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林
【摘要】报纸以文字传播为主,在传统的报纸编排中,重文轻图一度盛行。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在阅读方面,人们自然而然、不可抗拒地走进一个新的时代——读图时代。随着我国新闻摄影事业不断发展,作为记录历史、反映现实的新闻摄影,越来越受到报刊的重视和读者的欢迎。在今天,图片已不再是简单的新闻形式和点缀版面的手段,它是吸引读者注意力,提高新闻报道现场感和贴近性的一个亮点,是增强报纸市场竞争力的一大要素。
【关键词】新闻图片报纸版面现场感
一、新闻图片的传播优势
打开报纸,最先映入读者眼帘的无非是标题和图片,而笔者认为图片会更抢眼些,因为新闻图片直观、形象、生动、贴近生活,易读易懂,为读者所喜爱。一张优秀的新闻图片配以简洁的文字说明,它的直观性包含着丰富的信息和醒目的内容,读者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快速读懂内容,获取图片传播的信息,这就是所谓的“一目了然”。2010年1月10日,笔者在《安徽日报》A2版刊发了一张图片:《研究生招生昨开考》,真实地记录了考生们走进考场的瞬间:有自信、有期盼、也有若有所思……如果用文字一一叙述考生的面部表情,那势必要成为一本“流水帐”,这又是新闻的大忌,读者也看不下去,寥寥几笔又说不清道不明,而一幅照片解决了所有的矛盾。值得一提的还有《安徽日报》的一些品牌栏目如:头版的《今日快报》、江淮要闻版的《从淮北到江南》、寰宇纵览版的《读图》等,都是以图片为主打,最大限度地向受众传播信息,图文并茂,受到读者的好评。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就安徽而言,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作名录”的有2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47项,省级非遗名录273项,市级685项,县(区)级1250项。但目前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少,很多非遗项目已面临失传、消失的境地。保护非遗项目、找到更多的非遗传承人,已刻不容缓。保护非遗项目,得从政府、学术和民众三个方面入手,全民参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是重中之重,媒体的宣传作用更是不容忽视。2012年7月13日,《安徽日报》B1版用了近四分之一的版面刊发了一组题为《非遗培训开课啦》的图片,集中报道了合肥市非遗培训班在市文化馆正式开课的新闻。来自该市的非遗项目传承人通过手把手教学的培训方式,让小学员们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为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打下基础。小学员们聚精会神的表情跃然图上,读者也可以通过照片对泥塑、面塑、传统剪纸、皮影等非遗项目有个简单的形象认识,新闻图片更加直观、形象,同时还节省、美化了版面,一举多得。
二、新闻图片加强了传播效果
新闻是对客观事实的报道,新闻图片是对正在发生的事实的客观记录,没有任何人为的导演和安排。新闻报道要遵循真实性原则,违背了这项原则,新闻传播就会走上一条不归路,但单凭文字描述,有时不能很好完成其传播任务,平面媒体必须借助图片、漫画、图表等形式。新闻图片受众面广,读者可以不分国界、不同民族、不同阶层、不同文化层次。我国著名报人戈公振曾对图片有一番精辟的阐述:“图画为新闻之最真实者,不待思考研究,能直接印入脑筋,而引起其爱美之感,且无老幼,无中外,均能一目了然,无文字深浅、程度高下之障碍。”
新闻图片直观的效果能很好地表达报道思想。常言道:百闻不如一见。有些读者更愿意相信自己眼睛所看到的,如抗洪抢险的生动场面、安置受灾群众的感人场景等。2012年3月23日,笔者在《安徽日报》头版发表了题为《农机车间办培训》的图片,直观地报道了来自全省农机系统管理人员、种粮大户和重点企业代表在农机制造现场接受培训的新闻。政府为保证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落实到位,提高购机农户操作能力,服务“三农”的决心跃然图上。2012年3月6日,《安徽日报》寰宇纵览版刊发了一张新华社图片《普京第三次赢得总统选举》。照片中,一向以“硬汉”示人的普京泪流满面,向支持者表示感谢。图片客观、真实、直观地反映了普京的感激之情,同时,从他坚毅的表情中不难看出其勇挑重担、挑战未来的勇气和决心。
有时,新闻图片还可起到辟谣、稳定人心的作用。有段时间国际上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为瓦解古巴人民的意志和凝聚力,大量散布其领导人病危的虚假消息。为安抚人心,古巴各大媒体在重要时段和醒目位置播发了该领导人参加活动的影象、图片,谣言不攻自破。可见新闻图片的作用不可小觑。
三、新闻图片是美化版面的重要手段
试想,读者打开一张报纸,如果整个版面都充斥着黑压压的文字,必将产生阅读疲劳,读者也会很快失去阅读兴趣。可见,版面的形式美是吸引读者阅读、烘托传播内容的重要途径。报纸版面的美化形式多种多样,有框线、底纹、小版花等,新闻图片是美化报纸版面的重要手段。新闻图片是报纸的眼睛,它丰富了报纸的报道形式,同时也增加了报纸在视觉上的立体感、动感和冲击力。《安徽日报》遵循现代报纸的发展趋势,结合自身的实际,先后经历了数次改版,一改以往的办报理念,尽量做到疏朗、留白,重视图片的作用,新闻图片逐步从“配发”的从属地位,往“必发”的主要地位上升。新闻图片也由过去的“单打独斗”,扩充完善至如今汇集了“照片”、“漫画”、“图表”等多种表现形式的集合体。2012年4月4日,《安徽日报》不仅在头版头条位置刊发了胡锦涛总书记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的照片,还刊发了一组题为《缅怀先烈牢记传统》的图片,另外在左下角《今日快报》栏目里刊发了美国大学枪击案的照片。整个版面不仅在内容上基本涵盖了中外、本省的重大事件,在图片的选择、版式的编排上也尽量做到了内容和形式的兼顾,读者既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又能得到美的享受。
四、新闻图片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精神生活也有了进一步的追求。报纸上的新闻图片本身就是艺术品,而艺术是离不开美的,新闻图片是新闻性和艺术性的结合,能给读者带来艺术上的享受,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艺术性强的新闻照片,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寓意深刻、耐人寻味、诙谐幽默,让人印象深刻,读者极易产生共鸣。2011年12月1日,《安徽日报》头版刊发了一张题为《寒冬送棉装情暖环卫工》的照片。这张照片不仅真实地反映了相关部门对“马路天使”的关心和爱护,“雪中送炭”,为全队300余名环卫工人免费发放“冬季大礼包”——棉衣、棉鞋,给“马路天使”们增温添暖,而且在构图上也颇具匠心。首先扑入读者眼睛的是占据了图片一大半的红色,环卫工们喜笑颜开,这仿佛给凉凉的冬日注入了一缕阳光,环卫工们不仅感受到棉衣的温暖,更能体会到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关心、呵护。读者看到这张照片感到心里暖洋洋的,不需要多加赘述,读者在美的享受中就能领会报纸的报道思想。照片刊出后,受到读者好评。
认识了新闻图片在报纸版面中所起的作用,我们同时也了解到新闻图片具有一定的时效性,不同于纯艺术图片,即新闻图片既要有新闻性,也不能忽略读者的审美需求和审美角度。在报纸上,图片运用得好,可以美化版面,满足读者的审美情趣;运用失当就会沦为简单的堆砌,干扰读者阅读,只有两者互相配合,互相协调,才能相得益彰。□
(作者单位:安徽日报社)
责编:姚少宝
实习编辑:何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