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郡贵港的沦桑往昔

2012-04-29 09:08潘大林
文史春秋 2012年9期
关键词:贵港桂林广西

潘大林

贵港:广西最古老的城市

若问广西最古老的城市是哪一个?大概十之八九的人都会回答:桂林。这样回答不能说错,但也不能说对。

为什么?说对,因为它基于这样一个人们耳熟能详的史实: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开发岭南,派了大将屠睢率兵50万分五路南下远征岭南。屠睢被西瓯部落袭杀后,秦始皇又派大将史禄开凿灵渠沟通湘漓二水,以解决军饷的运输问题,继而又派出大将任嚣、赵佗,率领浩浩荡荡的船队,沿湘江穿过新开凿的灵渠,再沿漓江南下进入西江水系,讨伐南方边鄙小国……这场征战进行了好些年,岭南人顽强地抵抗了秦军,连秦军的最高统帅屠睢也被他们杀掉了,只是由于秦王朝的不断增兵,这场抵抗才逐渐平息下来。征战的结果,却也为中华民族版图的拓展和统一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距今2220多年前的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帝国的疆域在36郡的基础上,增设了岭南的桂林、南海、象郡3个郡。

桂林郡就包括了现在广西的大部。

这是中原王朝对岭南行使行政权力的开始,也是岭南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的开始。几乎岭南每一部地方志,都会引用这段历史作为自己的开篇,基于此,说桂林是广西最古老的城市是没错的。

但如果接着要问:那时候的桂林,是在今天的桂林吗?我想大多数人仍会不假思索地说:是。因为桂林是世人皆知的历史文化名城。但能够给出正确答案的人,肯定是极少数。

广西最古老的城市,其实在贵港。秦始皇当时设置的桂林郡,就在现在的贵港市,当然当时还不叫贵港,而是叫布山,是当时桂林郡的郡治。

有钟文典教授主编的《广西通史》为证:“桂林郡包括今广西北起兴安、南抵扶绥和右江一线,东起郁林、西抵河池一线,郡治设于布山。”“据目前发现的考古材料看,贵港市郊附近已发现几百座西汉时期的墓葬,说明这里至少从汉初起就一直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另外,在贵港城郊的罗泊湾发现的一个汉初南越国时期的大型木椁墓中,出土若干件上面带有‘布山字样的器物,更直接说明布山县即在今贵港;又结合历史文献考察,布山之名首见于《汉书·地理志》,它是汉武帝平南越时所置,而据前述罗泊湾木椁墓年代,可知布山县并非汉武帝时所置,而是沿袭南越国时期的旧县而来;又据《史记·南越列传》和《汉书·两粤传》载,南越国时有桂林郡监,可知其时沿袭秦桂林郡不改,故南越国时的布山县应是沿袭秦时的旧县而来。”

由此可知,布山县实在是广西的第一古城,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它从公元前214年开始设立,至公元606年并入郁林县,存在时间共820年。期间,从公元前214年至公元前111年,一直作为桂林郡的郡治;从公元前111年至公元502年,一直作为郁林郡的郡治;从公元502年至公元606年,仅仅作为郁林郡的一个普通县存在。

由于布山存在时间之长、影响之大,以至于直到唐代被改称“贵州”之后,人们还是习惯以秦汉时的名字“布山”来称呼它。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就曾有一首《送王山人归布山》诗:“王子析道论,微言破秋毫。还归布山隐,兴入天云高。尔去安可迟,瑶草恐衰歇。我心亦怀归,屡梦松上月。傲然遂独往,长啸开岩扉。林壑久已芜,石道生蔷薇。愿言弄笙鹤,岁晚来相依。”

从地理位置来看,贵港大致处于广西的几何中心,且正处于西江水路的中段,东可通现在的广东,北可经现在的梧州溯漓江经灵渠而入湖南,南可经合浦而连海南和东南亚,西可溯郁江而经龙州、百色往云贵高原,其战略位置的重要不难想见。

因而历史选择了它,始皇帝选择了它,成就了它作为广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一段辉煌的历史。而当时秦始皇为什么要将它定名为桂林的原因,已无确凿证据可考,流行的说法,说是因为南下征边的将士看到当地桂树成林,因而以物定名。

这种说法确实大有道理。贵港全境地处北回归线上,十分适宜桂树的生长。而桂树是一种十分古老而又十分重要的香料和中药材,无论是《神农本草经》、《伤寒论》还是《本草纲目》,对它神奇的药用价值都有高度评价。

《神农本草经》把它列为药中上品:“味辛温,主百病,养精神,和颜色,利关节,补中益气。为诸药先聘通使,久服通神,轻身不老。面生光华,眉好常如童子。”而《本草纲目》则称它“坚筋骨,通血脉,宜导百药,久服神仙不老”。何况,它还是一种可食用、可外用的香料,它的温补习性,对于苦寒之地的北方人,对于身体虚弱的老病者,有着神奇的功效。有卧病几近垂危的耄耋老人,服用了数滴桂油后,奇迹般康复起来;而年轻力壮者将一小滴桂油放进嘴里,舌头上就会长出小泡来,因为它实在是太过燥补了,以致健康的人根本无法承受它。

2000多年前始皇帝的将士们从寒冷的北方来到温暖的南方,看到他们在北方视为奇药却又无缘一见的玉桂树在这里竟然长得漫山遍野、香风袭人,他们的兴奋就可想而知了。

于是,一道奏折随着驰骋的快马北上而去,那被飞扬起的尘土裹起的马背上,或许还有将士们精选出来进贡给皇帝的玉桂。

桂林桂林,桂树成林。这个名字之所以产生,就不难想象了。

到了后来,桂林成了现在那个山水甲天下的城市的名字。再后来,“桂”便成了广西的代称。真正是古代“桂林”的贵港,两千年来像一个为她人做嫁衣的姑娘,把新人推到台前之后,她便更名换姓,渐渐地退隐到幕后。连同她后来使用的“郁(玉)林”、“贵州”这些曾经响震天下的大名,都相继大方地送给了别的地方,她自己的本名反而渐渐地被世人所淡忘了……

罗泊湾:一波三折的考古发现

岭南诸郡尽管从秦王朝开始就纳入了中央版图,尽管到了汉代这里又设置了郁林郡,但由于山高水远,交通不便,以中原文化为中心的中国历史对这里的描述一直都是粗线条的,一种扑朔迷离的氛围一直笼罩在它们的周围,以致它们就像浓雾中的远山、面纱后的少女,让人无法看清它们的真实容颜。

这种情况,直到上世纪70年代才出现了一个转机。

那是广西考古史上的一次重大发现,也是一次现代人与古人的一波三折的奇遇。

那次奇遇,就发生在贵港,发生在当时还是贵县的一个叫做罗泊湾的地方。

1976年夏天,贵县化肥厂为了建机修厂,对大坡岭前的一个大土堆进行了开挖。工人们一锄头挖下去,竟挖开了一个掩埋了近2000年的秘密,震惊了中国的考古界。

民工们在施工时,无意中发现了一些鎏金的铜车马器。当地人都知道,这一带传说有个很大的古代墓葬群,古墓里埋有很多值钱的东西。民工们看见这些东西,马上兴奋起来,就顺着取土的沟槽朝土堆中心挖去,挖出了一条数米深的隧道。这事很快有人反映到贵县文化局,县文化局又迅速报告自治区文化局,区里立即通知了自治区博物馆,让他们派人前往贵县调查。

自治区博物馆的人到现场看到实物,专业的直觉使他们感到,眼前的器物是非同寻常的东西,便立即向馆里要求马上加派专业考古队做抢救性发掘,这一建议得到了自治区文化局的重视。

3天之后,一个代表着当时广西最高考古水平、包括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后来成为自治区博物馆馆长的蒋廷瑜在内的考古小组,被派到了贵县,来到了罗泊湾。

考古小组站在郁江边上的大坡岭上,他们眼下,是一个巨大的直径约为60多米、高约7米的封土堆。按照汉代的礼仪,一般人死后下葬,墓上只能种树,没有大夫以上的身份,墓上是不能有封土堆的。

联想到两年多前长沙马王堆汉墓震惊世界的考古发现,他们不禁暗暗激动起来:莫非这里又是另一个“马王堆”?

一个月之后,在搭起的一个巨大的席棚中,一个同样巨大的墓坑被开挖出来了,出现在大家的眼前的,是一个由28根椁板排列而成的“大舞台”,看到这个阵势,大家的激动和紧张一下就到了顶点。这时正是雨季,为了加强考古力量,自治区博物馆和广西医学院解剖室又派来了15名精兵强将,冒着倾盆大雨赶到工地。当时正在广西检查工作的国家文物局局长王冶秋,闻讯也在自治区文化局局长的陪同下赶来。

这28根椁板之下,会不会是大家期待着的又一个“马王堆”的奇迹呢?

8月13日,卷扬机吊起了椁板,眼前是一片散乱的影像:框架四处散落,竹席已经糟朽,中室的漆棺棺盖露出水面,东侧的漆棺盖板已不见踪影,棺身浮出水面,种种迹象表明:这墓不知什么时候已经被盗过了。

后来的清理证实了他们的推断:那些不知名的盗墓者早已将椁室洗劫一空了。两天之后,大部分工作人员怀着遗憾的心情,怏怏地离开了考古现场,只留下了少数几个人做收尾工作。

10天之后,自治区博物馆再次接到电话:罗泊湾汉墓的椁板下,真的发现了秘密!

考古小组再次赶到罗泊湾,这次发掘,使一段埋藏已久的历史终于重见天日。

在随后发掘的一、二号土坑中,一批陶器、漆器、竹器、铁剑等随葬品渐次出现在众人眼前。更令人激动的是,发掘出了6女1男的殉葬者的尸骨。这7具尸骨没有受过损伤,据推断不是被砍杀致死,而极有可能是被毒死的。他们入殓的时候,身着华丽的衣服和鞋袜,仰身直肢躺在木棺里,处于自然状态,显然是一批颇有身份的奴隶。据专家推测,他们应该是封建制度下的家内奴隶,因为在奴隶制下的生产奴隶,死后一般不会以棺具收敛殉葬,且也不会安置那么多在当时应是价值不菲的殉葬品。那年方13岁的少年男子身佩两柄长剑,极有可能是主人的随从或侍卫,那6个年轻女子则有可能是家内的歌舞乐伎。

随后在清洗整理这些随葬的漆器时,在多件漆器上均发现烙有“布山”字样,有些铜器上则有“布”字铭文,这显然是“布山”的省文。按秦汉漆器烙印制作地名的惯例推断,贵港显然就是古布山郡的所在地,广西地方史上一个长期存疑的地理沿革问题终于有了充分的物证:布山是秦代桂林郡、汉代郁林郡的郡治,因而可以推定:古桂林就在现在的贵县!

至此,大家认为罗泊湾汉墓的考古工作基本可告结束,得到的结果也足以告慰世人了。

然而,就在专家撤离3个月后的11月间,自治区博物馆又接到了来自贵县的电话:罗泊湾汉墓一号墓的椁室底下,再次发现了令人吃惊的文物!

专家们来到现场,不禁深为自己的疏忽而惭愧。因为就在他们认为工作已经结束的地方,化肥厂的工人一直在清理被塌方压住的两块椁板,他们费了很大的力气,好不容易把椁板吊起来,下面居然又露出了两个土坑,一大批形制更加丰富、也更具考古价值的铜器,展现在工人们的面前。经历了前面的发掘,工人们知道这些东西都是受到国家法律保护的文物,他们自觉地用木板盖上土坑,拿着几件摸上来的铜器,交回到厂里当时的革委会,厂里马上派人守住墓地,再次向专家求助。

专家们在后来的发掘中,发现了琳琅满目的铜器,其中有“十日并出扶桑树”,有自西汉起即渐渐失传的“羊角钮铜钟”,有精美绝伦的船纹铜鼓,有大小成列的藏酒器,有漆绘连环画的铜盆,有5个足以显示墓主作为郡守一类高贵身份的铜鼎,还有铜桶、杯形壶、提梁壶等大量弥足珍贵的文物。面对这丰富的宝藏,大家在兴奋之余又深怀遗憾:如果这些汉墓没有被盗,它的文物可能要比马王堆汉墓还要精彩!

即使如此,罗泊湾汉墓一而再、再而三的发掘,还是出土了1000多件珍贵的文物,从多方面填补了广西地方历史的空白,成为当年中国考古界的一个重大事件。连同50年代以来的其它发现,贵港地区先后出土的文物多达1万余件,其中许多精品已经成为广西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30年后的2006年3月,国家博物馆和广西博物馆在北京联合主办的《瓯骆遗粹——广西百越文物精品展》,展出的135件(组)文物中,来自贵港的文物竟有54件(组)之多,占了总量的40%,这个比例,印证了当年曾参与挖掘罗泊湾汉墓的文物专家蒋廷瑜等人的推断:“布山在今贵县不但文献有据,而且为大量的考古材料所证实,从贵县汉墓出土文物丰富多彩的情况来看,至少从秦末汉初起,这里就是一个人口集中、经济文化都很繁荣的地区。其中一些大墓,厚资多藏,显然是当时富贵人家和郡县官吏的墓葬,如果附近没有郡县设置,简直是不可能的。”

“最晚在秦汉之世,在以贵县为中心的广西地区已在先秦越文化与洱海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区域文化。这种文化作为百越文化的组成部分,既与中原文化、楚文化保持了密切的联系,又与邻近的石寨山文化、句町文化一样,以自己独有的风格特色为祖国南国艺术增添了新的光彩。”

郁江石:流芳千古的“廉石”

这是个发生在1000多年前的故事——

一个6岁的小孩子,到一个大官家里作客。那个大官见他聪明伶利,说话对答如流,很是喜欢,就赐橘子给他。橘子清甜可口,那孩子试了一下,再舍不得吃,偷偷拿了3只橘子藏进怀里。

告别的时候,孩子向大官鞠躬,几只橘子“咕噜噜”地滚下地来。

大官笑了,觉得这小孩虽然智力过人,但嘴巴还是馋了一点,就笑着打趣道:“小朋友啊,你来我家作客,怎么还藏着橘子呢?”

那小孩跪下地去,不慌不忙地回答道:“这橘子太好吃了,一般人难吃得到,我想带回去给我妈妈尝一尝,我妈妈病了,很喜欢吃水果呢,还请大人原谅。”

大官听了大为惊奇,十分赞赏这小孩的孝心,逢人便向人宣传这个孩子,说他这么小就懂得孝道,长大后必大有所成。于是,这个“怀橘示孝”的故事流传开来,一传就传了千百年,成为中国传统教材《二十四孝》中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

这个故事中的小孩,叫陆绩;那个大官叫袁术,是东汉末年权势灼人的一方枭雄。后来,那个小孩成为一个出色的地方官员,被派往郁林郡任郡守。

那时的郁林郡,大致相当于秦代的桂林郡,郡治依然设在布山县,即今天贵港的南江村一带。

郁林的“郁”字,繁体字写作“鬱”,笔划多达28划,望字生义,便想见有草木茂盛、山气积聚之意,大概仍与古代桂南一带林木蓊葱、有瘴疠之气有关。在陆绩时代,情况也确乎如此。

那时,郁林郡气候炎热,疫病流行,环境十分艰苦。陆绩来到这里后,马上发动民众建筑郡城,兴修水利,开凿水井,此举大大改善了当地的饮水条件,减少了疫病的传播。

在任期内,陆绩的女儿出世了,他把她取名为“鬱生”,充分表现了他对这片驻地的热爱之情。当地群众对他的所作所为也深为感激,把他主持开凿的水井称为“陆公井”,至今遗迹尚存。

在任期间,陆绩还勤于政事,奉公清廉,把地方治理出一派安定兴旺之象。任满回归之际,他身无长物,只带了简单的行李。当时陆路阻滞,需从西江乘船出珠江口,绕道海路返乡。由于他的行李太少,轻舟渡海难压风浪,无奈之下,他只好让人抬了一块巨石上船,作压舱之用。

这让郁林当地的老百姓大为惊奇,也大为感动。这位为他们做了许多好事的父母官在离任之际,竟是如此的轻装简从,如此的两袖清风,与那些为官一方、刮地三尺的贪官相比,陆绩注定是要被人们传颂千古的。

回到苏州故里,那块从贵港西江岸边带回的镇船石,被陆绩闲置一旁,旁人自然无从知道它的来历。

时间一晃过了千余年,那块来自千里之外的巨石几乎就要被人们遗忘了。这时,明代苏州的监察御史樊祉,听说了陆绩其人其事和郁林石的来历,深为所动,便于弘治九年(1496年)命人将这块“镇船石”从陆绩故居门前移至苏州市观前街玄妙观一侧,造亭一座,令匠人刻上“廉石”两个斗大隶书字,供人瞻仰。

古时为官者,“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往往是很自然的事,银子是可以算得出、花得光的,石头的分量也是可以论斤计算的,但人的德行的影响力却是无法估量的。陆绩以自己的高风亮节,树立了一个廉洁为民的好榜样,也在后来所有从政者天平的另一头,放下了一枚无比沉重的砝码,让无数的官员们失去了重量。当代浔郁诗人梁帆有《廉石礼赞》一诗写它:

“海雨天风送远流,遥遥归路雁横秋。

召棠甘露千年仰,怀橘孝心百代讴。

赠策布山施善政,御波江石稳轻舟。

万家忧乐胸中绕,正气凌空问斗牛。”

这块来自浔郁大地的极其普通的大石头,通过西江水道再转海路,漂泊千里,历经1700多年的岁月风云和历史变迁,至今仍完好无损地矗立在苏州中学的校园里,成为一座清廉为官的丰碑。这块石头,是西江航运史上存留时间最为长久的一件“货物”,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增添了一份沉重的宝藏。

随着时间的流逝,“鬱林”简化成了“郁林”,又根据读音,再衍变成“玉林”,它和“桂林”、“贵州”一道,本来是源于贵港的这些名字,如今都慷慨地赠给了别的地方,成了名头越来越响的“他者”。而对于它们的真正源头,却已很少有人懂得了。

尽管如此,贵港依然一直沉默不语,大概因为贵港大地上的浔郁平原是广西最大的平原,它让贵港有了一份八桂大地最广阔的胸怀,甘愿作一种最无私的默默无闻的赠与,包括那块远离故土、流寓苏州的流芳千古的巨石。

浔郁平原:江与岸之间的往事

郁江,无疑是广西最大的一条河流;贵港,则是这条河流上一个美丽的江滨城市。

郁江是西江中的一段,西江全长2214公里,流经贵港段有数百公里,江面宽、航道深,是一条连接大西南和珠三角的黄金水道,上溯郁江、黔江可达南宁、柳州而连通云贵川,下行则经梧州而直达粤港澳。西江航道历来有“黄金水道”之誉,是祖国大西南人流、物流的集散地,下行的水运价格仅为陆路运输的五分之一。如今,贵港港口年吞吐量为2000万吨,已成为我国大西南最大的内河港口。西江航运干线完工之后,贵港以下的水道更是可以双向通航2000吨级船舶,吞吐量将更会成倍地增长。

郁江上游的郁林郡与下游的浔郡(浔州府)沿江地带,形成了一块大小相连、绵延100多公里的浔郁平原。在那关山阻隔,火车、汽车这些现代交通工具尚未出现的漫长岁月里,水路一直是比陆路重要的交通手段。占据着水上交通要道的贵港,顺理成章地成了西江流域上最重要的港口。朝廷派出的宣抚使臣从这里走过,西南各属国进献贡品的船队从这里走过,出口远洋的货物从这里转运,被贬谪流放的巨宦名士从这里走过,于是,一些很有意思的故事,便在江与岸之间发生了。

从唐朝贞观八年(634年)开始,贵港的行政地位由郡治开始降格为州县一级,更名叫贵州——这又是一个后来赐与了另一地方的名字。这一降,就降了1000多年。

南宋年间,抗金名将李纲因受到投降派的排挤,被贬谪岭南,来到了当时称为“贵州”的贵港。他走上码头,游览了陆绩当年修筑的郁林古城和传说是葛洪炼丹的南山,写下一首叫《次贵州》的诗,描绘了当地秀美的自然风光、历史遗迹和地方特产:

“青枫夹道鹧鸪啼,

古郡荒凉接岛夷。

陆绩故城依石巘,

葛洪遗灶俯江湄。

风光冉冉吹香草,

烟雨濛濛湿荔枝。

欲作终焉卜居计,

自应勾漏不吾欺。”

从诗中可以看出,那时的贵港(贵州)一带,青枫夹道,古郡荒凉,东汉陆绩修筑的故城和西晋葛洪修炼的丹灶还在,山上是满目的香草和荔枝。在这边鄙和宁静的地方,远离了你倾我轧、明争暗斗的权力场和名利场,看来还真是退隐养老的好地方。

其实,这仅仅是李纲的一厢情愿。由于贵县处于水路要冲,历来便是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的交汇点,既是人流、物流周转集散的通衢,也是各种政治势力相互争夺的要地。

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夕,全国吸食鸦片之风盛行,不仅严重损害了国人的身体,也攫取了大量国人的钱财。于是,在林则徐等有识之士的奔走呼吁之下,清廷开始下令禁烟。1839年,仅桂平一地就查获收缴了鸦片4000多两。次年,鸦片战争爆发,清王朝一时内外交困,南方的会党活动开始此起彼伏。为了生计,桂平一些饥民合伙绑架富户,向他们“打单勒赎”收取钱财。一些会众则驾着船只,在浔江上设置了水上关卡,向来往商船“勒收行水”(过境费),社会动荡逐步加剧了。

1841年,一艘满载着越南小朝廷进贡给大清王朝礼物的贡船,在桂平石咀遭到了抢劫,抢劫者的头子是当地的会党首领杨亚丙。他们将满船的贡品洗劫一空,然后溯江而上,隐匿到了石龙一带。清廷大为震怒,急令当地官员搜捕。最后,杨亚丙尽管终于被贵县知县擒拿归案,但社会已是乱象环生,反清活动渐成了燎原之势,并且终于酿成了10年后的金田起义。

20世纪初,由于天大旱,连续5个月绝少下雨,使正常年景里本是鱼米之乡的浔郁平原,禾苗大片枯死,米价扶摇直上,比平时贵了4倍多,饿病而死者多达数千人。而这时担任知县的陈景华,上任次日就开始大洗牢狱,不问案情如何,滥杀监犯118人,又放纵兵卒下乡去到处捕人、杀人,当官才半年,就惨杀无辜达2000多人。人们对他又怕又恨,给他起了个外号叫“陈不问”。一个小小的七品县令,就有如此草菅人命的生杀大权,可见当时乾坤暗晦,还有什么王法可讲?

民国初年,更是军阀割据、兵荒马乱的年头。1922年农历四月初七,孙中山任命的广西省长马君武乘船溯江而上,到贵县靠了码头过夜。晚上夜深人静之际,突然枪声大作,马君武的座船受到了驻在贵县的李宗仁属下俞作柏部的袭击,卫士们尽管进行了仓促还击,但终究寡不敌众,随从卫士10多人死于非命,30多人受伤,马君武的如夫人彭姬人(文蟾)也中弹身亡。

“乱世命同猪狗贱”,马君武以一省之尊,对自己的爱妻竟也无法保护,可见当时世道乱到了什么程度。

有心要投靠广东军政府的李宗仁闻讯大为惊慌,只好从玉林马上赶到贵县,亲自向马君武陪礼道歉,承认自己对部下管束不严,恳请息怒,又大骂俞作柏这种拆台行为。尽管这个事件后来不了了之,但由此也埋下了李、俞二人之间矛盾的种子。

10年之后,马君武再经贵县,站在文蟾墓前,写下了一首感慨万千的《贵县过彭姬人墓》:

“四面枪声蓦地来,一朝玉骨委尘埃。

十年方洒坟前泪,万事无如死别哀。

海不能填惟有恨,人难再得始为佳。

雄心渐与人俱老,买得青山伴汝埋。”

那当然是上个世纪初的中国,万籁俱寂、风雨如磐,一片黎明前的黑暗。

而在1928年6月16日,一道闪电照亮了浔郁大地。

那一天,在当时贵县圩心街一幢富户的房子里,召开了一个在广西历史上划时代的秘密会议,中共中央特派员恽代英前来传达了中央有关指示。这是中共广西特委的一次特别的会议,会上选出了朱锡昂、邓拔奇等15人为广西特委委员,朱锡昂为书记。房子的主人叫张国才,也是中共党员,他这幢两层的楼房一直是地下党的联络站,中间巧妙地安设了随时可以逃脱当局围捕的机关,因此成了历史的见证,今天已经成为广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30年2月的粤桂战争中,仅粤军飞机对贵县的一次空袭,就死伤了200多人,成为贵县一段惨痛的记忆。

抗日战争期间,日寇一度占领了贵县,并且四处烧杀掳掠。1944年12月中旬,由中共香江党支部领导当地的自卫队,在思怀河口突然袭击了行驶在郁江中的日寇船队,那些装备精良却趾高气扬而疏于防备的日本兵,一下就被那些铺天盖地而来的长枪、短铳打得昏头转向,纷纷落水身亡。这一仗,击毙了日军大队长渡部一郎等日寇40多名,活捉了日军军官横山小二郎等,击沉和俘获了6艘敌船,取得了令国人扬眉吐气的胜利。

如今,随着陆路客运交通的快速发展,贵港的航运客流于1982年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的28万多人次之后,即开始急剧下降,10多年后竟至完全停止。那种“客路青山外,舟行绿水前”的悠然自得的水路旅行,显然已难以适应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码头上再也看不到那些南来北往、行色匆匆的水上旅客的身影。

尽管如此,但如果有一天,能有现代游轮在郁江上重开一条水上线路,让终日奔波的现代人能泛舟江上、随波逐流,看一看“大江从来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的雄奇而旖旎的两岸风光,听一听关于郁江与码头的故事,在轻松的休憩和闲适的旅行中,捡回一份难得的人生体验,也不失为一大乐事。文

猜你喜欢
贵港桂林广西
桂林,美
广西贵港
桂林行
贵港港美图欣赏
广西广西
广西尼的呀
贵港电网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探讨
桂林游
居住桂林很潇洒
广西出土的商代铜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