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杰
武汉既无需成为“东方芝加哥”,也不必变成“东方大巴黎”,武汉要有自己的风格。
城市建设重在个性
一到夏天,新加坡这座“花园城市”就变得忙碌起来。一批批中国旅行团纷至沓来,成群结队的游客站在市内新加坡河畔,与当地的标志性建筑鱼尾狮像合影。
“驻足新加坡,每一位造访者都觉得就是新加坡,而不是别的什么城市。”在新加坡一家公司上班的汪磊一句话道出了新加坡受到同胞们偏爱的缘由。
他认为,城市是具有生命的,不同的城市具有不同的个性。每次回国,他都发现崛起的城市缺乏个性,有点“千城一面”的味道,而这恰恰是城市建设最忌讳的。
新加坡就是一座个性鲜明的城市。尽管新加坡的面积很小,甚至不到大武汉的1/10,但是新加坡的城市建设从规划施工,都严格按照“花园城市”的建设模式和理念运作。城市管理和建设用心经营、精心设计。
今年4月,武汉至新加坡的直航开通后,前往新加坡旅游的湖北人络绎不绝。拉近武汉与新加坡两地距离的同时,也让中部地区的人能够进一步感受“花园城市”的魅力。
新加坡最引人入胜之处就是优美的自然环境,这不是自然的巧合,而是政府精心规划的结果。
20世纪70年代,新加坡解决了城市拥挤问题,迈出现代城市建设的第一步。到了80年代,工作重心进行了战略性转移,转向了城市形象的塑造,品牌的建设及城市品质的提高,更多的重点转向了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防止“大城市病”
纵观新加坡几十年的发展历程,由前期的资源匮乏,到通过行之有效的规划建设、公共设施建设、环境保护建设、法律体制建设等方面,形成今天别具一格、独具匠心的城市面貌,实现了华丽转身。
这使得新加坡成为国内专家、学者研究的对象。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刘勇认为,中国在加快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不妨借鉴新加坡城市发展的经验和启示。
在新加坡,城市化率达到100%,但是人们并没有一般大城市那种人口、建筑和交通十分拥挤的感觉,这得益于新加坡走出了一条高度集约化的城市化道路。
在城市建设的空间结构上,采取的是多中心组团式开发模式。这种模式可以将人口和城市建筑有机地分散到中心城区和各新镇之中,既有区域功能分工,又有适度的综合发展;既充分利用了有限的土地资源,又避免了各地区之间的交通需求过度问题,避免了人口和城市建筑过度集中于主城区,有效地防止了“大城市病”的产生。
而在居住和产业空间布局上,新加坡采取高层高密度的组屋居住小区开发模式,以及集约式的产业园区建设模式,包括工业园区、集中的商业街区和港口、金融集中服务区等。新加坡有各种产业园区40多个,多为集约的建筑物模式。与国内动辄数平方公里的产业园区完全不同,这些产业园区占地面积小,就业吸纳能力强,产出效率也更高。
城市是件艺术品
当我们站在蒙马特高地上的圣心大教堂前或艾菲尔铁塔上,鸟瞰巴黎城时,会有观赏中国盆景艺术之感:整个城就是一件艺术品。
段明明为这件作品做了最好的诠释。
“她有自己的颜色,有自己的轮廓,有自己的结构,这一切构成了这座城独一无二的风格。你不可能把她与略显杂乱的伦敦、漫无边际的东京或密不透风的纽约混淆。如果说后三者还需要用所谓的地标建筑来标明的话,一张航拍的鸟瞰图就足以将巴黎与其他城市区别开来。这样的效果是三百多年来巴黎城市规划精雕细琢的结果。”
段明明是武汉大学法国研究中心副教授,曾经在巴黎生活多年的他认为,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要瞄准世界中心城市的目标。在这一进程中,武汉既无需成为“东方芝加哥”,也不必变成“东方大巴黎”,武汉要有武汉的风格。
他最为叹服的是巴黎延续至今的城市规划。从豪斯曼男爵150年前打造的放射性城市区域划分到“马尔罗方案”,再到萨科齐的“大巴黎计划”,历任法国最高领导者及巴黎市长都对巴黎城市规划倾注了大量心血。
“大到城市轴线的确立,功能区域的划分,小到建筑物的形制、规格、高度、外立面的装饰、颜色都无一不受到严格的限制。”段明明说,正是在这种近乎苛刻的对完美的追求中,成就了巴黎这件“增一分则多,减一分则少”的艺术品。
大城谋小事
大巴黎地区有1000万人,占法国总人口的近六分之一,人口密度丝毫不逊于任何一座世界都会。巴黎完全堪称一个“大”字。但去过巴黎的人都会有这样一个感觉:巴黎不大。这不仅是因为巴黎市中心的名胜古迹空间上较为集中,更主要的是由于在巴黎,做什么事情都“轻而易举”。
“巴黎的城市功能从人的需要出发,这一点可以从城市的公共交通看出来。”段明明介绍,巴黎的交通网络完善,飞机、火车、地铁和公共汽车全部联网,换乘在空间和付费上都实现了真正的“零距离”;地铁有快慢车之分,铁路直接进入航站口,车次之间的间隔时间很短,高架环线上车辆虽多,但一般不会堵车。
此外,学校、医院、图书馆、商业中心、娱乐场所、宗教机构较为均衡地分布在城市的每个社区,市民在1公里范围内可以解决所有生活问题。每个区的区长是辖区居民生活的“总管家”,从规划露天菜市场到开辟停车位,再到添置无障碍设施,事无巨细都要亲力亲为。市民对日常生活便利程度是否满意是市、区政府施政的唯一指挥棒。
当前,武汉以从未有过的力度加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强身健骨;以从未有过的气度争取国家层面支持,形成态势;以从未有过的强度招商引资,积蓄力量;以从未有过的风度谋划区域发展,拓展腹地,这些都是“大气”所在。然而,要想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中心城市,武汉必须同时“小气”起来,更加重视谋小事,在细节上对城市进行精雕细琢。
武汉人的自豪感
段明明建议,武汉要像对待艺术品一样精心对城市进行规划,用艺术家的思维、灵感、眼光和手法细心琢磨,把武汉雕琢成一件无与伦比的城市盆景;另一方面,在民生小事上拉近市民与城市的距离,让高效、便利、智慧、轻松、亲切、无障碍成为生活和来到这座城市的每一个人的感受。
在巴黎生活的几年中,段明明不止一次地听到巴黎市民的心声。“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无论是中产阶层还是低收入者,无论是社会精英还是市井百姓,为生活在这座城市而发自内心地骄傲。”
当居住在这座城市里的人都为此而无比自豪,城市之外的人谈到这座城市时都无比向往,武汉也就成了名副其实的中心城市,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