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玉蓉 钱登峰
大学生素质教育是新形势下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紧迫课题,是现代教育的发展方向。该文论述了素质教育的本质和内涵,并论述了大学生开展素质教育的必要性,提出了改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大学生;素质教育;高等教育
1.引言
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发展方向,已成为我国理想教育模式的代名词。它不是一种具体的教育方法,也不是一种教育形式,而是一种思想和观念,只要有了素质教育的思想和观念,它就会渗透到教育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育的全过程。素质教育是对大学生全面的能力教育,它的精髓就在于培养人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多方面都得到均衡的发展[1]。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仅不会降低学习质量,而且有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最终达到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人与社会和谐、人与人和谐、人与知识和谐,人与自身和谐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完美目的[2]。
2.素质教育的内涵
目前,我国教育界对素质教育内涵的研究,由于角度不同,对素质教育下的定义(或作的解释)不尽相同。纵观这些定义,虽然表述不一,但有着共同特点:认为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认为素质教育要依据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有的定义虽然只提到人的发展,但并非是不考虑社会需要,而是针对“应试教育”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偏向而突出强调人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素质使人联想到潜能。这些定义都主张充分开发智慧潜能。不仅主张智慧潜能的充分开发,而且主张个性的全面发展,重视心理素质的培养。
素质教育就是全面提高素质:包括认知能力、分析能力、与人交往能力,更成熟的价值观念体系,更健全的知识框架[3]。关于素质教育的含义,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作了明确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3.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他们渴望成才并准备献身报效祖国,其危机感和使命感明显增强。但是,我们也应清楚的看到,部分大学生在社会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和冲击下,道德和观念上产生了错位与倾斜,使得他们的思想也产生了变化,主要表现为:政治素质薄弱;思想道德心态逆转,理想追求淡化;心理素质不高,抗挫能力差;生活追求新潮、安逸享乐;只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注重综合能力提高;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高等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基本职能是培养社会需要人才,素质教育是高等学校教育的基础,是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既是生存的需要,又是发展的需要;既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又是个人自我完善的主观需要;既是个人的需要,又是社会、国家以及整个人类持续发展的需要。所以说,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动力是客观存在的,也是十分现实的。
4.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途径
通过课堂教育、校园文化等提高道德文化素质。高等学校不仅要有完备的科学技术文化知识教育体系,而且还要重视和加强德育,具有完备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首先,学校应努力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包括举办各种类型的学术报告会和专题讲座、学生读书会、学生社团活动、文艺汇演、体育活动等,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建设,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以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陶冶情操,提高文化修养。
其次,专业课程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教师在讲授专业课时,要自觉地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贯穿于专业教育的始终,充分挖掘和发挥专业课对人才文化素质养成的潜移默化作用,真正做到教书育人;同时,也要把文化素质教育的有关内容渗透到专业课程教学中去,使学生在学好专业课的同时,也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
最后,学校应鼓励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三下乡活动。各类社会实践活动是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也是检验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要认真组织学生参加教育实习,积极开展社会文化调查、社会调查和教育调查,让学生在广阔而丰富的社会文化知识大背景中接受熏陶,开拓视野,增长才干,提高综合素质。
通过教学改革与实践提高专业素质。教学改革是一种目的导向性行为,它是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为目的,改变不适合学生发展要求的教学方式,以新的更有效的教学方式影响学生发展的过程。改革的重点将放在这样几个方面:即研究未来社会所需人才的素质和培养模式,以及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的专业结构;研究各专业或专业群的培养目标及人才规格;研究主要专业或专业群的课程体系结构:进行基础课程、主要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改革并形成一批新教材;在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上有所创新。整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将体现“有组织、较系统、起点高、立意新、整体性”等突出特点。
调整课程体系,改革课程结构,要特别重视抓好文化素质教育的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开设,成为使学生从文化知识、文化修养层面得到提高和加强科学和人文精神教育的主阵地。对理科学生重点开设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对文科学生适当开设自然科学课程,以促进文理知识相互渗透和融通,使学生“在宽口径的专业面上打好适应基础,在柔性的专业方向上培养适应能力,在整体化上提高素质。”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是指具有正常的智力、积极的情绪、适度的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格品质和成熟的心理行为等,心理健康与一个人的成就、贡献、成才关系重大。心理健康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心理素质的提高一方面要靠学校的教育,学校应该开设心理教育方面的选修课程,成立心理协会或心理咨询中心对大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另外,学校应借助心理课程老师采用课堂训练的形式对学生心理进行测试,把测试结果作为一个重要参考依据,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素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另一方面要靠学校开展相关主题的讲座和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方式,使每个大学生学习必要的心理知识,增强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
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身体素质是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国家民族的中坚力量,大学生的健康素质教育关乎到我国未来的发展。加强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培养坚强的意志是党的教育方针的要求。学校应成立院篮球队、排球队、足球队、舞蹈队等活动团体,提高学生积极参与运动的兴趣。在校园内组织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校运动会、院(系)运动会等各类大型竞技比赛,并挑选有特长的学生参加校外比赛,所获得的名次均纳入学生综合测评,既培养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让学生自觉投入到体育锻炼中去,又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5.结语
综上所述,注重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学校办学永恒的主题,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大学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也是面向未来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中国要应对21世纪国际经济、科技、人才竞争和综合国力的挑战,当代大学生要想适应社会发展,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就必须与时俱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1]燕国才.素质教育理论[M].北京:知识出版社,1999
[2]吴柳.素质教育理论与基础教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2
[3]齐爱朋.浅谈大学生素质教育[J].黑龙江大学学报,20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