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平平
【摘要】故事,人皆喜欢。电视新闻故事更是得到了众多观众的青睐。。在当今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如何挖掘新闻故事背后的“正能量”,让故事“为民而说”、“为时代发声”,是电视新闻编导们需要注意的问题。在制作新闻故事时要摆正姿态,要让电视故事在好看、生动的基础上,又能引发社会的正面思考。
【关键词】电视新闻新闻故事细节
一、时代发展下的“电视故事”
三十年前,当电视机还是每个家庭的“稀罕物”时,或许大家都没想到,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电视在走进寻常百姓家的同时,电视节目也百花齐放,从千篇一律的播报发展到如今的各种形态,其中新闻故事更是得到了众多观众的青睐。从2004年安徽卫视《超级新闻场》第一次将《天天故事会》板块搬上电视荧屏开始,电视故事开始大行其道,各个卫视和地面频道纷纷开始以“说故事”为主体来打造面向老百姓的新闻节目。在瞬息万变的当下,每时每刻都在发生新闻,每一条新闻背后都一定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而每条新闻故事的发生又必将带来更多层面的反映。时刻变化发展的故事要求编导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细致的观察力,让故事“为民而说”、“为时代发声”。在当今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如何挖掘新闻故事背后的“正能量”,是电视新闻编导们需要注意的问题。由于新闻故事的种类繁多:真情故事、案件故事、社会焦点事件以及舆论监督等等。这些故事的形态和表达方式都各不相同。有些故事为了夺人眼球,不惜将故事的重心放在暴力、色情、杀戮、揭人隐私上,这样虽然吸引了部分观众,但同时却给社会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所以在制作新闻故事时一定要摆正姿态,要让电视故事在好看、生动的基础上,又能引发社会的正面思考。
二、故事的重中之重:把握细节
讲故事离不开细节,著名作家杜鹏程说得好,好的细节“如同钉子钉在木板上一样结实……”如果说故事是一个人骨骼的话,那么细节就是附着在骨骼上的血肉,有了细节,整个人就活了,人物就站起来了。细节,可以让观众产生强烈的共鸣,同时也是一则电视新闻故事成功的关键之一。从细微入手,让感人的故事更催人泪下、让有内涵的故事更耐人寻味、让刺激紧张的故事更加悬疑。而与纸质媒体所不同的是,电视新闻故事细节把握的手段更加立体和多元化。
1、用细节体现主题
新闻的主题不是凭空说出来的,而是要靠鲜活生动的细节表现出来。1984年,国庆35周年的游行队伍中出现了一个经典细节,一群大学生走过天安门城楼时,突然展开一条横幅:“小平您好!”。这个横幅是学生们偷着带进去的,它不是组委会规定的标语,但它却永远被人们铭记。平等的意识是与生俱来的,这正是“小平您好”这个标语感人的原因所在。
2、抓住细节,画龙点睛
日本举办了一个机器宠物展,画面里有这样一个细节,两个机器宠物面对面相互鞠躬,针对这样一个细节,解说词该如何写呢?
“您瞧他俩,一只电子鸟,一只电恐龙,一看就知道是从日本来的,初次见面,一个比一个客气。”
这样一来,这条新闻就有了故事性,也就生动起来了。
3、善于运用镜头语言
采编正面的新闻真情故事时,镜头语言的处理则凸显出了电视新闻在细节把握上不可复制的独特性和优越性。记得笔者于2006年采编的电视新闻故事《泪光下的微笑》,片中的主人公是19岁的黄来女,她一边坚持武汉大学的学业,一边无微不至地照顾病重的父亲,并且拼命打工替父亲治病。在采访中,摄影记者准确捕捉到了每每为父亲剪指甲、喂饭、打针时,黄来女始终扬起的美丽笑脸,而这个风雨飘摇的家在笑脸的映衬下也变得无比温馨,让观众感动不已。
再如电视新闻故事《生命的光芒》中,六安农村有一对普通的小夫妻,丈夫多年来照顾身患尿毒症的妻子,无论严寒酷暑,每个星期都坚持带着妻子到医院做血液透析。我们去采访的时候正赶上下雪,在大雪中,丈夫手持一把火红的雨伞紧拥着妻子走在乡间的小道上,狂风暴雪中他们始终没有停下蹒跚的脚步。白茫茫的田野和火红的雨伞构成了绝美的自然景象,而这把雨伞包裹着的又是夫妻间浓浓的爱意,可以说寓意深刻。摄影记者通过不同的角度和距离拍摄了许多雪中画面的中近景和特写镜头,为本片在视觉上起到了升华主题的作用。
而对于有悬疑的案件故事,镜头语言的运用更显其独特性。例如新闻故事《是生、是死?惊天活死人!》中,节目一开头先用特写给大家展示了一根烧焦的粗木桩,随后编导用中景拉出了一个破败农家的院落,紧接着镜头停在了一把搭扣在大门上的旧锁上,这组镜头让观众心中产生了疑问:为什么这个农家院落没有人住?而这根烧焦的木桩又从哪来呢?此时同期声采访村支书:“当时都以为他死了!”谁死了?为什么会“以为死了”?在制造了一连串的疑问之后,编导用解说词娓娓道来:“这原本是一个幸福的三口之家,而如今这里却再也没有了欢笑,事情还要从一桩离奇的命案说起……”解说词和镜头相辅相成,为大家营造了一个层层悬疑的故事氛围。
总之,在各种题材的故事新闻中,镜头语言的运用无疑都最重要的。就像作家如果没有笔,那他怎会写出扣人心弦的小说;而电视编导如果离开了镜头语言,也同样无法呈现绚丽多彩的好故事。
4、解说词中的细节处理
电视的优势就在于它的客观性,真实、生动的现场画面胜过千言万语。既然这样,解说词又该说点什么呢?
(1)用语言把细节放大,让细节成为故事点。观众接触画面只有几秒钟,经常会忽视一些细节。解说词就应该把这些细节强调出来,这就是对细节的放大。日本发现疯牛病以后,日本牛肉几乎无人问津,于是牛肉商提出了一个聚人气的好方法,就是让大家免费品尝烤牛肉。这条新闻有一个细节就是一个没牙的老太太大口大口嚼着牛肉,这个细节是新闻的一个亮点,不能浪费。
“牛肉不好嚼,还塞牙。可这位老太太敢于知难而进,人多了吃饭热闹、又不花钱,甭管牙好不好,反正大家的胃口都很好。看这阵势,估计大家早把疯牛病的事忘光了。”
新闻有了故事点,也就有了魅力。
(2)找新闻的第二落点。通过联想,找新闻的第二个落点,它的主要作用就是使新闻的落脚点与众不同,让人意想不到。如赛得曾经是一名美国警察,7年前,他从英国出发,开始了跑遍全球7大洲的长途旅行。电视画面是他跑步的镜头,十分单调,解说词是这样写的:“如果你晕车、晕飞机、还晕船,可又想四处旅行,那您就学他,背上包,不停地跑吧。”
故事有了,新闻也生动了。
(3)语言要浅显简练、形象感强。高尔基说过:“文学的基本材料是语言,是给我们一切形象、感情、思想以形态的语言。”语言在电视新闻中运用得好坏直接决定着能否表现好一则新闻事实。以《动物过大年》为例,其中有很多地方可以用“形象化”来表现,如“今天,猴子们可以改善一下生活了。她们平时大都吃些萝卜什么的,水果是难得一见的。看到这么多它们爱吃的水果,怎能不让它们起点贪心呢,只是要小心,别撑破了肚皮……”这样写既风趣幽默,又避免了“画蛇添足”,同时也有了故事。
5、采访中发掘故事细节
电视新闻采访要“讲故事”,编导首先要有启发被采访者“讲故事”的能力。应该说采访最难的是提问,因为新闻故事都是真实发生的,其情节不可能像写小说、电视剧那样编造,这就要在采访中问出故事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讲故事”的核心在于“问故事”。“我问故我在”。采访的提问技巧要根据新闻故事的属性分别对待。通常报道人物故事时多采用“诱导式”提问,“诱导式”提问有明显的导向性,对故事讲述角度具有强烈暗示性,让采访对象在讲述的重点、方式和结构上按照编导的思路作出期望的回答。例如新闻故事《“美女主播”的诱惑》中,编导面对的采访对象是假扮“美女主播”的网络诈骗犯,而这些假扮美女的小伙子大多都是90后的年轻人,年龄最大的一个犯罪嫌疑人也只有25岁。在被问到为什么选择做这一行时,被采访者直言不讳:“觉得挣钱容易!”而问知不知道这是犯罪行为时,被采访者大多数都回答:“不知道。”为了问出真实的心理状态,编导锁定了年龄最大的25岁的小伙子。采访中,编导不是直接切入,而是诱导他回忆家庭的困难和生活的艰辛,最后被采访者终于吐露了心声:“本来是想做完这一把,赚够一百万就不做了!”贪婪、侥幸的心理最终导致他走上犯罪的不归路,让观众在了解故事的同时,可以更深层地剖析被采访者的内心活动,给人留下心灵震撼。
如果幸运的遇到了一个能“侃”的被采访者,也不要高兴太早,如何让他说出故事所关注的信息,而非漫无目的的“滔滔不绝”是采访的关键。因此,这时的采访就是双方话语权的角力。采访最好采用“步步紧逼式”,选用不同类型的提问提出子话题,来掌控议程,以达到使采访对象不偏离话题的目的,此时采访对象可能通过配合回答、拒绝回答或转移话题等手段,在被动的状态下力图对议题进行微调,编导要坚守心中的话题,不要被采访对象“拉跑了”。
6、做“会淘金”的编辑
对于电视新闻故事,除了好的画面、好的解说词、成功的采访,后期的编辑制作工作也同样重要。优质的镜头语言怎样选择运用,恰当的特效如何为故事锦上添花,这些都需要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摸索。例如情感故事中很多编辑都擅长运用“慢动”来表达故事主人公纠结而复杂的内心活动;而紧张激烈的情节多会选用“抽帧”来营造恐怖气氛,同时不同类型音乐的铺垫也会给故事增色良多。这些实践经验都需要编导具有良好的艺术鉴赏能力,更是编导一份耕耘换来的一份收获。
总之,电视新闻故事的细节体现在制作环节的方方面面,只有每个步骤都认真细致的对待,记者才能从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质,故事也才会绽放无穷的魅力。□
(作者单位:安徽广播电视台)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