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阳平 何辉
武汉正在发生的变化,实际上是中国城市巨变的一个缩影。
当前,武汉建不建国家中心城市,不应成为问题。问题是建设什么样的国家中心城市,武汉的核心价值是什么?在本刊专访中,政商学界知名人士回答了本刊记者的提问。
武汉的底气从何来?
《支点》: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做中国、世界的大武汉。武汉底气从何而来?
蔡颖恒:武汉具备得天独厚的“天时、地利、人和”。
天时,武汉现在有很好的发展机遇。适逢沿海产业转移大潮,武汉的产业承接功能、创新引领功能、资源集散功能都会在这一阶段焕发出新的活力!
地利,如果把现在的中国看作一个大棋局,武汉就是盘活这棋局的“天元之地”。武汉九省通衢,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武汉的资源集散优势、科教优势、区位优势越来越强。
人和,武汉人热情、直爽、聪明,只要你把自己的真心投入进去,武汉人一定会用真心回报你。
三者汇聚,蕴藏着无限能量,这是武汉的底气,也是丝宝在武汉投资20多年的信心所在。我也相信一座这么有前景的城市,必定能吸引更多的优秀企业来此发展。
蓝博:我来武汉已2年半了,武汉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以说是进入了历史的“新高度”。今年4月份,武汉开通直航法国巴黎的航线,这意味着武汉已大步迈向国际化大都市。近年来,武汉与法国的合作不断深化,法国在武汉的投资已经占到法国在华投资的1/4~1/3。法企看中武汉的投资环境,重在武汉的“天元”交通格局地位。同时,武汉也是中国最浪漫的城市,法国人更热衷于来武汉投资。
赵凌云:武汉“复兴”是在崛起和振兴的基础上,全面复兴在中国发展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其历史参照是100年前,特别是张之洞督鄂时期武汉在全国的地位。当时的武汉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领先者,是中国内地最大的商业中心、工业中心、金融中心,在全国城市体系中的地位,综合实力和发展水平一度居第二位,是名副其实的全国中心城市。
这几年,武汉抢抓国家扩大内需的战略机遇,谋划实施了一批重大产业、基础设施项目,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连续突破2000亿元、3000亿元、4000亿元,去年达到4255亿元,今年可望达到5000亿元。此外还确立了“1+6”城市空间格局(由主城区向外,构筑东部、北部、西部、西南、南部、东南等六个新型的新城组团集群),规划了产业新城等等。
武汉独特的核心功能是什么?
《支点》:任何一个中心城市都有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从全球国际化大都市来看,武汉哪些核心功能难以复制?
赵凌云:武汉的核心价值是国内市场枢纽。这是现有其他国家中心城市难以复制的。
现有的中心城市都有其核心价值,如北京是首都,天津是“卫城”,上海、广州是开放前沿,重庆是西部开发枢纽。
当前的武汉,至少具有10个方面的核心功能:国内市场枢纽、两个转移节点、中部崛起战略支点、中部地区开放桥梁、国家区域整合枢纽、国家体制创新的综合试验区、国家新一轮扩大内需着力点、中部地区与黄金海运带的连接点、武汉城市圈核心、湖北长江经济带核心。
所有这些价值都归结为一个核心价值,即包括国内市场枢纽价值、国土开发枢纽价值和区域协调发展枢纽价值三方面的枢纽价值,这是其他中心城市无法模仿和复制的。
蔡颖恒:武汉是一座内陆城市,通江达海的集散能力、高校云集的科教实力和承东启西的战略角色,决定了这座城市应该是一个资源集散的枢纽、产业承接的平台和知识创新的源头。这是武汉的优势、武汉的特色,也是武汉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中最应有所作为的地方。
大武汉的成长路径在哪里?
《支点》: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需要大谋划和大举措。未来十年,哪些途径可以提升一个国家中心城市的功能和地位?
赵凌云:值得强调的是,武汉在未来十年必须争取举办一次像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那样的大活动,否则难以提升中心城市功能和地位。武汉需要大谋划和大举措,关键要贯穿、凝聚和彰显核心价值。
一是强大的创新功能,包括技术、体制机制以及商业模式的创新。要依托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大力推进技术的自主创新,依托“两型”社会试验区深化体制机制创新,依托国内市场枢纽推进商业模式创新。
二是强大的产业功能,包括强大的产业链条、产业集群、具有特殊和核心竞争力的产业体系、品牌主导的产品生产能力等。作为国家中心城市,没有几个叫得响的品牌和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体系是不行的。
三是强大的开放平台,包括为中部地区乃至全国服务的运输物流与保税平台、大通道平台、江海直达平台、会展平台、招商平台等。
四是强大的服务功能,包括辐射周边地区的消费中心、金融中心、设计中心、教育培训中心等。国家中心城市不是比较生产能力,不要过于强调GDP和规模,关键是能为周边提供怎样的服务,能否引领带动周边,这样其他城市才会心服口服。所以要加强服务,要加强开放。
五是需要具备强大的城市承载能力功能,包括城市体量、城市实力以及支撑这种体量的基础设施和城市管理体系。
蔡颖恒:我曾经见过一个很霸气的标语:“北有中关村,南有广埠屯”。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这句话不再只是用在小小的一条电子商业街上,而更成为武汉中国内地最大的知识创新产业中心的形象写照。
建成国家中心城市有没有时间表?
《支点》:现有的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重庆五个国家中心城市,前三个城市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地位已有60年历史,后两者则是在改革开放30年后随着整个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进步而逐步凸显的。武汉建成国家中心城市是不是一个很长远的梦?
赵凌云: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不能急于求成,是一个长期过程,要设定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战略时点。基于武汉现有发展基础和国家战略走势,可以将建成中部中心城市、获得国家中心城市战略定位的时间设定为10年,即2020年。
为什么说是10年?因为两个时间指标。第一,未来十年,中部地区初步崛起,武汉是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支点,武汉必须在中部崛起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第二,根据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务院要求2020年基本形成主体功能区格局,“两横三纵”格局基本形成,处于节点的武汉,也应成为国家中心城市。
蓝博:武汉在建设国家中心的过程中,法国与武汉在科教、高技术等领域将有进一步展开深度合作的空间。2年来,随着中国中部地区接过沿海产业转移的接力棒,武汉也迎来黄金发展期。到了2020年,我想那时的武汉将以一个全新的面貌展现在我们面前,而现在所说的武汉,将来就是真正意义的“大武汉”概念。
蔡颖恒:其实从严格的学术角度讲,国外并没有一座城市被称为该国的“国家中心城市”。即使是在国内,国家中心城市也不是一个行政称谓。从这一点而言,国家中心城市同直辖市有着很大的不同,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所能带来的直接政策红利在我看来并没有那么大。
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过程,对武汉而言更多的是一个站在全国乃至全球格局下,最大限度地激活和发挥武汉战略优势,实现“大武汉”复兴的过程;对全国而言,是一个承东启西、盘活大局的过程。
武汉应该对标哪个城市?
《支点》:国家中心城市应是综合实力最强的“塔尖城市”。全球前100位特大城市的GDP之和已占到世界的25%,它们当中很多也是世界级的中心城市。放眼全球,国外哪些“标杆”可供学习与借鉴?
蓝博: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眼光需要在全球这个层面上看齐。以法国大里昂区举例,其最主要的一点是,以最快捷的交通方式实现了连接欧洲任意一城市的目标,是欧洲很好的“中转点”。同时,里昂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经验也值得武汉借鉴。如里昂的有轨电车,此前就曾有里昂市副市长带队来武汉推介当地有轨电车经验。有轨电车介于公汽与地铁之间,建设费用低于地铁,目前武汉光谷片区已规划建设有轨电车。
蔡颖恒:武汉跟香港有很多地方不同,两座城市各有特色和优势。香港的定位是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所以它是作为“背靠大陆、面向海外”的姿态出现和发展的。与武汉和内地一些城市相比,我觉得香港最大的成功是它在自身的特色最大化方面做得比较到位,而没有苛求面面俱到。
在我看来,国家中心城市乃至任何大城市的建设和规划都应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呈现自身特色。一座没有特色的城市不可能成为国家中心城市。
《支点》:我们学习国内有关国家中心城市,并不期望全面赶上他们,而是学习他们规划和建设的理念,明确城市建设的目标,用国际视野和长远眼光谋划城市发展。怎样才能尽快缩小与他们的差距,又在某些有优势的领域要争取走在他们前面?
蔡颖恒:美国耶鲁大学的学者曾经提出过一个“脑矿”的概念。武汉拥有数以百计的科研院校、数以十万计的科技人员和数以百万计的高校学子,仅两院院士就有58名。可以说,我们每天都坐在巨大的“脑矿”上面。如果这些“矿石”能被我们“开采”出来,提炼成能够广泛应用的“成品”,那它所迸发出来的产业能量将是不可估量的!
我一直在尝试通过华中科技大学启明学院等平台,将丝宝集团的经济管理资源与高校的科教资源进行无缝对接,推动科技成果的市场转化,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
举个例子,前阵子我在《焦点访谈》上看到华中科技大学东莞制造工程研究院的报道,题目是《让“青苹果”变成“红苹果”》。看过之后,我感到既欣喜又忧虑。喜的是,在这个工程技术创新平台上,武汉的知识精英能“用企业家的眼界去思考问题,用工程师的行动去解决问题”,让大学里的“青苹果”走下书架、走出实验室,变成货架上的“红苹果”,实现知识成果产业化。忧的是,我们武汉得天独厚的知识优势最终还是在别人那里转化成了产业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