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卫梅 锁敬慧
【摘要】亳州广播电视台开展的“走转改”活动,再次证明地方媒体只要做到用“真情”办节目,用“真心”对观众,用“真诚”服务百姓,就能赢得百姓喜爱,就能赢得市场青睐。
【关键词】走转改品牌栏目《走进农家》
2011年8月份,在中宣部等五部门的联合动员部署下,全国新闻战线启动了“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犹如空气净化器,“走转改”活动为浮躁的电视荧屏吹来了一股清新的风。尤其是在“娱乐、噱头、隐私”充斥的今天,“走转改”让电视媒体从浮躁回归质朴,渐渐被淡化的“服务”形象取代了过度的娱乐形象,让人耳目一新,那些来自基层一线感人至深的新闻报道,展现真实的国情,体会真实的人生,让观众更真切地感受到了媒体的贴心与知心,传统广电媒体也在活动中大大提升了自身的形象。
曾经一度迷茫的电视人更深刻地认识到,在激烈的多媒体市场竞争中过度的“猎奇和娱乐”只能短暂赢得收视率,而流于低俗形象的媒体只能离观众越来越远。正像央视在 “走转改”活动中总结所说:媒体只有赢得民心,才能走得更深。
那么如何赢得民心?2011年10月18日,央视《朝闻天下》在“走转改”专版中以《对农电视节目,走进农家助农增收》为题对笔者所在的亳州广播电视台《走进农家》栏目进行了报道,一档在地方台很火的“说农事谈农时话农技”的栏目,在“走转改”活动中脱颖而出,不是偶然。笔者认为,因为栏目十年如一日地坚持贴近性和服务性,做到了用“真情”办节目,用“真心”对观众,用“真诚”服务百姓,不但赢得了百姓的喜爱成为品牌栏目,还赢得了市场的青睐。
一、十年不变坚持“服务”宗旨
十年前,亳州广播电视台针对亳州是农业大市的特点,创办了服务三农的公益性栏目《走进农家》,栏目以“走进农家,服务到家”为宗旨,向广大农民群众及时传播农业科技知识、提供农业致富信息。
谯城区五马镇的康大妈,辛苦种植的黑梨,在市场上却没有人认可,栏目组除了给她宣传以外,还联系了当地的一家大超市带着车到康大妈地里采摘,不仅帮她解决了销售问题,还让她的黑梨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并在其他乡镇得到了推广种植;河南省虞城县的刘大哥,为了发展特种养殖,特地跑了很远引进了野猪苗,没想到销路却遇到了难题,通过栏目的报道后,野猪养殖一时成了热门……《走进农家》的节目常态就是以帮扶农民为主,类似这样通过记者的帮忙解决农民朋友在生产、生活中遇到难题的实例不胜枚举。
二、围绕需要创新服务形式
十年来,因为一直围绕“服务”办栏目,“农家”受到农民朋友的追捧,越来越多的农民朋友求助于记者和编辑,而栏目的时间有限,如何才能更好地服务农民?编导不断地调整节目的形式,满足观众更多层次的需求。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够帮助到更多的农民朋友,栏目组人员挖空心思,除了利用游走字幕之外,还专门开设了短平快的“农家百事通”和“农贸市场”版块。对农民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个别问题,“农家百事通”一对一地进行回答,而农民反映集中的问题,记者和农技专家一起到现场为他们解疑释惑。对于农民养殖出的家畜家禽或种植出的农产品,销路出现问题的,编辑通过“农贸市场”进行免费发布,哪怕是一头牛、两亩药材、几十斤种子,栏目都帮忙。从2005年开通这两个版块到现在,栏目共回答农民提问4032个,免费发布供求信息20000条以上。
三、精做活动延伸服务
除了精心做好栏目以外,《走进农家》还定期举办各类活动,规定每月至少举办一次活动,每季度至少举办一次大活动,而且,这些活动保持持续性。通过举办活动让观众参与到节目中来,让他们切身感觉到《走进农家》就是他们自己的栏目,让观众从栏目中获得快乐。十年来,栏目组先后举办“农民兄弟,我们和你在一起”大型帮扶活动、“瓜王大赛”、“菜王大赛”、“十大农村致富带头人”评比、“咱村的好人”评比、“农民演员巡演”、“百姓春晚”等大型活动20多个。除此以外,栏目还不断为农民朋友送科技、送医疗、送电影,每年都组织“大型义诊”、“科技宣讲”、“免费为农民送电影”活动。
四、多方取经提升服务能力
《走进农家》是面向农民的一档公益性栏目,如果板起面孔来说教,势必起不到作用,为了让老百姓喜欢看、持续看,看了以后忘不掉、记得住,栏目组成员花费了大量心思,多次选派优秀员工远赴山东齐鲁台、湖北荆州台,学习兄弟地市台创办对农栏目的经验,最终一步步摸索着把栏目风格确立为“幽默诙谐、插科打诨”的基调;主持上形成了“一位在摄像机前串词播报、一位在摄像机后插科打诨”的形式,独特的新闻播报方式让百姓眼前一亮;另外,栏目新闻的表达形式也不拘一格,有用戏曲、相声片段来切入主题的,有用山东快书来解说或配音的……,目的就一个,让农民朋友们通俗易懂,寓教于乐。
《走进农家》用十年的“真情”和“服务”打动了农民兄弟的心,也用十年的潜心钻研打磨了一档支撑一个频道、影响皖北豫东的区域性品牌栏目。2007年、2010年栏目先后荣获“安徽省十佳栏目”称号,2010年荣获“中国广播电视三等创优栏目”称号,2011年荣获“中国十大品牌栏目”称号。除了收获荣誉,更收获了良好的市场口碑。《走进农家》开播十年来,栏目最初时长15分钟,一周一期,只有一家冠名单位,费用不足10万元,到2012年,栏目一周六期,冠名及创收超百万元。
这些成绩的取得,源自于农家记者的艰辛付出。一年365天,《走进农家》记者有350天一直在路上,如果按每天最少40公里算的话,那么,一年里,每位记者就走过14000公里,栏目组8位记者,走过112000公里。但是每个加盟其中的记者,能忍耐住艰苦,保持着工作的热情和激情,笔者觉得这源于栏目的管理。
1、树立共同美好愿景
愿景,就是所向往的前景。栏目只有树立共同的愿景,才能更好的提高团队稳定性与战斗力,从一定程度上延长团队寿命!《走进农家》栏目自成立以来,就有一个坚持不变的的愿景,那就是帮助更多的农民实现致富的梦想。无论是栏目的老记者,还是刚刚加盟的新记者,都牢记自己的使命,发现了新品种、新技术、新方法,他们就会想方设法向农民推广;了解了新的涉农政策,他们就用最质朴的语言为农民朋友解读;挖掘了致富典型,他们就从最具体、生动的细节向农民朋友宣传……每位记者都把农民的诉求当做自己的诉求,保持最好的采访状态,力争把信息传递得快点、再快点。
2、打造价值实现平台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告知我们,人生最重要的需求就是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每当深入到田间地头去采访,农民朋友期盼的眼神,热情的接待,让每位记者都真切地感受到自己职业的神圣和责任的沉重!下雨时,老乡不忍心让记者步行采访,就开着三轮接送,完全不顾三轮车在泥泞的路上左右“摆尾”;下雪时,老乡不顾寒冷,帮记者把采访车推出雪窝。通过记者的报道,自产的果子顺利卖出后,老乡总会留几箱,大老远的给记者送来……“农家”记者在帮助农民的同时一直在收获感动,在感受着他们喜悦的同时,也实现了自己的价值。
3、考评锻造精锐团队
当然,优秀的团队,靠的是严格管理的“锻打”。《走进农家》开播以来,坚持 “每日节目点评制度”,每周固定时间进行集体业务学习不少于两小时,集中收看央视和优秀地方台的涉农栏目,每年还分批分次开展专题讲座,部门负责人带头授课,业务骨干分别讲课,营造浓厚的业务学习氛围。通过新闻点评、挑错改错、范文学习、稿件评议等多种形式,不断提高记者、编辑、主持人的业务水平。每月集中记者评出周评好新闻、月评好新闻,让他们在向身边同事学习的同时,也增强记者的创优意识,为农民朋友提供优质服务的意识。每月都制定“主题报道、深度报道、系列报道”任务量,对按质按量完成的人员给予表彰,并作为每月绩效考核和年终考核的重要内容;对不能按质按量完成采访任务的人员给予通报批评,年终不得评先评优。
是用真情打动百姓,还是用噱头戏谑观众?是精做有用信息服务群众,还是迎合猎奇心理误导受众?《走进农家》在十年走基层的实践中告诉我们,作为离一线最近的地方媒体从业者,只要踩着泥土,嗅着乡风,拉着乡情,想着百姓,栏目和荧屏就会更加生动活泼,百姓也会更加真切感受到媒体的真实和温暖,与此同时,带来的高份额的收视市场和丰厚的市场回报,也会让地方台栏目更富活力更有生命力。□
(作者单位:亳州广播电视台)
责编:叶水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