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促进信息素养的信息技术课程框架

2012-04-29 00:44:03刘艳杰张海王以宁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2年9期
关键词:信息处理校本框架

刘艳杰 张海 王以宁

上世纪末以来,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的指数在不断增长,数字文化日益普及,21世纪的公民为了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必须掌握信息和通信技术技能。各国纷纷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来实现公民信息能力的培养,其中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课程框架值得参考和学习。

● 香港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历程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早期,微型计算机的使用,促使香港许多对计算机教育有浓厚兴趣的教师开始设计计算机课程和活动。他们的工作为80年代早期至90年代中期的计算机教育课程的发展提供了基础。1979年,香港成立了一个为高中计算机教育设计课程的工作组。1982年,制作计算机学习试用课程的时代开始了。那时候,这个学科主要的学习领域,包括使用BASIC汇编语言编程、获取关于组织和操作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知识、计算机的发展史。1986年,初中课程引入了计算机文化。1990年,计算机课程成了入学考试课程。在过去的20年里,香港大多数中学已经在计算机教育方面取得了可观的进步,这些进步是与全球信息技术意识的传播和发展相一致的。迄今为止,香港几乎每一所中学都为各年级的学生提供计算机文化课程。

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制定的计划在20年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20世纪80年代早期至今,信息技术持续快速的发展,使信息技术课程必须频繁地修订。在这期间,信息社会伴随着因特网的流行而快速出现,在这种数字化环境中,人们通过因特网很容易获取大量的信息和资源。拥有在线资源需求能力和态度的学习者,他们的需要已经从信息技术课程内容转移到了信息目标上。

在课程内容的变化方面,计算机科学持续快速的发展,要求信息技术课程的设计者跟上计算机技术最新的发展。例如,计算机编程语言——在课程中教授的一门学科,已经从BASIC变化到了PASCAL,而现在用的是C。

在课程目标的变化上,知识社会的出现、数字文化的增长,使信息处理能力成了信息技术课程的重点。例如,高中的信息技术课程已经从基于内容的学习转移到了基于应用的学习。

1999年实施的课程,以积累学生的计算机和计算机应用知识为重点来发展,2006年课程的目标强调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的发展。这些做法揭示出,香港政府认为,信息技术知识的掌握不是信息技术课程唯一的目的,在数字世界里为了应对日新月异的需要,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发生了转变,即从信息技术学科知识的学习转变到了信息处理知识的积累和态度的培养。信息素养讨论的就是上述关于信息处理的知识和态度。

● 促进信息素养的信息技术课程框架

信息素养指的是能力建设的过程,凭借这种能力,学习者可以独立和合作工作,参加社会活动,从信息社会中获益,还可以为信息社会和广泛的全球化社区做出贡献。信息素养,能够使人们拥有收集、整理、分析、解释和评价周围信息的能力,并能使人们理解使用信息的基本原理,还能使人们知道信息处理行为的原因。

信息素养包括认知、元认知、情感和社会文化四个维度(见表2)。前两个维度涉及的是关于信息处理的知识。另外两个维度则关心的是信息处理的态度。

信息处理必备知识的掌握,使学习者根据他们的需要,从巨大的学习资源库中选择和使用适当的信息。学习者能够为了学习目标,使用合适的信息技术来搜索高质量的信息。

信息处理正确态度的培养,允许学习者通过考虑知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正确地处理和使用信息。学习者能够为了学习目标,通过考虑恰当使用信息的有益效果来处理和使用信息。

信息社会世界峰会强调:为了理解、积极地参加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的建设,并完全地从中获益,每个人都应该有获得需要的技能和知识的机会。因此,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处理信息的知识,也应该有处理信息的正确态度,这些是为了发展他们终身学习的能力,使他们在学习中有更大的自主性,并从学习中增加社会责任感。学生应该能够有使用信息的能力,这增加了将信息素养元素整合到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必要。

根据调查,香港教育界认为香港的学生需要信息素养教育。信息技术技能的掌握是发展信息素养的基本原则。因此,提出了一种将信息素养元素整合到课程中的信息技术课程框架。为了实现有意义学习的途径,使用两个基本原则来指导该课程框架的设计。第一个原则是真正的学习机会的供给。它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生活情境中获得并应用知识和技能。第二个原则是思考环境的创设。它使学生能够发展学习和生活中的价值观和元认知,并能理解他们学习的意义。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课程框架如图1所示。

1.核心的信息技术课程

该课程框架的第一部分,是核心的信息技术课程。它相对于该课程框架的其他两部分,是主要的发展部分,是数字时代信息素养发展的垫脚石。这一部分,旨在通过真正的课堂活动任务,积累学生的信息技术和信息素养知识。

为了给学生提供真正的学习机会,可以采取基于作业的方法来创设真正的使用方案。例如,制定决策的“假设分析”的设计,是一套教授电子制表软件课程的重点。一个在当地两家连锁超市之间价格比较的“假设分析”,可以是核心的信息技术课程的真正任务。在让指定的消费者选择最合适的连锁超市的情境中,要求学生分组完成制定决策的任务,他们需要使用在线信息搜索工具来调查价格、借助于电子制表软件来设计“假设分析”模型并进行分析、分享意见和决定、利用呈现工具来展示发现和结论。

为了给学生提供思考的环境,可以鼓励学生思考,先帮助学生“知道为什么”,然后再“知道怎样做”,从而使学生理解信息处理的基本原理和步骤。例如,当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右击鼠标来复制资料中的文件时,可以鼓励学生思考下一步行动。这可以帮助学生思考信息处理的正确态度。

2.通过学校课程应用关于信息技术和信息处理的知识

该课程框架的第二部分,是通过学校课程应用关于信息技术和信息处理的知识。它是以核心的信息技术课程为基础的。课程框架的这一部分,强调为学生创造在学习中使用信息技术来处理信息的机会。那么,学校必须设计一门使用信息技术的课程,同时教师应布置除了巩固相关的学科知识以外使用信息技术的任务。有了真正的学习机会,学生可以获得学科知识及关于信息技术和信息处理的技能和知识。

为了给学生提供真正的学习机会,可以在学科领域中组织使用信息技术的学习活动,鼓励学生在课程中使用这类技能和知识。例如,在作文课上,教师通过文字处理软件给出一个已使用过的词,让学生通过右击该词选出其同义词。这就为学习者提供了使用信息技术的真实情境。

为了给学生创造环境以思考处理信息的态度,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使用信息技术,促进信息技术和信息处理的知识的应用。例如,基于项目的学习任务也是一种可能的学习活动类型,它能够促进信息技术和信息处理的知识的使用,要求选择合适的信息工具来搜索、组织和分析信息来学习学科知识。

3.培养信息素养的学校文化

该课程框架的第三部分,是培养信息素养的学校文化的建设。由于学生在校时间较长,学校应该创造一种氛围,使学生意识到处理信息的必备知识和正确态度的重要性。正如服务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能够培养学生使用技术产品的正确态度。学校应该组织使用信息技术的服务学习活动,它能够鼓励学生发展情感和社会文化两个维度的信息素养能力。在该课程框架中,基于先前学到的知识,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在校内外的服务学习活动。通过教学设计来建设一种培养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学校文化。

另外,为了给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可以组织以社区为基础的教育服务。例如,成立学生信息技术志愿服务小组,教授一些不会信息技术技能的人,便是一种正确的服务学习活动,这种活动除了为社会做出贡献以外,还允许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技能来选择合适的软件,用以选择、组织、分析和呈现教学过程中的信息。通过使用信息技术准备的教学资源,能够激励学生思考合法和合乎道德的使用信息和资源的基本原理。

● 实施问题和对策

信息技术发展过程中会出现快速、持续和不可预测的变化,上述课程框架,可以使学生获得处理这些变化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一项艰巨的挑战,因为它涉及学生对于元认知和情感知识的同化和顺应。为了应对这项挑战,有意义的学习成了设计该课程框架的基本原理。它旨在导致学习的有效发生,使学生发生有意义的、持久的变化。为了成功实施该课程框架,此处将讨论香港实施这一课程框架中遇到的四个决定性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如图2)。

1.校本实施模型

第一个实施问题是校本实施模型。早期研究发现,为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将信息素养元素整合到课程中是比较有效的方法。在私立学校中,鉴于信息技术资源的供给量和教育工作者信息素养能力的不同,学校需要发展校本模型来满足他们培养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需要。一种长期的校本实施模型,可以为课程框架中的学科学习活动的设计和实施步骤提供指导。这样的校本模型,能更加有效地使该课程框架达到既定的目标。

校本实施模型包含三个要素。第一个要素,是利用存在的信息技术(或图书馆)课作为一门协调的科目。根据《信息技术学习目标》,对于发展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和态度来说,基于学期的课程或有规律的信息技术课程是可行的方法。在题为《关于回顾信息技术发展项目的进步和评价的全面研究》的报道中,一般认为,在香港超过90%的中小学校提供信息技术或计算机学习,因此有人建议,使用信息技术(或图书馆)课作为一门协调的科目,可能成为该模型的一个组成成分。在这个要素中,仅需要一些能胜任教授信息技术的教师,同时学校还需要一种校内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来教授核心的信息技术课程。

第二个要素,是将核心的信息技术课程灌输到存在的课程中去。在指导文件《信息技术学习目标》中指出,各学科间的协调,是用处理信息的能力来武装学生的另一个办法。为了实现这种选择,学校中的大多数教师需要精通信息技术知识并支持校本实施模型。另外,学校需要配备更好的信息技术资源,以此让教师在教授学科知识的同时,接近信息技术设施。

第三个要素,是通过基于项目的学习来教授信息技术的核心课程。在文件《学会学习——课程发展的前进道路》中,基于项目的学习被看作是一种促进终身学习有用的策略。据文献记载,基于项目的学习是促进信息技术使用的一种有效的教育策略,是一种在真实情境中学习课程的学习模式。随着该学习模式在香港的流行,一套在校本实施模型中教授信息技术的方法形成了,该方法将基于项目的学习作为工具。为了实现这种选择,许多教师需要精通信息技术知识并能够引导基于项目的学习。

为了调查校长对于包含上述三个要素的实施模型的倾向程度,要求他们从上述的三种元素中选出两个来作为他们学校校本实施模型的组成成分。图3画出了校长(或课程的协调者)关于构建校本实施模型的选择的倾向。

结果表明没有一种模型是让学校校长(或课程的协调者)优先考虑的。不同的校本实施模型,对应于不同学校培养信息素养的不同需要。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被认为是选择该课程框架的恰当实施模型的决定性因素。表3显示的是所有被调查的香港中小学校教师所能够达到的信息技术能力的基本水平。

然而,学校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中有许多变量,这些变量对中级、中高级和高级水平的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都会产生影响。有些学校教师信息技术能力较高,那么课程灌输和基于项目的学习模型会更加适合。有些学校教师信息技术能力较低,则包含信息技术(或图书馆课)作为选择的模型成分的模型会更加适合。就这一点而言,鉴于校长和课程协调者的关系,学校应该发展他们自己的校本模型来实施该课程框架。

2.服务学习活动的供给

服务学习活动的供给,是第二个实施问题。在校内外的服务学习活动中,学校不仅要承担他们的社会责任,还要给学生提供服务学习情境,来巩固他们获得的技能和知识。在学校和社会环境中,这些服务学习活动的焦点,是使学生通过使用信息技术来解决真实世界的问题,以此来实现日常生活环境中的真实的学习。因此,这些服务学习活动可以产生一种互相受益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中学校和社会可以从它们提供的服务中获益,学生和学校可以从真实的学习环境中获益,学校可以通过改变它的社会意义来提高自己的形象。学校的角色是提供和安排这些服务学习活动。

3.家长的支持

第三个实施问题,是家长的支持。这种支持是通过为他们的孩子提供一种环境来实现的,在这种环境中学生可以在家使用信息技术来学习,并防止他们不正确地使用信息技术设施。对于需要练习所学知识的学生来说,先前的支持类型是错误的,该课程框架是为了提升学生的独立学习技能。同时,家长提供的合适的指导也是相当重要的。在这方面,现在的支持类型,对于恰当地实施该课程框架是至关重要的。

得到家长的支持,对于信息社会的学校来说是个挑战。为了获得家长对这种课程的支持,学校必须增加他们对于校本实施模型的接受程度,并鼓励他们为学生营造一种支持信息技术的家庭环境。为了使家长支持孩子正确地使用信息技术,学校可以组织亲子信息技术讲习班。这种支持,可以创造一种机会,来帮助学生课后在真实的环境中发展关于信息技术的知识、技能和正确的态度。

4.数字鸿沟的降低

第四个实施问题,是数字鸿沟的降低。在该课程框架下,即使家长可以为孩子创造一种在家使用信息技术学习的支持性环境,但是仍然有一些让人担心的情况,即由于缺少资源,一些家庭不能提供足够的支持。在这种情况中,降低学生之间的数字鸿沟,对于社会来说是有必要的。在该课程框架下,为了使每个学生都有平等的机会获得关于信息技术的必要知识和态度,并帮助有需要的学生,学校应该扮演代理人的角色来跨越这种数字鸿沟。解决数字鸿沟问题的三个方法是改善学校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延长学校计算机教室的开放时间和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可以循环利用的电脑。除了可以从学校文化中受益以外,学生也可以通过使用信息技术资源来获得使用信息技术技能的机会。

猜你喜欢
信息处理校本框架
东营市智能信息处理实验室
框架
基于Revit和Dynamo的施工BIM信息处理
广义框架的不相交性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学刊(2019年5期)2019-04-13 00:41:26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学刊(2019年2期)2019-04-12 05:49:30
地震烈度信息处理平台研究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天一阁文丛(2018年0期)2018-11-29 07:48:18
CTCS-3级列控系统RBC与ATP结合部异常信息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