面的水葫芦。

黄忠录组织的这些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还培养了许多与农业相关的人才。如今,他已指导了十余届近千名小园丁毕业了,每年都有不少“小园丁”和环保社社员考上农业类大学和各类大学的环保专业。(通讯员韦巍)

(责编欧金昌)

猜你喜欢
教学点书画孩子
规范农村教学点办园行为的实践与探索
教学点如何由“痛点”变“亮点”
小小书画廓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关于办好农村小学教学点问题的几点思考
教育部要求全面启动实施“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
书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