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林浅绛彩琮瓶与两个文学名篇

2012-04-29 06:02陈锦
收藏界 2012年9期
关键词:秋声赋张若虚云林

陈锦

这件海林款的浅绛彩琮瓶上,一面画着林木丰茂、琼花照眼、茅舍俨然的江南春景,题为“春江花月夜”(图1) ;一面画着高耸危峰、瑟瑟寒树,其间一读书人枯坐窗前,若有所思,题为“山馆秋声”(图2)。

晚清民国浅绛彩瓷器上,以文学史上著名文章为题材进行创作的并不少见,但在一件瓷器上表现两个文学名篇、画出两个时代两种意境的并不多,尤以著名唐诗《春江花月夜》为题的作品更为少见。

熟悉中国文学史的人都知道,在人才辈出的初唐诗坛上,有人仅凭一首诗作便雄踞文坛之顶层,他就是张若虚。张若虚生平留下的资料非常少,连出生和死亡的时间都不清楚,只知道他是扬州人。但是,他仅存的两首诗作中的一首,却在千年的历史中脍炙人口,传诵一时,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这首诗,就是《春江花月夜》。

为什么《春江花月夜》会有如此地位?

在《春江花月夜》中,作者把春、江、花、月、夜五大要素进行了气势磅礴又细致入微的描述,在丰盈的情感和幽深的思绪中,一幅江上生明月的生动画面如在眼前。在写景之后,作者思接千载,昂首问天。问天是中国文人放飞思绪的传统,那江边第一个见到月光的是谁?那月亮是从什么时候第一次来到江畔照在一个孤单的背影上的?用这没有答案的疑问,表现了人生短暂而岁月永恒之间的矛盾。张若虚除了说出这个宇宙最本质的矛盾外,还流露出一种纤弱的柔情,一种隐约的相思。最后写的是游子思妇。无论写游子还是写思妇,诗人都是把情感寄托在月光上,以期明月千里寄相思。

《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诗,抒儿女别情离绪的爱情诗。诗人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融的柔美而悠远的意境。有人评价《春江花月夜》还有南朝的影子,但这正是初唐诗歌的特点。为盛唐诗人的个性勃发铺设了一道有力的台阶,是张若虚对唐诗的最大贡献。

一千多年后,他的同乡——清末扬州画家海林用画笔在瓷上画出了岸势曲折、江流多清的春江山水,呈现出一片烟花三月、洲渚掩映的气象(见图1),显示出画家对家乡那片山水的挚爱之情。那“何处春江无明月”、“月照花林皆似霰”的邗江美景,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前呼后应。

在琮瓶的另一面“山馆秋声”(见图2)中,海林以披麻作皴,浅绛敷彩,画出一派萧索悲凉的秋之山景,似有一种穿透肌肤的肃杀之气。那从容的落笔、简远的意境,分明是元四家那种追求沉静清远、崇尚萧疏幽深、贴近自然、讲究笔墨的山水画面貌。因为有了“山馆秋声”的题跋,海林想表现的是欧阳修的《秋声赋》。

古代文人写秋声的作品可谓“汗牛充栋”。他们大多从“秋之为言,愁也”(《礼记·乡饮酒义》)这个传统意识出发,或者因为物候的变化,产生了离愁别恨之情;或者由于季节的更迭,产生年华易逝之感。欧阳修的《秋声赋》却一反前人的常情,他选择了一个全新的角度来立意:人们大可不必叹秋、悲秋,而应自悲、自恨,应反躬自省,自我反省。

欧阳修是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与唐朝的韩愈、柳宗元,宋朝的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秋声赋》是欧阳修代表作之一,也是散文中的杰作。这篇文章写于宋仁宗嘉四年(1059年),这年欧阳修已53岁。尽管这一时期他渐入顺境,受到朝廷重用,在写《秋声赋》的前一年结束了长达九年之久的贬官生活,回到京城加龙图阁大学士,权任开封府。由于他看透了世事,淡于名利,所以在《秋声赋》中告诫人们不要“思其力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不要追名逐利自我摧残,这反映了他内心不平与清醒。

在海林的笔下,我们能看到他对欧阳修《秋声赋》中一种超然情怀的诠释,但这种超然不同于那种从容地面对现实,襟怀旷达的人生态度,而是历尽沧桑之后的一种透悟淡泊的心境。

海林的底气来自哪里?他又如何敢挑战这么高难的创作?

对于海林,2007年前,人们除了对他的作品有一些认知外,其余是一片模糊。经过河北陈树群先生的几年时间潜心考证,海林——才逐渐清晰,为浅绛彩瓷爱好者了解、熟悉。

在海林的生平中,有三个亮点:一是家学渊源,二是艺术功底,三是客串画瓷。

海林,即顾宝珊,族谱名顾宽珊,字海林。他的先祖是清代康熙朝榜眼、桐城学派创始人方苞的恩师、清初扬州文学流派代表人之一、被誉称“维扬二妙”之一的顾图河。海林出生于江苏江都市大桥镇,后寓居于扬州徐凝门街,至今仍有不少后人植根于扬州。海林生于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正月,卒于光绪二十年(1894年)四月,享年50岁。

海林是清末扬州的著名画家。《中国美术家名人大词典补遗》对他有专门条目的介绍:“顾宝珊工山水、花卉、果品、鸟兽,少无师承,由冥悟而得,其笔意,颇近白易山人。”评价颇高。少小时代,他在江都市大桥镇度过。大桥镇的居所“春江草堂”,是他先祖顾图河读书之处,也应该是海林少年读书之处。春江草堂里文化名人在此活动的身影,长期积淀的深厚文化底蕴,给了海林极大的艺术熏陶,大大地激发了他创作的艺术灵感。后来,他依据居所风物景致,泼墨作画《春江草堂图》,画成以后引起了轰动,当时有徐嵩峻等数十名人为之题跋。

从海林的浅绛彩瓷作品看,大多落“云林阁”,这件琮瓶也是。经考证,“云林阁”即江西波阳张肇源的“云林画室”,而张肇源的作品上也署“云林阁制”。海林曾以画家身份在波阳“云林阁”客串画瓷,留下了极具文人气的浅绛彩瓷作品。

近代著名画家、艺术家陈衡恪写过一篇关于文人画的论文《文人画的价值》,明确指出:“何谓文人画?即画中带有文人之性质,含有文人之趣味,不在画中考究艺术上之工夫,必须于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此之所谓文人画。或谓以文人作画,必于艺术上工夫欠缺,节外生枝,而以画外之物为弥补掩饰之计。殊不知画之为物,是性灵者也,思想者也,活动者也,非器械者也,非单纯者也。”这段话道出了文人画的本质:作者崇尚抒情言志,作品能够超越画面物象而让人感受到更多的精神性内容,更具有独立的思想与独特个性。毫无疑问,这件海林琮瓶是典型的文人创作的作品。

第一眼看到这件琮瓶时,离得很远。但它周身散发的超凡脱俗、空灵悠远的独特韵味让我一见倾心,久久不能忘怀。不知经过多少次的看望与请求,方如愿以偿。当我抱着它小心翼翼地回家时,内心有一种久别重逢的喜悦和酸楚。

多少个深夜,我将它从博古架上轻轻拿起,轻轻放在书桌上,在灯光下,轻抚着它微微起伏的皮肤,端详着那早已印入心海的画面,就如同倾听一首委婉细腻的古乐,如同和一位老友倾心交谈。

2012年3月,我带着这件海林琮瓶到江苏常熟参加雅昌艺术论坛第10届中国文人瓷画研讨会,江西景德镇的熊中富老师抱着它细细观赏后连连称好,评价“四面皆精”(图3、4)。

在雅昌艺术网,有许多对海林的评价,以“江湖海”先生的最为精准:

海林,一个差点被浅绛历史和爱好者所忽略的光绪早期画师。

用他老拙、简朴的笔法,在瓷上再现空灵、飘逸的宋元风格;

以其人、景交融的画面,让我们深味淡雅、清新的唐人意境。

论画意,海林的作品总是充满了诗一般的情怀……

论画技,海林的笔触总是信手拈来,化繁为简。

论题材,海林笔下所展现无不是清辉明月、松影婆娑、烟波垂纶、云海携杖、翩翩花鸟、淡淡幽香……

即使具体生卒年月尚不可考,作为一个活跃于光绪早期的文人画家,他于瓷上开始文人画的时间想必也不会晚于程、金、王。

同时,客观来看,海林以其独特的笔法和深厚的功底,在瓷面上的文人画创作,显得比程、金、王更加纯粹、彻底!

这件海林琮瓶,是我多年寻觅收藏的珍品之一。面对它,我只是一个读者。我希望能读懂它,读懂海林那颗文人之心。(责编:雨岚)

猜你喜欢
秋声赋张若虚云林
《秋声赋图》
——文图合璧中的秋天
秋声赋·隶书条屏
云林鹅
云林水岸
孤篇横绝,竟为大家——张若虚和他的《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
云林石谱
云林石谱
“以秋写哀,以赋为媒”
王小奇送画