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金婵
赞科夫说:“教育工作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以最高效率推动学生的自主发展,最好的教学效果来达到学生最理想的发展水平。”提起语文阅读教学,可能给人的印象是不容易驾驭,内容太庞杂、无从下手。阅读是美的,语文老师同样应该是美丽的,语文老师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面、生动的语言,还要思路开阔,思维敏捷、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以及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高效的课堂氛围。情感是老师实施教育和教学所必须具备的品质和技能,情感淡漠使人平庸、情感衰退使杰出的人失色。
对于语文阅读的美,仅仅靠死气沉沉把时间过多地耗费在空洞的文字、空洞的说教上,很难做到,一直希望能为学生营造一种清新、愉悦不断有创新思维火花闪现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阅读中更好的认识世界,享受获取知识的乐趣,但在这个日新月异的知识经济时代,时间 就是生命,效率就是生命。提高课堂效率已成为社会的需求,历史的必然。老师必须把学生的意愿放在第一位,以此来决定教育的内容。没有情感这个因素,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情感能在课堂上打动人心,教师的教学必须抓住学生的情感。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情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效课堂”一直是教师的追求,借着新一轮课改的东风,我又想做一个追梦人,于是把大量备课时间花在课件下载和制作上,课件可谓完美,但几堂课下来,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好。为了调查课件上课的初建效果,在用课件上完《白扬礼赞》一课后,做了一个课堂检测,结果大出所料,当堂课目标完成率不到60%,这与我预设的80%以上完成率相差甚远。于是,和其他老师讨论,并结合学生提出的一些意见,最后得出:传统的“满堂灌、满堂练”和新潮下的“满堂看,满堂问”都不是理想的模式。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是“人性的教育”。课堂上通过情境的营造,可以促使学生尽可能的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
以学习《白扬礼赞》为例,在组织这一课教学中,我准备以下四点:
(1)利用课前和刚开课五分钟左右时间,开展以字词积累和作者简介为知识的检测竞赛,以检查学生复习情况。此测试由课代表组织实施。全班分为六组,每组推举一名代表作板书回答与其余同学口头回答同步进行,并评出优胜组,全班以热烈的掌声对优胜组祝贺并奖励一定的积分。
(2)赏析美图时,小组间展开以理解课文内容,表现手法为中心的对抗赛。课文内容包括:①赏析“白扬特写图”分几方面对树进行细致描绘?②“物人联想图”来赞美树到赞美人?③分析象征手法的运用。全班共六组,每相邻两组为A、B对抗组。两组针对比赛的内容任意发问,对方同学回答不上来,本组代为回答或请老师回答。只是答不上来者为输,赢者加积分。对抗结束时,输方要向对方齐喊:“向你们学习,你们真棒!”
(3)研读“三分文章,七分读”是我国古代就有的说法。也就是说情感教育应寓于朗读训练中。朗读是以声音传达视觉信息的活动过程,而声音本身也是一种情感,一种形象。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加里宁曾经说过:“没有任何人像孩子的眼睛那样能捕捉住一切细微的事情。”试想教师面带笑容,精神饱满地走上讲台,那悦耳动听的嗓音、抑扬顿挫的语调、绘声绘色的话语、逼真传神的动作,能不激发起学生求知的情感?能不产生销魂摄魄的效果?不同文章的风格,决定了不同的朗读风格或高亢或沉缓或激越或悲伤。它不是照本宣科,而是把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重新释放出来恰到好处的声音,充沛浓郁的氛围,笼罩心头的情感,展示和延伸了作品的意韵。在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中,学生会更快地走进教材的意境之中,从而与教材在的情境一起喜怒哀乐。①大声朗读课文,把文中提示白扬树象征意义的句子圈画出来并概括:白扬树究竟象征了什么?②你最喜欢哪些句、段?为什么?请把握好感情,用最合适的语速、语调进行朗读。③朗读表演:要求六组同学各组推选一名同學参加朗读表演,评出优秀者,奖励本组积分并报以热烈的掌声。
(4)分组研讨,各组代表发言,本组或全班作补充。①研讨内容:为什么要刻画白扬树的生存环境——西北高原?②为什么要用几个排比、反问句写白扬树的象征意义?③为什么篇末烈军属楠木?④象征手法的作用。研讨时,可就其中一个问题深入进行,不必面面俱到。最后由我对本文小结并布置如下作业:每人准备一个你仍不懂的问题,以便下一堂课发言。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从始至终贯穿课标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基本精神,才能真正调动同学们的学习主动性。学习主动性调动起来了,课堂效率才能够真正得到提高。
由此,我们希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由原先死板的教学方式转变成主动地让学生掌握好的学习方法的教学方式,教师的智慧体现在其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上,使课堂充满激情和感染力,巧妙地设置问题,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迅速将大量的信息和方法集中到一起,让所有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提高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