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晓娟
【摘要】大学生的择业问题一直是我们关注的焦点,而当今我们正处于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多元文化对当代大学生在思想意识等方面的影响很大,尤其是它使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而由于大学生的价值观在其择业过程中具有指导作用,所以,如何在这种多元文化的大背景下,正确认识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新变化,使其达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也是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面临的新课题。
【关键词】大学生;多元文化;择业;价值观
一、多元文化的内涵
多元文化是指在人类社会越来越复杂化,信息流通越来发达的情况下,文化的更新转型也日益加快,各种文化的发展均面临着不同的机遇和挑战,新的文化也将层出不穷。我们在现代复杂的社会结构下,必然需求各种不同的文化服务于社会的发展,这就造就了文化的多元化,也就是复杂社会背景下的多元文化。
随着科技和文化发展,世界文化相互融合、渗透的趋势已成为现实,多元文化的出现,打破了我国相对封闭的文化环境,更多的西方文化、现代文化进入中国,人们开阔了眼界,了解了世界,吸收了不同文化的精华,使我国呈现出多元文化的格局。而多元文化的发展不仅对当代大学生的择业价值观产生了新的影响,而且客观上也提出了如何在这种情况下改进大学生择业价值观的新问题。
二、多元文化下大学生择业价值观现状
(一) 多元文化使大学生择业观的个人意识加强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国际间交流与合作的不断发展, 各种思想和文化蜂拥而来, 使当今社会的价值观念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价值取向则伴随各自的条件、信念与选择的不同, 更加呈现出多样化、多元化的状况, 从而引发了人们不同程度的价值困惑。
大学生容易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更容易在价值观选择上迷失方向,这种价值取向的冲突在大学生的择业价值观上往往表现为理想与现实、社会关注与个人关注之间的波动。从而忽视了其自身的社会价值和应对社会做出的贡献,只考虑自身的发展,个人意识突出,群体意识淡漠。
(二)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大学生的择业观出现功利性倾向
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 但市场经济又有其负面效应,它诱发了功利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的狂潮,使得人们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 陷入了精神的贫穷, 看重现实的追求,而忽视理想的追求。市场经济发展一方面促进大学生个性意识的普遍增强,而另一方面大学生功利主义的择业价值取向也更为明显。
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现实生活的直观性以及对感性满足的强烈要求,使得当代大学生在进行利益权衡时,较多考虑目前的现实的利益,对经济收入的关注代替了原先对社会地位和职业名声的关注。
(三)多元文化的渗透使大学生好高骛远、脱离实际
多元文化的盛行,使许多大学生过分关注自我价值,价值取向上的一些不良的心态和负面认识不断蔓延。他们的择业期望值过高,使他们在择业时出现了结构性失业的不良后果。有不少大学生脱离实际、好高骛远,不考虑个人实际和社会实际,只考虑个人意愿,在择业价值取向上表现为唯我独尊、个人至上、不顾实际,择业的过程中产生了虚荣、攀比心理和好高骛远的心态。而这种心态致使他们在择业价值取向上不能正视自我、期望值过高、心态浮躁、急功近利。
(四)网络文化的泛滥导致大学生自主择业能力低下
网络文化的多元性易导致大学生价值冲突的加剧和价值选择的困惑,网络全球化打破了原有国家、地域、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界限,不同的文化在网络中相互交融、相互冲突。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其信息技术优势向全世界全方位输出自己的价值标准、意识形态和社会文化,加快思想渗透和文化侵蚀。
网络文化导致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意识淡化。在网络中,人们的交往行为是在虚拟的世界里完成的,这种情况下,必然使人际关系变得淡漠,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逐渐疏远,使人产生孤独、苦闷、焦虑、压抑的情绪,甚至会出现情绪低落、消沉、精神不振等情绪。由于网络上的虚假信息日益增多,也会使人的交往安全感下降,因而产生多疑、恐惧、防范等心理,甚至产生了交往障碍、恐惧症等心理问题。 甚至有的大学生不能自主地选择就业单位,总想依赖社会关系,不能主动就业,缺乏与社会、与用人单位的直接沟通,也影响了学生择业的顺利进行;或者当即将做出选择时自己又举棋不定,总是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从而丧失了自主就业的能力。
三、如何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择业价值观念
(一) 注重制度和政策引导
目前,国家机关和公务员成为大学生的首选对象, 选择私营和乡镇企业的人很少。主要是因为公务员的收入稳,地位高,合理的用人机制为大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这除了大学生在价值取向上的现实关注之外, 还担心企业的发展前景、户口的解决、养老、医疗保险和福利待遇等一系列的问题。因此,制度的完善、政策的导向对大学生择业价值取向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特别是城市社区和农村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科技等基层岗位工作。如“大学生村官计划”、“三支一扶”、“社区民生”、“特岗教师”等基层服务项目。对在基层岗位就业并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按规定给予社会保险和公益性岗位补贴等。另外,还要鼓励中小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空间巨大,多数中小企业缺乏高科技支撑,缺乏高端管理人才,对新增劳动力有较强的吸纳能力。对在中小企业工作到一定年限的大学生,能够享受政策上的优惠待遇待遇,还要鼓励在中小企业建立大学生见习培训基地,从政策上对大学生择业价值取向以正确引导。
(二)高校要深化教学改革
高校通过深化教学改革,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价值观。首先,加强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教育。马克思主义哲学主张从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中把握人的价值。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价值最根本的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衡量人的价值的主要标准。其次,高校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加强大学生就业、创业方面的训练,开设就业、创业实践课程,加强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还可以安排大学生去基层、工厂和事业单位去实习,有利于大学生明确自身的择业方向。再次,在专业课程设计上,要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接轨,培养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综合型人才,有利于大学生更清醒地认识自己能力,明确就业方向。
教学改革可以让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明确自身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使其勇敢的承擔起社会责任。大学生积极地加入社会实践活动,进而形成服务社会、报效国家的正确择业价值取向。
(三)大学生要明确价值标准
大学生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己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养,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活动,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择业取向问题上摆正心态,既要立足于自身条件,又必须高瞻远瞩,深刻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在多元文化的大背景下,树立正确的价值标准,这可以帮助大学生抵御外界不良思想的冲击,可以唤起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充分预见未来社会发展的趋势,用超前的、发展的眼光定位自己的择业价值取向,用理性的思考来应对日益变化的社会,科学的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以实现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结合,从而实现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
关于大学生择业价值取向的定位,我们并不是说要忽略择业中的个人因素,只去尽社会责任,这样不但不利于个人的发展,同时也是社会的损失。在社会发展一日千里的当今时代,大学生择业的价值取向既要立足于自身条件,又必须高瞻远瞩,深刻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充分预见未来社会发展的趋势,用超前的、发展的眼光定位自己择业的价值取向,用理性的思考来应对日益变化的社会,以实现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结合,从而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翠英,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兰州大学出版社,2006—12
[2]司维,多元文化教育对现代大学教育的影响,航海教育研究,2009
[3]田宝珍,大学生择业价值取向的分析与思考,深圳大学学报,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