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如何有效地培养小学生语感

2012-04-29 11:35:53邹茂炉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2年9期
关键词:庐山语感小女孩

邹茂炉

在小学阶段,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的语感是十分重要的,形成良好的语感,对于学生成长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新课程改革理念进一步要求,在语文教学中,不再从传统的语言知识和语法规则入手,而侧重于对语言材料的积累、阅读的感悟及语感能力的培养。

我们知道,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是需要进行长期且有效的训练,其操作过程就是不断地重复。语感培养亦是如此,通过不断重复的过程让学生能感知语言之神妙,洞察语言之精髓,把握语言之理趣,达到对语言文字的默契和领悟。那么,对于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语感?笔者谈几点拙见:

一、引导学生勤于读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阅读是思和悟的前提,只有有了阅读才能对材料有一定的了解,有了了解才能引起思考。对一篇文章多阅读,语感就越强。因此,以读为本是培养小学生语感的基本前提。

二、引导学生勤于思考

“良好的语感能力得之于良好的思维品质,良好的思维品质就是思考能力。”小学生的思维品质正处于发展阶段,其特点是:看待问题不全面,看问题不联系实际,认识事物只看表面不看本质,分析问题没有创造性建议。因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应着力培养和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努力让学生将思维融于阅读中,去领悟语言的意境。

小学生在阅读课文过程中,思考问题都比较狭隘。通常读完一篇课文,完全领会不了课文深层次的意思,甚至不知所云,没有自己的一点见解。例如,《丰碑》这一篇课文,虽然在语言叙述上比较朴素,但文章表达的感情浓烈,是一篇歌颂军需处长大公无私的课文。在授课过程中,可以设计不同的问题去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比如说:这篇文章所要表达的主要意思是什么?或这篇文章让你引发了哪些思考?军需处长因衣服过于单薄而被严寒冻死这一事件是不是很感人?通过对军需处长生前对战士的无比关怀、死时的动作与神态的描写,引导学生对关键人物军需处长的关注与思考。将军需处长美德的“情”引发学生以此为榜样的“情”。通过这样的引导,我们可以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发挥更多的想象,让学生在导读中感悟、领会,并在实际中运用。促进学生的领悟能力,让学生深刻体会、领悟作品所表达的主要思想感情。

三、引导学生勤于想象

训练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也是培养语感的重要方法。将朗读和想象结合起来,即运用形象思维的方法进行朗读。比如:我国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写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就让学生展开想象,精读,从不同的角度去领悟庐山的真正面目。特别是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让学生将自己幻想在山中的感觉,这样才能领悟到庐山的真境。但是高超的言语总是“意则期多,字唯期少”,言有尽而意无穷,所谓“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力透纸背”,这就为读者留下了再创造、再想象的余地,否则“一峰一岭一丘一壑”便会令人莫名其妙、不可理解。人们之所以能够理解这段文字的意义,并产生丰富多彩的感受,正是想象和联想在语感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想象和联想可以使人对言语的感受进入一个全新的境界。

四、引导学生阅读富有感情

中国的文艺创作历来特别讲究一个“情”字,“情动而辞发”、“为情造文”等等阐述都表明“情”是“文”的命脉。小语教材正是“情景交融”的产物,而小学生更是情感尤物。只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去感觉、去体验,加之学生个性化的朗读,学生情感的波纹就会涌动起来。如指导朗读《卖火柴的小女孩》,这是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的童话,发表于1846年。主要讲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富人合家欢乐,举杯共庆的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小女孩死了,嘴角却带着微笑,通过擦燃火柴的美好幻想与她饥寒交迫的现实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安徒生通过这个通话,表达了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刻同情,和对当时社会的不满。通过对小女孩的表情和语言的变化,体会小女孩饱受饥寒及死去的处境。通过指导,学生的感情沉浸在这催人泪下的气氛中,仿佛一个衣衫褴褛、骨瘦如柴的小女孩就站在自己面前。用美学家朱光潜先生的话说,就是要“反复吟咏,仔细揣摩,不但要弄懂每字每句的确切意义,还要推敲出全篇的气势、声音、节奏,使它沉浸到自己的心胸和筋肉”。

五、引导学生阅读中品味

一篇优秀文章中人物形象的确定、作品意境的深邃、景物描写的形象都源自文字表达的贴切、形象。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对重要的字义、文句甚至修辞方法进行比较、归纳,学生一旦养成了这种品味、归纳、比较、概括的习惯,其语感是不难培养出来的。

比如:小学二年级课文《找春天》,这篇课文语言优美,充满儿童情趣。作者把春天比作小姑娘,她害羞,所以遮遮掩掩,躲躲藏藏;她美丽,有嫩绿的秀眉和色彩斑斓的眼睛;她活泼,娴熟的弹奏着动人的音符,快乐的荡秋千,幸福的叫着,笑着……

文章呼吁我们找春天去吧﹗在校园里,也许能找到刚刚探出头的小草;在田野里,也许能找到天空中飘飘摇摇的风筝;在书本里,我们还会在课文插图中寻找到春天的影子。通过不的形式,体会寻找春天的急切心情,感受发现春天的欣喜。

六、引导学生勤于积累

语感的培养需要不停地阅读,阅读本身离不开大量的语言材料。小语教材中的课文多出自名家之笔,文质兼美。多阅读精美语言,特别是对相同主旨,相同事物的不同表达精巧和遣词造句的精妙,更能促进学生对语言的把握能力,也便于学生写作上的模仿。因此,对于课文中的精彩片段,教师可要求学生反复地欣赏,读出其中的韵味,体验其中的美妙,直至背诵。让学生不断地将佳词妙句、精美篇章积累到笔记本上,以不断充实其语言库存。

叶圣陶先生说:“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语感训练。”吕叔湘先生认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一个学生的语感强了,他在理解方面和表达方面都会不断前进。”因此,在小学教学中应多加强学生语感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杜为晓.《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语感》.金色年华.2012.3

[2]袁贵琴.《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感》.教育学文摘.2011.10

[3]侯彩婷.《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1.10

[4]黄国团.《浅谈小学语文语感培养》.2011.5.10

猜你喜欢
庐山语感小女孩
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
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6:08
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
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5:54
爱掐人的小女孩
学生天地(2020年7期)2020-08-25 09:00:46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云雾庐山
心声歌刊(2020年1期)2020-04-21 09:25:06
卖火柴的小女孩
做一次庐山客
可爱的小女孩
童话世界(2018年35期)2018-12-03 05:23:08
爱哭的小女孩
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